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5章复习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5章复习

ID:43363327

大小:272.7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9-30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5章复习_第1页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5章复习_第2页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5章复习_第3页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5章复习_第4页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5章复习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5章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本章复习【基本目标】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冋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梳理木章的知识结构;2•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几何语言,能用几何语言说明几何图形;3•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教学重点】复习平面内两条育•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教学重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

2、点,边回顾边画岀本章知识框图,使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总体把握.了解各知识点Z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后面的运用奠定基础.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对顶角: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或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叫对顶角).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注意:(1)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2)如果Zu与ZB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Zu=Z{3;反之如果Zu=ZB,那么Za与ZB不一定是对顶角.2•垂线性质:①过一点有

3、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己知直线垂直;②垂线段最短.注意:(1)垂线与垂线段区别:垂线是一条直线,不可度量长度;垂线段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长度.联系:具有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共同特征(垂直的性质).(2)两点间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区别:两点间的距离是点与点之间,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与直线之间.联系:都是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特殊的两点(即已知点与垂足)间距离.3•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a//b.注意:(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①相交;②平行.因此当

4、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肯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2)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根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①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②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③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平行公理一一平行线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5•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注意:(1)平行公理中的“有且只有”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存在

5、性;二是唯一性.(2)平行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b,b〃c,则a〃c.6.如何判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判别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找到构成这两个角的"三线”,有时需要将有关的部分“抽出”或把无关的线略去不看,有时又需要把图形补全.如图,判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1)Z1与Z2;(2)Z1与Z7;(3)Z1与ZBAD;(4)Z2与Z6;(5)Z5与Z&我们将各对角从图形中抽出来(或者说略去与有关角无关的线),不难看出:Z1与Z2是同旁内角;Z1与Z7是同位角;Z1与ZBAD是同旁内角;Z2与Z6是内错角;Z5

6、与Z8对顶角.7.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而内);(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补充:(5)平行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6)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同一平面内);(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同一平面内);(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在同一平面内).【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章重点知识和需要注意的

7、问题进行详细的回顾,使学牛对木章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形成知识网络•特别要注意:几何中,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都与某种“数量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常由“位置关系”决定其“数量关系”,反之也可从“数量关系”去确定“位置关系”.上述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就是将“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结合起來.三、典例精析,温故知新例1已知:如图,AB〃CD,求证:ZB+ZD二ZBED.分析:可以考虑把ZBED变成两个角的和.如图,过E点引一条直线EF〃AB,则有ZB=Z1,再设法证明ZD=Z2,需证EF〃CD,这可通过己知AB〃CD和EF

8、〃AB得到.证明:过点E作EF〃AB,则ZB=Z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CD(已知),EF〃AB(已作),・・・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ZD=Z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乂・.・ZBED=Z1+Z2,・ZBED=ZB+ZD(等量代换).例2如图,已知Z1=ZB,求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