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共线问题的一个重要结论及应用

三点共线问题的一个重要结论及应用

ID:43055002

大小:246.7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6

三点共线问题的一个重要结论及应用_第1页
三点共线问题的一个重要结论及应用_第2页
三点共线问题的一个重要结论及应用_第3页
三点共线问题的一个重要结论及应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三点共线问题的一个重要结论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点共线问题的一个重要结论及应用一・命题及证明命题已知非零向fiOAxOPOBOP=mOA+nOB,若m+n=l(m,neR,且加〃HO),则点a、p、b共线,HP分农所成的比为A=—.m证明:OP=mOA+nOB心帀二刃+巴亦,mm‘•77‘•即AP=—PB.m・・・丄OP^OA+—OB,・mm・・・OP-OA=—(OB-OP),m—*n:.点A、P、B共线,且P分A〃所成的比为几=—・m卜•面思考其逆命题,即逆命题若点A、P、B共线,且P分AB所成的比为/L则有且只有一对非零实数OP=mOA+nOB,且m+/

2、?=1(0为平而上不同于A、P^B的一点).证明:・・・点A、P、B共线,设AP=APB(/iHO且1),・・・OP-0A=A(OB-OP),・・・(1+2)丽=莎+/1丙,・・・OP=-^—OA+-^-OB.1+A1+2]2-,2令in=,n=,则有0P=mOA+nOB,JIm+n=,A=—.1+兄1+兄ITl于是,综上町得结论三点A、P、B共线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m.n满足m+n=l,且使得OP=mOA+nOB・(O为平面上不同于A、P、B的一点).特别地,当m=n=丄时,OP=-(OA+OB)t点P是线段

3、AB的中点;当加=0或22n=0时,点P与点3或A重合.二.结论的应用例1.(1)已知点A、B、C三点共线,O在直线AB夕卜,设OA=a,OB=h,OC=cf且存在实数加使,応一35+7=6,则点A分況所成的比为()A.3B.—3C.—D.33解:*/ma—+c=6,OB=—OA+—OC.33m1•••点A、B、C三点共线,J_+_=[,m=2.3331131・・・OA=-OB--OC,:.点A分BC所成的比为心二):矿-亍故选D.B(2)已知如图1,OA=a,OB=b,OC=c,点C为线段AB的距A较近的一个三

4、等分点,2-3z(x2-35-9+一d4-9=1-3+一b2-9+一a4-9=丄(4:+5初.故选A.9点评:根据结论不难得出,只要给出线段AB的任一分点P,都可以利用向量力、b表示0P,此方法冋避了通过向量的加减运算來转化的繁琐过程,显得丁分简捷.例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0为坐标原点,已知力(3,1)、5(-1,3),若点C满足OC=aOA+/3OB,其中Q、卩wR,且q+0=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A.3兀+2y—ll=0B.(兀一1)2+(〉,一2)2=5C.2x-y=0D.x+2y-5=0(2002年

5、全国新课程高考卷)解:因a+0=l,由结论可得点A、C、B共线,所以点C在直线AB上运动,故点C的轨迹为直线AB,由4(3,1)、B(—l,3)得轨迹方程为x+2y—5=0.故选D.例3.线.点评:根据本文结论的特殊情况及轨迹的完备性,可知点C的轨迹是直线AB.如图2,平行四边形ABCD屮,BE=-BAfBF=-BD,求证:E、F、C三点共45分析:根据题Id条件,只需寻找BE、BF、3C的关系即可.・・・BA+~BC=BD1BE=-BAfBF=-BD.45一——一.4—-1—-・・・5BF=BC+4BE,.・.

6、BF=—BE+—BC,所以点E、F、C三点共线.55证明:例4.如图3,过抛物线x2=4y的对称轴上任一点尸(0,加)(加>0)作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2004年湖南卷)B两点,点Q是点P关于原点的对称点,设点P分有向线段而所成的比为;I.求证:莎丄(QA-AQB).证明:因为点P分分有向线段而所成的比为几,贝IJ必然存在实数Q、0,22=(a兀]+0兀2,菁Q+^~0+(Q+0)加)=(处

7、+侏2,22丄^+巴一0+加)・44ax{+(3x2=0,22—(7+^-/?=-m.②44"显然有QP(QA-AQB)=

8、(aQA+fiQB)-(QA-^-QB)=丄(/@^_02西)aa故只需证明a2QA-/32QB2=0即可.而/刃I”西2r2屮一呼+0i4丿<79999x22+、2x22二一+加4=(QX]+0兀2)(GXl一0花)+22、工&+^^0+(&+/3)m•44<22—a-^^/3+(a-J3)j?r=0(44・・・狐丄(QA-AQB).点评:本解法运用了结论的坐标形式,充分利用向暈的知识解决解析儿何问题,打破了利用II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进行转化的传统模式,体现了向暈与解析的内在联系.另外,设而不求、報体代换

9、等基本方法使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条理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