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素材_解读幼儿(讲座)

解读素材_解读幼儿(讲座)

ID:42702443

大小:50.8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20

上传者:U-2441
解读素材_解读幼儿(讲座)_第1页
解读素材_解读幼儿(讲座)_第2页
解读素材_解读幼儿(讲座)_第3页
解读素材_解读幼儿(讲座)_第4页
解读素材_解读幼儿(讲座)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读素材_解读幼儿(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京剧脸谱》活动设计吴佳瑛京剧脸谱是很多幼儿园在大班《我是中国人》主题给孩子感受、绘画的,老师主要说两点:京剧脸谱两边对称,不同颜色表示的人物特点。除此之外,是否对脸谱,尤其京剧脸谱有所研究,很多老师差这一口气,我们看到孩子在区角,画出的作品是左一个三角右一个三角,左一撇右一撇,左一个圈右一个圈,说这就是京剧脸谱。我觉得不是,这叫脸谱,不叫京剧脸谱。京剧脸谱不是随便画的,每一个人物的主要特征一定要有,它可以创造,基础是源于对脸谱基本特征的把握。比如孙悟空刚从石头里蹦出来时,额头上不是如意金箍棒,是一个桃子,脸上的颜色不一定红色,蓝色化的也有,等到跟唐僧去西天取经,他有了如意金箍棒,有了火眼金睛,最后成为斗战胜佛时,红点没了改成佛字。所以他每个阶段,脸谱表示的含义不一样。如果老师对这个基本的东西不了解,直接告诉孩子的话,我觉得就差那么一点。鉴于这个原因,设计了本次活动。也在想从哪个角度切入比较合适,孩子对西游记很熟悉,西游记中正好有四个角色的脸谱,有净脸、花脸。为什么最后用儿歌,发现一线老师很多花旦是不出示的,净脸出示的比较多,所以后面留疑,虽然不是很明显,其实花旦就是引出来的,告诉孩子生旦净丑几种不同的角色。重点是通过剖析孙悟空从上到下的人物特征,其他带过就可以了,不可能在一节活动中面面俱到的全都罗列清楚,只要孩子有这个意识,看他的兴趣、经验水平,再去推进。解读素材解读幼儿吴佳瑛一、前言我们在设计活动时所要了解的第一个关键词汇:活动素材——指从现实生活、资料、信息等不同地方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我们设计活动时候一般看到的活动材料是这种状态,我把活动素材分为好几种,其中一种是:现有“活动素材”——举例:《教参》(游戏、学习、运动、生活)中提供的如故事、歌曲、游戏方式、操作提示、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参》中以点的方式展开或呈现。还有自己感兴趣的、在外面找的内容。 第二个关键词:解读——辞海解释:阅读解释、分析研究、理解体会。“活动素材”包含了事物对象、人物对象。关键给大家呈现这两个词的原因是在一线看多了、实践多了,发现老师在解读素材、解读孩子这一块比较多的“读”,缺少“解”,通过案例看是不是这样。二、案例反思“解读”案例1、小班活动:《抱一抱》老师设计活动时对孩子进行了一番“读”,读的很有意思、很深刻。她说第一,小班孩子九月份上幼儿园,对环境、老师、同伴等很陌生,11月份对环境熟悉了,交往兴趣增加,与同伴交往频率增加;第二,小班孩子语言表达很弱,与同伴过程中,自己表达不清楚,也听不懂别人。第三,小班孩子缺乏交往技能,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受挫。第四,小班孩子对小动物感兴趣。所以老师在小班出示角色时,小动物形象比较多。活动设计:老师找了小动物--刺猬,刺猬出门第一个抱红绿灯,【吴老师:为什么找刺猬?揣摩原因,我想刺猬浑身上下是刺,会把别人扎疼,红绿灯铁做的,不怕扎。】小刺猬看到红绿灯很开心的说:“红绿灯,红绿灯,咱们俩做好朋友抱一抱吧。”红绿灯回答:“我不能抱你,你浑身都是刺,要把我扎疼的。”【老师知道孩子交往受挫,在设计活动时,给了孩子第一次受挫。】出现了一颗老树爷爷,“不行,我不能抱你,你浑身都是刺,要把我扎疼的。”【两次受挫】师:“你们猜一下,接下去小刺猬会找谁去抱一抱呢?”孩子没反应,“刺猬最终抱了谁呢?请看图。”刺猬最终抱的是刺猬。点评时,我私下说:“今天通过观摩您的活动,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只能和人做朋友,狗只能和狗做朋友。你对小班特征非常了解,梳理的很好,为什么到活动设计时,出了这么大纰漏。还有,为什么刺猬出门第一个抱的红绿灯?”老师解释:“小班孩子对马路上红绿灯最感兴趣,所以第一个抱的红绿灯。”老师读的相当认真,但是没有解清楚。案例2、小班活动:《找朋友》活动设计:老师找了角色——鸭子。【互动:形象吗?可爱吗?贴近吗?有问题吗?没问题噢。】鸭子在水里【互动:水里的鸭子有问题吗?也没问题,蛮正常,看活动就发现问题了,倒霉在水里。】鸭子找朋友,第一个找的朋友一做动作就知道了(手指比划兔子耳朵)【吴老师:这是很经典的动作,老师出示兔子永远是这个动作“今天老师带来小客人,你们猜是谁?”有什么好猜的,所有孩子都知道兔子,而且答案是异口同声告诉你小白兔。题外话:有个问题大家想,当问题问下去,全班孩子异口同声回答相同的答案,这是好吗?不一定是好事,说明问题不合适。】鸭子对小白兔说:“小白兔,小白兔,咱们俩做好朋友吧。”兔子:“不行,我不会游泳。”【我想:不能游泳就妨碍你们交朋友了?一个岸上一个水里, 你们就不能做朋友了?鸭子就不能上岸交朋友再回水里游一游。一次受挫。】天上飞来一只鸟,小鸭很高兴:“小鸟,小鸟我们俩做好朋友吧。”“不行,你不会飞,我不会游泳。”【两次受挫】最终,鸭子找了水里的鸭子做朋友。看完这个活动,我对老师说:“有空我一定要介绍个朋友给你认识,你们俩的思维太接近了。为什么鸭子只能找水里的鸭子做朋友?不能找鱼、蝌蚪?哪怕找水里的一根水草也好。”我们不要职责孩子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如果孩子送在这样的老师手里,你希望孩子能有多少想象和创造,思维全被禁锢了,为什么水里只能找水里,而且是同类的,没想明白。案例3、小班活动:《小兔子找太阳》故事很经典,网上有,但是以前拿到故事内容,我放弃,我不会在小班上这个内容,因为不合适,我的理由是什么?听我讲现场就知道了,连续看到了四个同样的教学现场。第一次看的时候开始反思,让中心组老师讨论重新设计活动。当时活动情况:活动设计: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小客人,你们猜他是谁啊?全班:小白兔。为什么每次出现小白兔都要出现两只耳朵,有没有想过出示其他的?有没有真正解读过孩子,他从他妈肚子生出来以后,他妈他奶奶他姥姥就抱着他: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所以问小班孩子灰兔子也会说小白兔,他以为小白兔是世界上所有兔子的名字。问兔子爱吃什么?永远是青菜萝卜和蘑菇,能不能反过来做,找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去做?送给老师四个字:反行其道。当发现孩子对某一个特征、经验很具备时,可以把这件事情反过来做。反行其道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拓展孩子的思维,让孩子更有广度和深度,把每个问题变得有价值,这是设计活动和孩子互动的道道。比如出示兔子的尾巴、嘴巴。某天看到一位老师用蓝色手工纸剪了兔子,问:“带来的客人是谁呀?”幼儿:“小白兔。”我一看,睁眼说瞎话,明明是小蓝兔。老师回答:“对,今天带来小白兔。”你应该跟孩子解释清楚,它染毛了,或者几万年后基因突变,世界上真的出现蓝兔子。科学的东西应该是有逻辑的,有科学道理的,把正确的东西传递给孩子。所以反过来想想朱家雄教授的话有道理的,老师有时候在不知不觉当中把不合适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孩子,却浑然不觉。师:小兔子今天来找东西,找什么呢?找太阳。生:老师我知道,太阳在窗外面,天上那个红的圆的就是。【把太阳的特征讲完了,老师怎么能让他讲完呢。故事里面首先出现灯笼,接着萝卜,然后气球,最后才是太阳。老师头还没讲,孩子已经窜到底下去,一般老师常用的方法是装没听见。第二个方法:回应互动叫他稍安勿躁,叫他先不要往窗外看,往里面看。】 教师出示两盏灯笼,生:老师这不是太阳,太阳没有须须头的,你往天上看,天上那个圆的红的就是太阳。老师装没听见,等到兔子出门,孩子坐不住了,眼前出现了一片田地,生:老师,太阳不种在地里的,你往窗外看。师:先不要往天上看,先看地上。之后出现4个气球。【老师整合的很好,两盏灯笼,三个萝卜,四只气球,一个太阳。】孩子冲到老师身边,拉着老师衣服边拽边说:太阳不要用一根绳子牵着的,你过来看就在外面。老师把孩子按回了座位上,“不要着急,马上就要找到了。”最后当天上终于出现一只太阳时,老师和木知木觉的孩子很兴奋,学科带头人一点不兴奋,尤其是那个男孩说,“哎,真不容易啊。”孩子和各位老师说再见以后,我就招招手把他叫过来,问他“什么事情很不容易呀?”他说“找太阳呀,我已经跟老师讲了好几遍了,她不睬我。”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后来安慰了他一番才让他回到教室。我回去问中心组的老师,这个现场告诉我们什么?孩子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场,有什么东西是需要反思的,除了那个兔子,孩子对太阳有经验吗?有的,当孩子对太阳有经验的时候,跑上来就告诉他,小兔子要找太阳,他肯定会发生接下来的一些事情,所以有的时候要反行其道。案例4、大班活动:《狼该不该杀》看了一位老师的活动,她的设计本来挺好的,大班《动物大世界》主题,里面有恐龙、食物链的问题,所以她想解决食物链的问题,出发点也挺好的,她找了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形象,她觉得羊和狼是最能解释清楚食物链的问题,喜羊羊和灰太狼又很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所以她觉得找这个角色是很贴近的。但事实上如果看了孩子的现场你会发现,老师还没有真正把孩子解透,还没有真正把素材解透。现场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活动设计:老师出示喜羊羊,孩子很高兴,羊从青青草原出来的时候还是蛮好的,出来了一匹狼,孩子们说要把狼杀掉、要把狼赶走,然后青青草原的羊会生活的很幸福。那么这些环节都处理的很好,因为正中老师下怀,老师本来就这么预设的,所以老师表情是兴高采烈的,把狼给拿走了。接下来老师开始启发引导,话题转入正题:“没有大灰狼以后草原上的羊生活的怎么样呢?”【其实这个问题不应该问,因为一般童话故事的结尾是从此他们快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孩子们回答:“从此它们就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老师一听形势不妙,要启发一下:“小朋友们想一想,没有了狼以后羊就越来越多了,羊越来越多好吗?”小朋友说:“很好啊,没有了狼他们生活的很幸福啊!”老师说:“羊越来越多了,草就不够吃了,草没有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很聪明,:“老师这边的草没有就可以到那边去吃。”【我相信老师这时候肯定做的很后悔,她PPT上出现的草底下有一块,上面还有一块,底下变白了,上面还是绿的。】所以老师很纠结的看了这个孩子一眼说,“好吧。”拉了几只羊过去,没过多久那边的草也吃完了,“现在什么草也没有了,想想怎么办?”孩子反应很快,“老师,这边的草还会长出来的,羊可以回来吃的。【”是啊,人家学过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老师:“草没有长这么快,想一想草还没有长出来的时候,羊没东西吃了怎么办?”小朋友:“吃树叶。”【反正孩子总归有办法的,最后这个环节好不容易被老师揪下去了,问题也算过去了。后来讨论住房问题。老师们想一想现在孩子们的住房经验是什么,我们现在住房不比我们小时候大家挤在一起,他没有概念的。现在孩子的住房基本可以的,有的条件特别的好,你给孩子们提住房问题,他怎么搞得懂。】老师,“羊羊村里的羊越来越多了,不够住了怎么办?”一个孩子立马举手,“老师,我们家房子很大的,可以让羊住到我家去。”受到她的启发,其余还是都往这个方向思考,老师一看形势不对,就讲了一句:“好,你们家的房子都住满了,剩下的羊怎么办。”这时候有个孩子举手了,老师没让她说。【我一看就看出来了,老师在自己班上课,老师对这个孩子的经验是很了解的。】因为老师接下来的互动是这样的:“你把手放下听好,爷爷家奶奶家外婆家外公家,舅舅家舅妈家全住满了。”这个孩子的手放下去了,我想真的被老师说中了,看起来这老师很了解他,手放下去了以后,鸦雀无声,因为所有亲戚家都住满了,底下就没有声音了。大家都在思考,大概十几秒钟后一只手起来了,老师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跑过去,请你说,满怀期望所有的宝都压在他身上了。没想到这孩子站起来说了这么一句让人晕菜的话:“老师我想起来了,我们家还有一顶帐篷可以借给它住,房子里住不下就住在我们楼下小区里,然后灵光一闪老师我又想起来了,楼下小区里有草,食物的问题也解决了。”就这么一句话老师对着孩子干瞪眼。我相信老师肯定从这个互动里面她醒悟了:今天这个活动叫鸡同鸭脚。所以剩下一段时间,这个老师就成为了周立波,海派清口一个人讲到底,他再也不要孩子发言了,她发现孩子讲的都搭不起来。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现场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食物链的问题可以解决,到底选什么角色更合适,到底孩子们的经验达到什么样的火候才可以开展这个活动?这都需要老师好好的去分析去想。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我就不赘诉 了。我想要表达的一句话:帮不到的爱是没有用的。三、目前在学习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不适宜。包括新教材的开放、老师对经验行为的关注、目标定位的不确切。比如目标的适切度和表述,到现在为止还有老师写目标是从两个角度同时写的,我们都知道在写目标的时候往往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从孩子的角度写(体验、感受),另一种是从老师的角度写。但是至今仍然在一线看到这样大的、从出生一直可以用到她口眼闭的目标以及两种角度切入的目标。你们看上面从孩子的角度写的,下面是从老师(前半句从老师角度,后半句从孩子角度)。我看了她的活动,发现她其实不是人物的各种动态,而是四肢。是不是可以把这个目标切入小一点再小一点,这是我们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的。(二)教学环节的确立欠挑战。学习方式到底应该怎么样,真的要好好思考。举三个例子:1、案例一:有一天某位老师设计了一个活动,她发现马路上有很多箭头,于是带着孩子们收集了很多各个地方看到的箭头,结合中班主题《我在马路边》,她设计了这个活动内容,在过程中给孩子梳理了关于箭头的作用。我很想问你们,箭头到底有什么作用?归根结底,无论你怎么讲,箭头最终的作用是指示方向。但是这位老师梳理了好多箭头各种各样的作用,其实老师没有想明白的是所有作用都是告诉你方向在哪个地方。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设立了一个游戏,让孩子扮演小司机,看着四个箭头的方向开车。【互动】接下来她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们听一听这句话有没有问题,“孩子们,接下来我们来学做小司机,我们来做游戏,请你找一个空的地方站好。”有问题吗?“有,方向。”活动过程:师:“找一个空的地方站好。”【什么叫空的地方,四面八方都站好了,老师还浑然不觉出现问题了。】老师出示箭头。【没有正反做,只做了前面。你想后面的人怎么看,侧面的人怎么看,就前面的人看到了。】箭头往上,于是大家都往前开。想象一下孩子们的方向。乖一点的孩子往中间开要撞了,转弯。那些顽皮的,爱捣蛋的呢?于是开车就变成了碰碰车。【一般在公开教学场合,老师是敢怒不敢言,你们都懂的,其实心里很吼水,但是不好表达,因为底下坐了很多老师。有的老师不知道怎么表达,其实是可以表达的,你是可以帮孩子指出来的。】接下来出示往左往右的箭头。【想象一下,在往前的时候所有孩子已经乱成一锅粥了,现在又出现往左往右的箭头,你们可以想,左右本来对于中班的孩子就是一个挑战,现在四面八方什么站的位置都有,他能分辨左右吗?】于是有的人看同伴,同伴往哪就跟着往哪,他是在那边瞎转。最后出现了一个箭头:往下的箭头。【 吓了我一大跳,我愣住了,因为我不会开车,旁边有个会开车的老师,我让她想马上上哪个司机是看向下箭头的。培训有个老师说有的,进隧道。但是隧道路在下方,我说的是马路上,马上上只有大掉头会出现转弯往下的箭头。老师在不知不觉当中出示的箭头是有问题的。于是,后面的环节表现就不尽如人意。】看完她的活动以后我跟她说:老师,如果我是你,可能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有这样一个想法,我给你这些箭头。(题外话:如果做过科研会知道,做实验无关变量要控制的。这个活动就是实验,实验因子是孩子的方向和四个箭头。当有两个因素时必须保证一个因素是不动的,还有一个可以做实验,实验的变量不能过多。)建议孩子就坐在椅子上开车,那么挑战点在哪里?一个是四个箭头方向,最后一个箭头换成大转弯箭头。另外一个司机在开车的时候必须保持间距。加入环节:给半分钟时间想办法和你旁边的车保持车距。结果试了以后,好玩的现象出现了,第一个反应的是班级里面灵敏的,接受信息快的孩子,老师说要保持车距,中班孩子拿着椅子往哪儿走?一般往前,所以反应最快的是拉着椅子往前,已经拉开车距。问题出现在哪?反应慢的孩子看到往前,也跟着往前,又变成了一排。问题出现了怎么办?老师看着孩子怎么解决,其实在解决这个问题当中孩子问题的解决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就全部包含在里面。很多东西你到底培养孩子什么,发展孩子什么,有很多是值得我们老师去想。前几天有幸听了一位教授的报告,他跟我们说在培养孩子里面,有一句话是很关键的,我们老师经常听到的:“奠定基础”。他说老师们你们有没有反思过“奠定基础”这四个字的含金量到底有多深。他举了个例子给我们听:【教授の故事:】小学老师出了一道题目,一条马路要两边要种树,每隔5米要种一棵,总共500棵树,问这条马路有多长?孩子回家做了,教授的儿子也在做这道题,他的笔就停住了,然后他就跟他爸爸讨论了,“老师没说这条马路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父子俩开始讨论,讨论结果是爸爸给儿子的建议:“设这条马路是笔直的。”于是儿子就写上去了,第二天到学校数学老师看到就问他:“你干嘛要设这条马路是笔直的?”然后孩子很诚实的说是跟爸爸讨论的结果。“你爸脑子有问题啊,谁都知道马路是笔直的,本来就是笔直的,你就按照笔直的去做,这句话根本不用写。”孩子放学回家后跟他爸爸讲,爸爸是这么跟儿子说的:“你的想法是对的,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马路都完全是笔直的,如果是碰到弯道的话外圈每隔5米种一棵,内圈每隔5米种一棵,数量是不一样的。” 我们老师要培养孩子什么?培养孩子将来长大了,解决问题,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是要运用的,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所有孩子看到这样的奥数题目,他第一个反应就是500除以2,我知道你们都说是二百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没有意义的。后来我拿着这道题给我孩子也做了,他第一个反正就是500除以2。老师已经把学生全部教死了,看到题目就是500除以2。那么奠定基础到底是怎么样奠定基础?幼儿园老师现在条件好了,孩子有摄影,有照片,他可以记住我们。我们那个时候没有高档的器材,所以跟孩子在一起,有多少孩子毕业了能记得幼儿园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园老师能带给孩子的最终我觉得有价值的是什么:能力、习惯、方法。我们应该把这6个字交给我们的孩子,传递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东西。2、案例二:我们很多老师经常会在学习方式里面运用猜谜的方式,猜谜的目的是什么,想过吗?许多老师跟我互动的时候说猜谜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根据这个特征去猜。真的是这样吗?仅仅如此就可以了吗?不是的,因为今天根据这个特征猜出大白鹅的,明天听了那个特征他卡住了。那么猜谜到底教给她的是什么?我们再来回顾孩子猜谜的特点到底是什么,老师们跟我一起想,小朋友猜谜语是不是这样的,当一个谜面有四句话,你说第一句的时候已经有孩子在底下说答案了,为什么?这就是孩子的特点,他是具体形象的,他是根据一个大的东西跟某一个很有明显的东西去判断的,他不会完整去听,不会综合逻辑判断,这个能力是要我们培养的,所以猜谜要教给孩子:方法。把方法教会孩子,孩子才能受益终生。活动过程:虹口有个幼儿园设计了一个活动《温度计》,这活动我也上过,把它弄成一个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我上的是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温度计》。在这温度计里面同样有个谜语:“玻璃身体直行长,一根红线在中央,有时上来有时下,人们生活需要它。”我刚讲完第一句,一位孩子说:“老师我猜到了,窗帘。”我说“为什么?”回答:“你说玻璃,所以我猜窗帘。”讲完第二句,有举手说猜到了:“国旗,因为老师你说红的。”讲完第三句,“老师我想到了,电梯。”一会改了好多答案,说电梯的孩子我就问他:“电梯?你解释一下一根红线在中央。”他瞪了一会,突然说:“老师你乘过电梯吗?”师:“乘过的。”生:“电梯里面不是有数字吗?数字下面就有根红线。”我追问:“那第一句话:玻璃身体直行长怎么解释?”生:“观光电梯。”最后一句人们生活需要它。他站起来跟我说,“老师你看我猜的对伐,生活当中到处有电梯的。”我就跟他说:“孩子,按照你的逻辑和想法,我就不用这么辛苦跟你说四句了,说一句给你听就可以了,为什么把四句话讲给你听,孩子你知道吗,每句谜面都是有用的,你得学会综合起来,全部听完,然后去想,这是哪样东西的特征。”后来出示温度计以后我就去帮他分析。那次在展示活动的时候,有个老师说,连一个谜语我都能把它吃的那么透。 我为什么要做的那么透,因为当这件事情你做过以后,你再去给孩子猜谜语,他就不会说一句猜一样。我班里的孩子都是安安静静全部听我讲完,然后综合起来去想这个答案是什么。所以要给孩子传递的是:方法。锻炼孩子的是:能力。3、案例三:《说春天》,音乐活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是出示图物,很多老师都喜欢用图物的方式来让孩子欣赏节奏,理解里面的内容,但是这个活动我看到的图物简直把我们坐在底下的老师吓了一大跳。老师唱的歌曲:“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第一行出现的就是简谱,XXX表示的节奏,中间用图加字的方式表示歌曲内容,最下面用节奏符号,比如小玲是什么节奏,圆舞板是什么节奏。本来“春天在哪里”不是一段的,它有好几段,再加上老师把曲调、节奏都放上去了,所以她那张纸一出示,整个黑板从上到下都是。所以当她问孩子问题的时候,所有孩子跟我们听课老师一样都不举手,为什么?看图都来不及。因为我们要从里面找出来,到底讲的是什么东西,密密麻麻一大群。你是不是根据孩子真正的原有水平和经验去出示他需要的东西?我有一次看到一位老师上的活动,她让孩子学唱龚琳娜的《忐忑》,那个时候很流行,不是说这个内容不可以上,你让孩子去感受多元文化,是对的,是可以的,但问题是你让孩子感受龚琳娜的歌曲,你的活动价值点在哪里?她找的活动价值点是:从网上收集了龚琳娜20张卡通表情贴在黑板上然后让孩子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最有兴趣的,模仿这个动作来唱忐忑。本来龚琳娜唱忐忑的时候表情是很丰富的,现在他模仿一个表情定在那里,你想象一下是什么表情,《忐忑》不要说孩子了,连老师自己也唱不清楚,你怎么能让孩子唱的清楚里面到底是什么内容呢,所以学习方式真的要好好想一想的,它不是随手拿来就可以做的。(三)提问的清晰准确度难以把握。我们在一线上活动的时候,活动素材里的每一个问题真的要好好去琢磨、去想:想问题的价值,想上下逻辑关系。有些问题没有价值的,我们尽量少问,尽量避免不要去问。“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很好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啊?”“接下来我们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啊?”“你们想不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啊?”想也要知道,不想也要知道,哪个小朋友来一句:“不想。”你准备如何回应?1、案例一:“没有价值的问题不要问”“是非的问题少问、不要问”我徒弟上一个活动,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小朋友这故事感人不感人啊?”一个男孩:“不感人。”老师当时脸就一阵红一阵白,斜着眼睛看着我。我轻轻的说:“为师早就教导过你了,尽量不要问孩子是非问题,你忘记了,现在你自己想办法解决。”是非问题少问,与其这样问不如那样问:“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很好听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听听故事说了什么?”直接问,不要问他们想不想,愿意不愿意,感人不感人,自己直接说这个故事很感人的就可以了。2、案例二(1)教师提问:“老师带来一个小客人,你们猜猜看是谁?”有一天我跟杜老师碰到,她问我:“我们幼儿园最近开放遇到了问题,你帮我分析一下原因。”小班活动,“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猜猜看是谁?”结果小班的孩子这么回答的:“反正不是人。”分析:1、从接这个班开始,她出示的角色都是动物,她没有出示过其他的。2、她活动的导入很喜欢问这个问题。当孩子把你琢磨透的时候,就不是你驾驭他们,是他们驾驭你了,所以很多问题你要去反思自己的一些教训。(2)教师提问:“现在是什么时候?”活动过程: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时候?”生1:“春节。”师:“不对,我没有问节日。”生2:“3月份。”师:“问的不是月份,问的是现在。”生3:“星期三。”师:“不是问你星期几,我讲的是现在。”生4:“白天。”“不是白天和夜晚的事情,看看外面。”小朋友一看,外面是白天呀,“晴天。”师:“不是问你天气情况怎么样。看到没有,外面有太阳,现在是早晨呀。”【互动:】接下来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每个人想一个答案:“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感冒?”请在座的老师心里想好答案,现在听一听你们心里的答案有没有被讲掉。(3)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感冒?”活动过程:师“孩子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感冒?”生1:“打针。”师:“不对,打针已经感冒了。”生2:“吃药。” 师:“有没有认真听,吃药和打针都已经感冒了,老师的问题是预防感冒。”生3:“多穿点衣服可以预防感冒。”师:“不是衣服的事情,再想想。”生:“老师,平时多喝水可以预防感冒。”师:“也不是喝水的事情。”生:“经常跑步可以预防感冒。”师:“不是跑步。”生:“打打球也可以预防感冒。”师:“啊呀,跟锻炼身体没有关系的,再想一想。”【你们想的是不是都给我讲完了,还有其他答案吗?有的老师说多吃水果,你很了解她的。】师:“多吃水果呀。”看完她的活动,我说:“老师,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女孩的心思你别猜,’今天我知道了’老师的心思你别猜’,就算你想的是水果,你能不能认可孩子的答案。”很多人没有讲错,你应该给她的回应互动是:“锻炼,好,一种方法。还有吗?多喝水,两种方法。”当孩子讲不出的时候,“老师给你们再补充一个,多吃水果。”什么叫认可孩子?你总是和孩子说不对不对,你对他的打击面有多大,孩子就会担心,要揣摩老师到底想知道什么,有的人就会不举手。总有老师问我班里孩子发言面不够,全被打击掉了,还想让他说什么。换位思考下,哪天领导把你叫到办公室,有如下对话:“单位里发生一件事情,你谈谈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第一个反应看领导表情,揣摩一下领导想知道什么,然后讲:“领导我是这么想的……”降了一半,领导:“不对的,不是这个样子的,再想想。”讲了一半领导又跟你说不对,你心里肯定犯嘀咕:到底想要我说什么。将心比心想,孩子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3、案例三:大班活动,老师问孩子:“我们怎么去新疆?”【互动:你们会怎么回答?师:飞机、火车…我们理解这个问题,都是同行,对这个问题懂的。但是往往我们觉得自己懂的东西孩子往往也懂。】一个孩子说:“穿越。” 【因为当时在放“宫”和“步步惊心”,我说:“老师,这种问题就不能简单问,必须把问题问清楚,因为新疆离我们这很远,”如“新疆离我们很远,我们做什么交通工具?”孩子就懂了。如果问近的地方,如“有什么办法到花鸟市场?”孩子会回答走着去、坐车、骑车等,他有生活经验。但是像这么远的距离,新疆不可能步行,干脆问清楚,孩子就不会发生穿越的问题。】4、案例四:中班活动《电话》提问1、出示电话图片,老师问:“这是什么呀?”按照我的理解,如果在小班,打100分。如果在中班,这个问题就有点折扣了,现今这样的社会哪个孩子不认识电话呢?所以出示图片只要说:“这是?”如果在大班,这两个字都不要,直接出示图片,所有孩子都会说电话,直接下面的问题。一个好的老师必须对每个问题分析到位,什么年龄段问什么样的问题,什么内容适合什么问题,都要想。提问2、“这个电话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话有什么不同?”一看就知道这个老师的语文水平不怎么好,语文老师曾经教导我们:一句话里面千万不要出现同一个相同的词汇,不要跟孩子绕口令,孩子听不懂的,因为二期课改还有个关键词:“教育要保底”。不要因为班里的某些“学科带头人”达到活动目标,就自以为是的一位今天活动效果很好,不是这样的,一定要关注最弱的孩子,他们达到了吗?像这个问题,可以把前面部分变成“它”,“它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话有什么不同?”今天大家看我活动,我的提问哪里停顿了,哪个重音字,比如说“听一听,这段声音是哪个故事里面的谁在说话。”为什么这里要停顿?让孩子知道关键问题想问的是什么。所以问题要问清楚,问的有价值,逐字逐句都要考虑。活动方案中有问号部分,有句号部分,所谓问号一般都是老师的问题,所谓句号不是要求就是小结。这段话告诉你们:能精简的就精简,能少说、不说的字尽量不说,磨练说话的技能技巧、磨练活动的效果。再比如,关注问题的上下逻辑。当你问:“它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电话有什么不同?”我们预设一下孩子肯定回答:颜色、形状、上面的有数字等。当孩子回答数字的时候,你可以追问,“哪些数字?”是不是需要另起炉灶,再来一次?里面的逻辑结构是什么样的,老师要去想。我方案看了很多,老师上的绘本《我爸爸》,导入、中间和结束环节三个部分问了四次:“你爸爸有什么本领?”你的逻辑呢?每个问题的价值想凸显什么?类似那么长的要求怎么讲清楚,让每个孩子都能理解,老师要想。(四)班级文化氛围。班级问题1:人来疯。在很多教学活动,包括一日带班活动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与我们管理的班级文化是相关的,如老师列到最前面是:人来疯。老师最头痛的是:领导不进来孩子很正常,领导一进来,某些人就不正常了;不开课的时候很好,一开课某些人就出现问题。今天我们简单分析原因,讲一讲佳式教学法。 “人来疯”的原因:1、孩子年龄特征。3—6岁面临新的环境新的事物很好奇,所以首先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自己也有次头怪脑的时候,理解孩子人来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问题关键是当孩子出现人来疯,怎么调教很关键。必须清楚告诉孩子什么地方做的很好,是老师喜欢的,什么地方做的不好,你期望他今后怎么做的。不把具体东西告诉他,只一味批评,他不知道错在哪里。2、老师自己的原因。当领导跨进教室,老师的反应是什么?本来很自然跟孩子在一起,领导一进来,第一反应脸抽筋,立马回复笑容,这个笑容很深刻。以后领导进来,看领导一秒钟立马转头关注所有孩子,你会发现有人在窥视你,窥视你的人就是蠢蠢欲动的人,看到了你所有表情动作,孩子什么都懂,他接受到的信息:有人来了,你跟平时不一样了。所以第一,你的反应是一秒钟看领导,剩下时间看孩子。第二,保持蒙娜丽莎的微笑,不要让孩子看到你脸上任何波动,让他捉摸不透你。第三,恢复常态,包括笑容和平时的行为。举例:某位同事,平时担心孩子爬到头上,纪律不好,所以交流的时候往往不苟言笑,神情严肃。比如上课,“第一排椅子拿好,好了没有,第二排后面,眼睛看前面。”园长进来,形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第一个变化:笑容;第二个变化:声音高八度。我看孩子很莫名的反应,后面发生什么不用我说。等到园长一出去,纪律整顿开始了,恢复到常态。我跟老师说:“不要批评孩子,你的孩子很正常,要表扬。在和你的长期生活中,达到很默契的程度,今天第一个不正常的是你。”所以人来疯是老师造成的,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信息自己却浑然不觉。班级问题2:不认真倾听。经常有老师发现孩子不认真倾听,今天看到我在《西游记》现场两次抓住一个男孩没有认真听,我的方法:1、声东击西。关于不认真倾听,我做了蛮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梳理了很多方法,今天就说“声东击西”。当我们和孩子互动时,叫哪个孩子回答就会只关注说话的孩子,其他孩子不关注。以后换一种方式,眼睛看其他孩子,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要有孩子没认真听,就要采取措施,如:保持笑容,走到他面前,突然板起脸让他回答。有的老师用了我的方法说有的孩子能力强,虽然不听但是站起来照样回答的出。说明老师已经发现问题,既然发现问题,我们把教育措施再踩的深一点,对付这种学科带头人,要求要更高,不要让他重复,如“他讲了三句话,把最后一句说给我听。”对付不同的孩子,老师要有不同的技能。2、座位安排。一般上课有自己固定位子,音乐课怎么坐、图画课怎么坐椅子。往往在分享交流时是没有固定位子的,原则是高的坐后面,矮的坐前面。这是观察孩子有没有认真倾听的最佳时机,摄像机架好对着 孩子,分享交流时:“找个空位子坐好。”观察谁喜欢坐前面,谁喜欢坐后面,谁喜欢坐两头?往往很认真、喜欢听得孩子抢前面位子,老师心里就有数了,以后坐位子哪些人可以坐旁边,哪些人必须坐前面。同时,摄像机对着自己,你会发现自己和孩子互动时,喜欢注意力集中在中间,所以把容易开小差的人安排中间,能管好自己的孩子放两头,这样能有效提高倾听、表达的效果。班级问题3:重复回答。经常在活动中遇到重复回答的孩子,重复有不同情况,第一种:复读机。老师问问题,第一个孩子回答后,后面所有孩子都重复回答一样。第二种:雷同。回答同类的东西,如“什么可以预防感冒?”“跑步、打球、游泳…”如果遇到这种问题,老师要想计谋对策,我的方法:准备吃的。买安全、卫生、便宜的,如山楂片、盐津枣、葡萄干。关键不是让孩子吃,是培养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的意识。举例:师:什么东西是甜的?生1:苹果。师:很好,有些水果是甜的。(摸出一片山楂片,展示一下后奖励孩子)生2:梨是甜的。师:很好,梨也是水果,请坐。生2:老师,还没有吃。师:没的吃,因为你说的也是水果。(这时观察所有孩子)生3:糖是甜的。(思维跳出去了,摸出两片山楂片。传递信息:只要回答的与众不同,老师奖品会翻倍。)生4:糖醋鱼。(思维也跳出去,奖励3片。)生5:老师表扬我的时候心里甜甜的。(几片?一卷全部给他。因为很少有孩子把答案上升到精神层面,这样的孩子是极品,他的思维与众不同。)用这样的方法,少则两个星期,多则一两个月,就能解决问题。还要记住一句话:让孩子捉摸不透你。不要每天进班口袋里带吃的,今天有吃的我就不给,明天口袋里没吃的,回答的好我再补进来。孩子永远捉摸不透你就不会问“老师,今天吃什么?”“今天有奖品吗?”如果孩子问这个问题,就表示出现问题,老师要反思了,所以不要让你的孩子把你琢磨透。班级问题4:插嘴、起哄。插嘴、起哄也是有原因的:1、孩子经验达到时。如刚说到的《小兔找太阳》,当孩子经验达到时,不让他说他就着急,所以要插嘴。有一次听教研员说的案例:语言活动,老师念儿歌关于下雨了,小乌龟带伞的问题。孩子忍不住说:“老师,小乌龟不怕下雨的。”孩子必然插嘴,因为他经验达到了。2、孩子个性原因。 有的时候孩子插嘴,因为他理解的时候想要迫不及待说出来,这是个性造成的。3、老师自己反思的。以下案例让你反思孩子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是孩子还是老师的原因造成的?案例:某幼儿园两位年轻的老师,一个20出头,刚做老师两年,还有一个30不到,这两位老师非常爱孩子,儿童观很好,但是教育观上是有问题的。她们对待孩子永远是笑嘻嘻,他们以为和蔼可亲的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听你的话,就会按照你的规则去做,如果这么想就错了。规则和自由永远是一对朋友,没有规则就没有自由。老师如果永远笑嘻嘻的,忘了中国两句俗语“给点颜色开染坊”“蹬鼻子上脸”。两位老师带小班,有一个聪明能干的小姑娘,漂亮可爱,深得老师喜欢厚爱,在班级中属于学科带头人。小班下学期时,孩子变得骄傲。中班上学期时,我看到了这样的教学现场:老师播放了PPT,“小朋友找一找图片上的小兔子在哪里?”小姑娘想走到大屏幕前面,老师:“不要走到前面来,站在位子前说就可以。”小姑娘白了老师一眼,拍掉了老师的手,自说自话的走上去。老师不批评她没有礼貌,也不说她违反规则,而是拍手表扬她,孩子趾高气扬的坐下去。接着老师又提了问题,没有人举手,小姑娘自己站起来走向前。老师:“刚才不是跟你说的,不要上面的,站在位子前面就行了。”小姑娘白一下眼睛,照样走上来指。活动结束后,我跟班主任说:“老师,这个孩子我建议要采取措施,对她冷处理一段时间,太张扬了。”告诉了班主任几个方法,老师也同意。半年后让我看到更震惊的表现:老师讲大树妈妈和树叶的故事,小姑娘不停的翘椅子,和旁边的孩子讲话。老师笑嘻嘻的说:“你坐好了啊,不要动了啊,好好听老师讲故事。”小姑娘白了下眼睛,坐好了。1分钟后,小姑娘说:“切,奇怪嘛,这个树叶也会长眼睛、嘴巴的。”其他孩子听了也开始闹,老师没有预想到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回应。小姑娘二郎腿一翘,开始抖腿,很得意,老师很尴尬。下面听课的老师很震惊,小姑娘对着老师“哼”。我在想老师不出手,我要出手了,这样的孩子再不管教是不行了,我上去站在了小姑娘面前,严肃的看着她。后来老师的活动没上下去,因为年式不管贵妃的形象,和小朋友大打出手,为了抢材料把材料扔的满地都是。园长让我给老师建议,我说:“曾经给过老师建议,再让我去建议我都不好意思了,你去问她,我建议过的。”到了大班下学期,我想年式怎么不见了,老师对我微微一笑说:“禁足了。”我说:“蛮好,至少在她毕业之前你开始引起重视了,这样的孩子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在毕业前把她个性、行为调教好。”所以插嘴很多是老师赋予孩子的权力,他的权力太多了就会过于张扬。谢谢大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