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孙庆伟)

(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孙庆伟)

ID:43035403

大小:17.4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5

(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孙庆伟)_第1页
(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孙庆伟)_第2页
(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孙庆伟)_第3页
资源描述:

《(教学反思)品德与社会(孙庆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防范侵犯,保护自己》教学反思克东县润津乡双庆小学孙庆伟【教学反思】1、从“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变。面对传统课程理念下对教材的绝对遵从,新课程改革指出,教材不再是“法典”,它只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文本载体,但却不是惟一载体。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新时期的政治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的知识体系。本节课的设计突破了教材的原有体系,调整了部分知识在教材中的顺序,同时不再以知识教学为主线,而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很好地将教材知识串联起来,显得自然而不牵强。但是这种改变又以教材为基础,既忠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既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和思维习惯,又符合学科逻辑,较好地

2、体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学理念的转变。2、设置情境,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了真实的或是模拟的情境,目的在于使学生置身真实的实践环境中,以其亲身的感性认识产生丰富真切的体验,深化和升华理性知识。通过观察、反思、抽象、概括,最后把体验和获得的经验运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3、在探究中生成。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大胆质疑,敢于讨论、创新,为知识生成奠定了主体基础;拆解教材固有的知识体系,从创新的思维角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能力的生成具备了主观前提;在整个

3、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中心,在问题的驱动下,促使学生思考形成新的知识观点,使知识生成成为可能;有效的互动是知识生成的有效机制,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冲突与合作、使课堂不断在思考中延伸,在智慧的灵光闪现中显现生命的鲜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教研,我们对小学品社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

4、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我们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教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死搬硬套新的《品德与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

5、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表演、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社会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表演”课。我

6、国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2、通过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

7、得反思和引起重视。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

8、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