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海燕》教学设计及导学案

ID:43062677

大小:25.0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4

《海燕》教学设计及导学案_第1页
《海燕》教学设计及导学案_第2页
《海燕》教学设计及导学案_第3页
《海燕》教学设计及导学案_第4页
《海燕》教学设计及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燕》教学设计及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海燕》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湾丽娟【课标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文本分析】高尔基的《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

2、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文章通过写暴风雨来临前的几个场景,反映了列宁领导的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夕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并借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飞翔和欢乐地叫喊的形象,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

3、课文,把握海燕的形象,理解对比、烘托在课文中的运用。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3.培养朗读兴趣,学习海燕精神。【教学重难点】把握海燕形象,结合时代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对比、烘托在课文中的运用。【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已正音、读熟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伟大革命导师列宁非常喜爱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中“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并引用这革命的战斗号召,作为自己文章的结尾。5(设计意图:用名言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二、明确学习目标。1.有

4、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海燕的形象,理解对比、烘托在课文中的运用。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3.培养朗读兴趣,学习海燕精神。(设计意图: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有针对性。)三、读一读,感受环境。过渡语: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活动的呢?请大家自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暴风雨的语句,读一读,感受海燕飞翔的环境。(设计意图:这个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的初读体验,初步感受海燕活动的环境,引导学生感受海燕的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也逐渐鲜明,逐步完善。同时,为后文环境烘托的作用的理解奠定基础。)四、品一品,海燕形象。过渡语:课文以大海

5、为背景,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将来、逼近、来临时在大海上飞翔的三幅图景。透过作者形生动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只怎样的海燕?请大家参照范例,来说说海燕的形象象。范式:我从第段中的“(原句)”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特点)的海燕,因为。范例:我从第1段中的“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可以看出这是一只矫健勇猛、自信的海燕,因为从“闪电”、“高傲”等词可以看出,这句还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设计意图:再读文本,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范式说话,在组内充分交流,感知海燕形象,增加了参与面,也规范学生的回答流程。范例可以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

6、如何说准确,完整,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这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多边互动。)五、议一议,海燕内涵。过渡语:这是一只矫健威猛、勇敢无畏、自信乐观、有着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的海燕。它不惧风雨雷电的迫近,迎接暴风骤雨的洗礼。那么,作者笔下的海燕象征着什么?(一)结合背景,探究海燕形象内涵。写作背景:1901年,是俄国大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5学生送去当兵,在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

7、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写成了《春天的旋律》,《海燕》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设计意图:适时出示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进而领会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战斗精神,从而完成对海燕形象的分析、主题的挖掘、象征手法的理解等重难点的突破。)(二)再读文本,理解对比烘托作用。过渡语:在无产阶级大革命的背景下,海燕俨然化身为冲在前线的革命斗士。这种为了表达某种抽象的,不易直接说出来的思想、情感,而将其寄托在具体事物之上的写法,就是象征。小思的《蝉》,席慕蓉的《贝壳》,泰戈尔的《金色花》,冰心的《荷叶·母亲》,都用了这样的写法。本文除了海燕,还写了

8、其他事物,这些事物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对突出海燕精神有何作用?(设计意图:引出学生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加深理解,同时引出对比、烘托两种手法的作用。)三、演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