MBA写作大纲

MBA写作大纲

ID:42380559

大小:22.1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9-14

上传者:asd881529
MBA写作大纲_第1页
MBA写作大纲_第2页
MBA写作大纲_第3页
MBA写作大纲_第4页
MBA写作大纲_第5页
资源描述:

《MBA写作大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MBA联考写作大纲一、考试性质   MBA入学考试是全国统一的选拔性考试,在教育部授权的工商管理硕士生培养院校范围内进行联考。联考科目包括综合能力和英语。本考试大纲的制定力求反映工商管理硕士生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且规范地测评考生的相关知识基础、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综合能力考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及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汉语理解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评价目标   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三、考核内容   写作题   写作题部分综合考查考生的分析、论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写作题分两种类型。   1.论证有效性分析   论证有效性分析题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对此做出分析与评论。分析与评论的内容由考生根据试题自己决定。   2.论说文    论说文的考试形式有三种:命题作文、基于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题作文、案例分析。每次考试选择其中一种形式。要求考生在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写出思想健康、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整洁的文章,鼓励考生结合实际,发挥创造性。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试卷分试题、答题卡和答题纸三部分,选择题的答案必须涂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满分及考查内容分数分配   本试卷满分为200分。其中数学(问题求解和条件充分性判断)75分,逻辑推理60分,写作65分。   (四)试卷题型比例   写作题2小题,论证有效性分析30分,论说文35分,共65分。  MBA写作之论说文的写作关键是“找点”:   关于作文上的所谓新八股,实际上是应试使用的快速结构模式,就是说,一篇应试文章要包括三大块,八段文字。   第一块引论部分包括两段,一段引述原材料要简练。   第二段,在这个基础之上引发自己的感想,作为中心观点,这个观点要用论断的口气,旗帜鲜明,一定要独立成段,不能隐藏前一段的未尾,或后一段的开头。   第二块本论部分,包括四段,其中一段要用材料做例子加以分析,可以简论。不必要重复引用材料。   第二段要从社会生活中,取一个角度不同的例子,进行详论。   第三段,从社会生活再取一个角度不同的例子,进行略论,作为扩展面。   第四段,在前三段的基础上延伸一下,联系一下社会实践,作为论述的扩展,只点明社会现象即可。不必再论述。   这四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至此,文章的本论部分就结束了。   第三部分是结论,结论部包括两段,其中一段要对全文论述的观点进行总结。   总结的方式是多样的。第二段是结尾。表明文章已经结束。这一段有很多考生往往忘掉。    结尾的方法很多,最起码要会用小学生的方式,比如:“让我们.....吧!”   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本论部分的论述三段,每段都要分五步进行,一步引出分论点,二步引述例证,三步是最重要的,要分析例证,指出例证当中含有上面的分论点。   这是很多考生容易丢掉的部分。所谓议论文,主要指的这一部分的分析。第四步,要回过头扣一下分论点。   第五步,再用一句话联系总论点。这五步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MBA写作如何抓住要点?例1 融“危难”以铸“新生”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不期而至的天灾往往也是一种考验,一次锻造。  “生于忧患”——两千年前的先贤这样告诉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一次危难也是一次切除痼疾正本清源的机遇。如果没有这场天灾,我们不知道我们城市的危机处理第系统何其脆弱,不知道我们一些官员对于民生麻木到何等程度,不知道百姓对于“公开与透明”有着怎样的渴望,更不知道多年“安乐”之后,很多人对于危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孱弱至此。   同样,没有这场危难,我们也难以测度潜埋于民族深处的向心力原来竟如此巨大,难以切身感受我们拥有一个怎样可敬可佩的领导集权,难以体会白衣战士经年的无私奉献,更难以知晓那些普通劳动者坚守危险岗位时的责任感和勇气---------  病毒无情,在人们尚未彻底认识“非典”传播救治规律之前,这样的危难可能还会持续,如何化“危”为“机”,融“危难”以铸“新生”,不仅是对政府的考验,对实践“三个代表”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全体国民勇气、信心与智慧的考验。  温家宝总理与北大学生共进午餐时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多灾多难,但始终是压不垮的,愈挫愈勇,愈挫愈奋。我相信经历这场灾难之后,我们的人民会更加团结一心,我们的民族会更加坚强。”中国将因非典而更具奋进的勇气,我们不会再恐慌。  生于忧患,天佑华夏!  (沧桑看云,《北京青年报》2003-05-22)  [点评]  这篇短文的亮点在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  开头指出,天灾对一个民族而言,是一种考验,一次锻造,观点既明确又深刻。  中间第二、第三段,从反面提出问题,“如果没有这场灾难”,用四句“不知道”,列举出种种反面现象;又用四句“难以” ,列举出种种正面现象。巧用排比句的好处,一是增强气势,二是概括全面。  结尾以温总理的话代替论证,既深刻又巧妙。  例2谁是张国荣  数学家苏步青病逝,有人会问:谁是苏步青?物理学家袁家骝辞世,也有人会问:袁家骝是谁?可是,影星张国荣驾鹤西去,如果还有人问:谁是张国荣?大家一定怀疑他是不是外星人。的确,可以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已很难找到一个一点儿也没听说过张国荣的人,这就叫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如果“行功论赏”,传媒无疑居功至伟。  你只要上因特网,任何一个带有搜索功能的网站,都能轻而易举地查到数万条张国荣的新闻,或者看报,就会成百上千次地看到张国荣的名字;你说俺没文化,不识字,那你总要看电视、听广播吧,那更是声情并茂,到处都是“哥哥”的消息。真可谓铺天盖地,无缝不入,直扑你的耳朵、眼睛、想躲都没地方躲。  要是仅限于对张国荣之死知道了,议论了,叹息过,也就算了,照样过日子,那倒也无所谓,毕竟“人固有一死”,“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从24楼往下做“自由落体”运动,不论是大名鼎鼎的演艺明星,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百姓,其结果都是一样的。而如果像某些星迷那样,因此而茶饭不思,五内俱焚,终日以泪洗面,甚至痛不欲生,那就有点不值当了,尽管这是他的自由。   要是星迷们那一阵子难受过去了,泪也流了,神也伤了,该纪念也纪念了,该祭奠也祭奠了,然后擦干眼泪,振奋精神,再追新星,也是情理所在,合乎逻辑的选择。怕就怕有些超星级星迷沉湎于此,不可自拔,终日心神不安,思绪恍惚。看报,报上是“哥哥”的报道;上网,网上是“哥哥”的信息;看电视,屏幕上是“哥哥”的旧新闻,白日梦鬼,只见“哥哥”招手,于是便“我也来了”,走上张国荣的路。我这还真不是随意杜撰,自张国荣跳楼后的三天里,香港就有六人自杀,而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近日也发生多起自杀未遂事件,其中就不乏狂热的追星族,被心理专家称为“张国荣现象”(4月8日《北京青年报》)。 人最宝贵的生命,生命属于人只一次。所以,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教育提醒人们关爱生命,而不能给自杀提供任何美丽的理由,包括明星的自杀。可是,不知是为了逞口舌之快,还是表明自己的独到见解,某些传媒和名人却在有意无意地渲染美化张国荣的自杀,或曰“诗意的逝去”,“飘然而去”,或曰用死亡“完成了一个传奇”,或曰“为了让青春永驻”,“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等等。这对于饱经风霜的人来说,当然不会有啥影响,就当是发高烧说胡话;可对那些涉世未深天真幼稚的追星族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诱惑,如果他们也想像心中的偶像那样“让青春永驻”,也“画上一个美丽的句号”,悲剧就可能发生。鉴于此,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娱记,如果你是一个有良知的写手,那么,对张国荣之死那亢奋的渲染,那“诗意”的炒作,就请到此为止吧,各位也该歇歇了。  (陈鲁民,《中国青年报》2003-04-11)  [点评]  这是一篇杂文,杂文是议论文的一种。   面对张国荣之死,媒体进行了大量不负责任的炒作和误导。作者抓住这一现象,运用反语、夸张等方法,予以揭露和批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严肃地指出:“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应该教育、提醒人们关爱生命,”,不能给自杀提供任何“美丽的理由”,以免给那些天真幼稚的追星族们带来“致命的诱惑”。口气诙谐而诚恳,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沉重。  例3 百姓下跪尔心何安  多次从电视、报纸上看到百姓为感谢民警行职责惩恶除害或救助受害者,而感激涕零下跪拜谢的情景,每每看到,都觉得不安甚至心痛。  首先,笔者感叹咱们中国的老百姓。他们念圣德、拜皇恩、感天赐、谢地怜,本分厚道,任劳任怨,知足守诚,且坚信政府能始终惟民为本、勤勉高效。他们真是世界上的一品百姓!不然,河南邓州夏集乡百姓何以为感谢公安机关将为害四年、打骂奸淫村民一百六十多人的村霸王长江缉拿归案,而流泪下跪,山呼“公安万岁”呢?!  其次,笔者想知道面对百姓的信赖、感恩,特别是看到百姓下跪,那些当事的官员和执法者是否诚惶诚恐、如芒在背?就在你们的眼皮底下,一个赤裸裸的流氓恶棍,竟然横行乡里,欺男霸女;百姓们呼天抢地,苦告无门。这漫长的四年,有关部门都忙啥去了?“为民请命”的公仆们都应酬什么去了?今日百姓的跪拜与山呼,该是怎样的难以承受之重?   第三,真诚地希望百姓腰不再弯,膝不再软。一桩罪案的发生,是典型的小患积成大患,小祸酿成大祸,即使公仆们最终为民清除了祸患,百姓们也应拿出法律赋予的权利选出代表,在适当场合提出质询,追究某些执法人员不作为或办案效率低下的责任。  [点评]  标题是作者满怀悲愤喊出的一句话,响亮醒目,掷地有声。  论证时作者运用逆向思维,眼光敏锐,观点新颖。  在结构上,作者运用总—分式,分三点进行论证。首先,作者感喟中国百姓老实淳厚;其次,作者质问官员和执法者,面对百姓下跪该做何感想;第三,作者真诚地希望百姓腰不再弯、膝不再软。  从语言上看,四个自然段中,经第二、第三两段最为精彩,感情色彩最为浓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