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培训教材 第6讲 人类的态度与行为

北京大学培训教材 第6讲 人类的态度与行为

ID:43473843

大小:203.50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10-08

北京大学培训教材 第6讲 人类的态度与行为_第1页
北京大学培训教材 第6讲 人类的态度与行为_第2页
北京大学培训教材 第6讲 人类的态度与行为_第3页
北京大学培训教材 第6讲 人类的态度与行为_第4页
北京大学培训教材 第6讲 人类的态度与行为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培训教材 第6讲 人类的态度与行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6讲态度与行为11.态度概述2.态度形成3.态度改变21.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G.Allport: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Krech: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3(2)态度的三个成分及其关系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

2、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行为倾向成分:它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4认知成分事实信念观点知觉理解行为成分意向倾向偏好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外显行为态度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5(3)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态度的特殊性水平:态度是指向一般群体还是特殊个体,指向特殊个体的态度更能够去预测态度。LaPiere教授关于美国人对亚洲人态度的研究6时间因素: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Fishbein发现在总统选举中,一周前的民意调查结果要比一月前的民意结果对预测谁能当选更为准确。7自我意识:内在自我的人较为关

3、注自身的行为标准,因此用他们的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而公众自我意识高的人比较关注外在的行为标准,所以难以用他们的态度对其行为加以预测。8态度强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但是怎样才能使态度变强呢?Davidson(1982)发现,对态度对象仅仅要求更多的信息就足以使人们态度的强度增加。也就是说,参与可以加强态度。9态度的可接近性:态度的可接近性(Attitudeaccessibility)指态度被意识到的程度,越容易被意识到的态度,对我们来说它的可接近性就越大。一般说来,来自直接经验的态度对行为的影响大,就是因为这类态度的可接近性大。外显态度:指我们意识到的

4、并易于报告的态度。内隐态度:指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并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10(4)态度的测量直接测量包括自我报告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而这三种方法常常利用态度量表:利克特量表瑟斯顿量表语义区分量表11间接测量投射技术:TAT(thematicapperceptiontest)生理指标:皮电反应,心跳,血压等反应时:IAT(implicitassociationtest)122.态度形成(1)学习理论人的态度和其它行为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态度的学习有三种机制,一是联结,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二是强化,受到奖励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三是模仿,通过模仿榜样

5、人物的态度而形成,如孩子经常模仿父母的政治与种族态度。13有可乐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主题有可乐无可乐癌症治疗81%62%军队规模67%43%卫星计划55%30%立体电影67%60%和美好的经验联结在一起,使我们的态度更积极14(2)情感影响的机制:曝光效应是情感影响态度形成的最有力的证据,它是指人们对其他人或事物的态度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变得更积极的一种现象。15出现次数与喜欢程度之间的关系汉字出现的次数喜欢的程度16(3)认知理论Fishbein/Ajzen:Theoryofplannedbehavior指向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意图实际行为知觉到的控制感17(4)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Be

6、m(1972)的自我觉知理论:人们根据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观察而形成态度。根据Bem的自我觉知理论,在某些情景下,人们要等到看见自己的行为之后才知道自己感觉。假如你问一个朋友她是否喜欢运动。如果她回答:“我想我喜欢的,因为我经常跑步或者去健身房锻炼身体。”183.态度改变(1)海德的平衡理论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并且这种过渡遵循着最小付出原则。19(2)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

7、的另一个人。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20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改变态度:我不该这样增加认知:还有其它的原因改变认知的重要性:A比B更重要减少选择感:我没有办法才这样改变行为:我不这样做了21认知失调的证据之一: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不充分理由(insufficientjustification)的作用: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