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与30年代

左翼与30年代

ID:43974302

大小:844.50 KB

页数:108页

时间:2019-10-17

左翼与30年代_第1页
左翼与30年代_第2页
左翼与30年代_第3页
左翼与30年代_第4页
左翼与30年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左翼与30年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编左翼与30年代(1927——1937)第一章30年代的文学运动与思潮本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五四”开创的思想自由氛围消失。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左翼与自由主义竞发。革命现实主义渐成主流。一、30年代文艺运动的发展线索1、国民党的文化策略:(1)“三民主义文艺”口号(1929年)创办《文艺月刊》《国民日报》《觉悟》(2)发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1930年)黄震遐发表:《黄人之血》(剧作)《陇海线上》(小说)(3)制造白色恐怖,颁布出版法2、中共左翼文学运动(1)太阳社的成立(2)后期创造社的形成(3)“左

2、联”的成立3、自由主义文学运动(1)论语派的“闲适”与“性灵”文学(2)京派的文化寻踪(3)新月派的人性论二、本时期文学论争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起源:革命文学的提出(1923年)论争双方: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鲁迅、茅盾、郁达夫论争原因:苏联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影响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焦点:如何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代表文章与观点: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阿英《死去了的阿Q时代》鲁迅《“醉眼”中的朦胧》茅盾《从牯岭到东京》2、左翼与新月派的论争新月派的文学观与批判其一主张人性论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3、鲁迅先生与“硬译”》鲁迅《“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的阶级性》其二提出天才论鲁迅《未有天才之前》3、左翼对京派的批判京派文学观:文学与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和永恒价值批判:鲁迅《京派与海派》茅盾《关于“差不多”》4、左翼对论语派的批判论语派的文学观主张文学的“闲适”与“趣味”强调文学的“超然”与“性灵”批判:鲁迅《小品文的危机》5、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自由人及其观点胡秋原《勿侵略文艺》《阿狗文艺论》第三种人及其观点苏汶《第三种人的出路》瞿秋白《文艺的自由和文学家的不自由》鲁迅《论第三种人》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

4、成立筹备会议(1929年)“左联”成立“左联”的历史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传播加强与世界文学的沟通推进文艺大众化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成为主潮四、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左联”的解散(1934年)2、“两个口号”国防文学(周扬)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3、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辱与言论自由宣言》(1936年)五、30年代文学潮流与趋向1、对文学影响的因素:历史社会的巨变知识分子的抉择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2、三大文学派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3、文学趋向1、题材空前

5、规模和角度新开拓2、文学形式以叙述为主3、艺术表现多样化4、作家个人风格的形成思考练习1、解释:太阳社、民族主义文艺“左联”、“两个口号”2、左联成立后的主要工作3、本时期主要文学潮流4、本时期文学趋向第二章茅盾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茅盾的生平与创作概况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乌镇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发表《蚀》始用茅盾。1909年,茅盾入浙江省湖州第三中学,后转入嘉兴中学。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担任《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1921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1月,发起

6、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1927年,到上海大学任教,同时开展革命社会活动本时期的主要工作:提倡新文学、抨击旧道德,翻译介绍外国作家作品与文艺理论,社会政治活动。1927——1928年,完成《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1929年4月,茅盾东渡日本,写下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虹》,“欲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国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1930年至1932年间:中篇小说《路》《三人行》历史短篇《豹子头林冲》《大泽乡》《石碣》长篇

7、小说《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以及《林家铺子》1940年回重庆时路过延安,完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1941年皖南事变后,完成日记体小说《腐蚀》新中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1981年3月27日病逝,将自己一生的稿费全部捐赠,作为设立长篇小说文学奖的基金。第二节茅盾的文学成就一、茅盾所开创的新文学范式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左翼”公认主流——“社会剖析小说”推动现代中长篇小说走向成熟完成了“五四”“为人生的文学”的目标“五四”培育出的具有世界眼光的作家二、茅盾小说

8、研读(一)《蚀》三部曲《蚀》富有真情实感,是茅盾真实经历了纷繁复杂的斗争生活后,有感而发。《蚀》富于历史感和时代感,体现青年知识分子特点:革命前夕的亢昂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动摇后不甘寂寞作最后之追求。3、《蚀》所反映的矛盾现象是多层次的:(1)反映了时代的病象和矛盾。(2)反映了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与自身的矛盾。(3)反映了作家内心世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