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应用

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应用

ID:43959464

大小:68.5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0-17

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应用_第1页
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应用_第2页
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应用_第3页
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应用_第4页
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技术在胃肠间质瘤诊断中应用【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胃肠造胃肠造影(MSCTGI)表现,评价并探讨多层螺旋CT影技术(MSCTGI)对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0年11月经病理证实的32例GIST患者的MSCTGI资料表现。结果32例患者中,良性17例,恶性10例,交界性5例,无明显肠梗阻现象。病灶位于小肠14例,位于空肠8例,位于回肠5例,位于胃4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1例。局部均无淋巴结转移,转移到肝脏的

2、4例,同时伴前腹壁转移1例。5例肿块长径25cm,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不均匀强化,其中11例病理为髙风险性;17例肿块长径<5cm的病灶中,大多中度均匀强化,其中13例为中度及以下危险性。多层螺旋CT显示肿块主要以腔外生长为主,大部分病灶边界清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持续强化。结论胃肠间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能够准确定位,并且能观察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为

3、临床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对于胃肠间质瘤危险程度的判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关键词】胃肠间质瘤;X线计算机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曾被称为胃肠道平滑肌肿瘤。胃肠间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1]。1983年,Mazur首次提出了胃肠间质瘤的概念,在实践中被人们逐渐认识并接受。以往国内外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多将胃肠间质瘤分为良性、不确定的恶性潜能及恶性3类来评估其生物学行为,目前国内关于

4、胃肠间质瘤的研究普遍参照《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共识意见》,以危险程度代替良恶性[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5月-2010年11月期间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及病理性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胃肠造影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认识,从而更好的发挥临床治疗和手术后或化疗后对患者随访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5月-2010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男18例,女14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8.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

5、腹痛15例,腹部包块7例,消化道出血3例,消化道不完全梗阻3例,进行性吞咽困难1例,伴发食道癌及胃腺癌各1例,无明显症状2例。1.2检查方法1.2.1肠道对比剂的摄入检查前1天进流质饮食,进行肠道准备,扫描前45min开始分次口服2.5%的甘露醇1500ml左右,每次口服500ml,间隔15min左右,分3次服宀yco1.2.2扫描方法采用PhilipsBrilliancel6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体位,扫描常规10mm,可疑部位加扫2min或5mm薄层。层厚及层距均为6mm,部分加扫薄层,层

6、厚为3mm,螺距1.0,管电压120kV,管电流150mA。常规平扫后,双期动态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100mL,管电压为80KV,管电流为8-10mAs,并进行减影,于动脉期、实质期采集图像,必要时加静脉期图像采集;检查完成后拔管,进行加压包扎。注射速率2.5-3.0ml/s,动脉期20-30s扫描,门静脉期60-70s扫描。1.3影响图像分析选择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共同阅片,经过协商达成共识。主要观察内容包括肿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生长方式(腔内型、腔外型、跨壁型)、边界、密度

7、、强化特点、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及肿瘤转移情况,以及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形态,肿瘤血管染色以及是否存在动、静脉痿。2结果3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中,良性17例,恶性10例,交界性5例,病灶位于小肠14例,位于空肠8例,位于回肠5例,位于胃4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1例。局部均无淋巴结转移,转移到肝脏的4例,同时伴前腹壁转移1例。5例肿块长径25cm,密度多不均匀,可有囊变、坏死、出血等,增强不均匀强化,其中11例病理为高风险性;17例肿块长径V5cm的病灶中,大多中度均匀强化,其中13例为中度及以下危

8、险性。多层螺旋CT显示肿块以腔外生长为主,大部分病灶边界清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持续强化。32个病变周围及腹膜后均未见肿大的淋巴结,转移到肝脏的4例,增强其强化方式同原发肿瘤,呈环形或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同时合并前腹壁转移,发生转移的4例病理证实均为高危险级别的胃肠间质瘤,所有患者均未见腹水。3讨论3.1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及概况Mazur于1983年提出胃肠间质瘤,胃肠间质瘤是一种免疫表型上表达c-kit蛋白,CD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