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粒种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ID:42696637

大小:17.5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0

《一粒种子》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一粒种子》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一粒种子》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一粒种子》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一粒种子》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一粒种子》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粒种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理解种子、泥土、暖和、舒服、蚯蚓、招呼、松土、泉水、热闹、突然、光明等词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教学准备:课前叫同学准备种子和发了牙的种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叫你们回家调查一下,看看种子是如何发芽,开花,结果的,现在谁能把自己查到的,问到的和大家分享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需要在春天,暖和的天气,……)  师:同学们说真好,那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有一粒种子

2、是如何长大的.(师板书:一粒种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放课文录音,请同学认真听,听到了什么.  学生起来汇报:挺一挺,口渴,蚯蚓,……  2、请同学找一找这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并标上段号.  3、请生边读课文,并圈出生字.  4、结合课文,学习生字.(同学自己拼,同学拼,小组一起拼)  5、找出文中形象写出种子发芽动作的词?  挺一挺,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挺一挺,而且分别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并用动作表示意思.  三、课文学习  1、尝试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  ②种子种下去时是怎么样的?(板画)运用学

3、法学习“泥”字。  ③尝试练习填空:种子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暖和)从暖和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温度)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先尝试练读,教师再点评批导,后齐读)  ⑤小结。  2、尝试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请学生读。  ②种子为什么又挺一挺身子,那是因为()(舒服)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水)  有感情地读第二段。  3、尝试自学3-7自然段。  ①尝试自学。  a.读后想想,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  b.用四步法尝度自学生字:蚯蚓、钻、招。  ②检查。  a.你学会了哪些生字,

4、重点教字“钻”。理解:种子又把身子挺一挺,那是因为蚯蚓在帮它松土。懂得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b.分角色读。  4、种子最后怎样了?——发芽了。  四、小结  1、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生字?  2、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啊?  (春天,天气暖和,水分,蚯蚓帮忙松土,空气)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并要带出挺的动作.  2、抄写生字.  板书:暖和挺一挺  种子舒服挺一挺光明的世界开心  松土挺一挺  热闹挺一挺  教学反思: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少接触到粮食谷物,有的甚至只在吃饭的时候才有见过米,连米是

5、如何来的都不知道,记得上学期教《小母鸡种稻子》的时候,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好  ,学生对于什么是稻子懞懞懂懂,单看图也是不大懂,再三地讲说,才懂了个大概.  所以,在教《一粒种子》之前,我事先好几天让学生先去随便种一粒种子,不懂的话,可以叫家里人帮忙,到了要上这一课的时候,有的学生种子都已经发芽了,现在再让学生来学习课文,学生对种子如果生成就不会那么陌生了.而且学生都懂得种子要在春天天气暖和下,有水分下才会发芽.  在教学中,我以种子的四次“挺一挺”为线,找找种子怎样才能挺一挺,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识上的知识,那就是种子发芽需要:温度、水份

6、、空气.但作为语文课,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不可忽略的。本课中我紧紧抓住种子与蚯蚓的对话进行朗读。在学生多次的朗读体会中,悟出:种子的语气应该是“奇怪、好奇”的,如“外面什么声音?”、“外面什么样了?也这么黑吗?”;而蚯蚓是“热情、亲切”的。如:“招呼我们到外面去呢!”、“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应该说,这些对话的朗读不是太难,学生自己体会后,还是能朗读出来的。  “啊!我要赶快出去!”表达种子急切的心情;学生基本上能读出这种感情,因为有的学生在种他们种的种子发芽的时候,常跑来问老师,怎么还不发芽,怎么还不发芽,那种焦急的心情恰好

7、和课文里面的种子一样.  “啊,好个光明的世界!”表达了种子的一种惊喜,同学们也都芬芬表示当他们看到种子的时候那种开心的心情也和种子一样的.  教完这一课,我觉得很轻松,因为学生有实践过程,在学习的时候基本上和自己实践的是一样的,这一次的成功,让我深深体会到: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探索,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