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基层文官读书报告

唐代基层文官读书报告

ID:43397596

大小:27.0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30

唐代基层文官读书报告_第1页
唐代基层文官读书报告_第2页
唐代基层文官读书报告_第3页
唐代基层文官读书报告_第4页
唐代基层文官读书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代基层文官读书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唐代基层文官》读书报告历经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终于将选定的《唐代基层文官》一书细读了一遍,但不得不承认对书中所讲的许多内容依旧没有完全的了解,加之我也只是捧着这一本书在看,对于其他相关的论述并没有拜读,想来这篇读书报告的水平不会高,恐难登大雅之堂。《唐代基层文官》此书是赖瑞和先生构思了整整二十二年的著作,作者在自序及导言中便言明了著述此书的原因:一是要研究唐代历史,其职官制度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二是学术界对于基层文官的研究甚少且所能参考材料极其分散。而作者此文正好填补了这一段空白。作者点出了面对唐史的读者关于唐代职官和官制的四大问题:“(一)唐人做官最起码的资历是

2、什么?怎样取得这些资历?(二)有了这些资历,可以担任怎样的官?有哪些基层入阶官职可供选择?各官职的入仕条件如何?仕途前景如何?职务如何?(三)什么是职事官?流内官?流外官?散官?阶官?勋官?卫官?试衔?(四)唐人做了官又意味着什么?和今人做官有什么不同?特色有哪些?薪俸如何?需不需要经常为做官远行?可不可以携带家眷?”这些问题在许多专门的唐史教科书中“也常无法解答,或根本未涉及”,但却大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本书前五章分章讨论了校书郎.正字、县尉、参军和判司、巡官推官和掌书记几个唐代基层文官的典型,其中的一些官员过去都无人研究或鲜有人研究,同时也涉及到唐代职事官的

3、阶官化倾向。而后在第六章《文官俸钱及其他》中,作者综合讨论了这些基层文官的共同课题,如俸料钱、任期、守选、宦游.办公时间和休假。第七章为总结,作者用语言绘制了两幅基层文官并和图,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唐代基层文官O作为我个人而言,是很喜欢这部书的。本书研究观点新奇,而且文笔生动,不像初捧起书时所设想的那样无趣:先生常以个案入手,运用大量可靠的史料进行论证,又以诗文佐以旁证,并推一及百,论证严密,将一个个问题跃然示于读者眼前;文章论述口吻活泼,总能令读者感受到作者是在同自己交谈,能引领读者提出问题并在后文中寻找答案;不时的纠正读者思维中的一些错误观点,如:唐代皇帝并非会

4、随意给人升官,入官的途径很多而非仅有科举一种,官与吏、官与职是有严格区别的而不能混为一谈,不能把“试”衔理解为试授,“讎校”并不单指“校对”,它至少有两个层次:“校对”和“校勘”,不能单纯把朝宪衔看作是“虚衔”,官职轻重不能仅以官品和俸料钱来决定,俸料钱的发放并不仅仅依据官品……而本书在第七章总结中所用语言绘制的两幅基层文官并和图以我目前所见亦甚新奇,其以讲述故事的口吻对全书内容作了综合性的回顾,进步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作者全文又秉承着严谨的治学态度,论证严密,凡引文必加注,采用他人观点也必说明,本书封面和《朱巨川告身》又很是体现了作者用心之精良,值得学习。但不可否认

5、,笔者还是有很多问题在阅读本书之后并没有得到解决,例如:①校书郎和正字、巡官和推官的区别在哪?是否仅是官阶的不同?②页77中论及柳宗元所任不是校书郎而是正字时所举多例“都是比两《唐书》更早更原始也更可靠的记载”所以“当以之为准”,在本书其他例子中遇及史书记载与墓志等其他资料冲突时作者也是选取墓志等其他资料,但在页128牛僧孺究竟是在哪一年考中贤良方正制科的问题,作者却弃墓志而选史书,却并没有更多令人信服的论证。又是为什么呢?③唐代辟署的程序是“先下聘书,然后才有朝廷的任命书”依此种程序所辟者是可以不受辟的,书中已有例证,如页214所引杜牧《唐故滝陵洛处士墓志铭》五位

6、高官要人“挈备卑词币马至门”,而洛处士“皆以疾辞”,不受辟。文中又言“也有聘书和朝廷任命书一同送达的例子”,那么在此情况下,所辟者是否也可以不受辟呢?此外,书中也有一些地方我不大认同,但由于手头资料不全,腹内存货又少,只好先浅薄地点到:①校书郎及正字所做的讎校,到底指的是什么?作者认为,二者工作相同,都是“校对”,我窃以为,二者的工作是否相同,首先应该存疑,其次,作者此处的论证并不十分严密:⑴页52-54的第一点理由是秘书省“写书”之后“随日校勘”工作程序很像校对,校勘不可能“随日校勘”。但问题在于引文中只是说校勘的工作是交给了秘书省,再具体一步到底是交给了校书郎还

7、是正字亦或是二者共担,没有说明。而作者此理由成立的前提必须是校书郎及正字所做的工作是相同的,而全书中并没有论证这个前提。⑵页54-58的第二个理由是校书郎和正字不足以胜任学术性的古籍整理工作。此理由细分之下又可以分出两点:其一,“唐代几次比较大规模的校书、修书活动,都需要特别奏请外界学有专长的'儒者'充任,而非动用藏书库现有编制内的校书郎”。作者列举了五个例子来论证,而这五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是否校书郎或正字本就担任此种工作,因此并不需要专门列出?其二,作者举了两道奏文证明校书郎只能在经籍抄写后,做些简单的校对。而这两道奏文可作为论据的立足点是“宣索书”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