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治体会

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治体会

ID:44006908

大小:3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7

上传者:U-991
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治体会_第1页
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治体会_第2页
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治体会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治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诊治体会【摘要目【关键词】小儿慢性咳嗽;临床治疗;病因咳嗽是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人统计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而就诊者占门诊总量的20%左右。咳嗽又是一种保护性反射。但过于频繁的咳嗽则使病儿和家长十分困扰。近年来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除我们所熟知的慢性鼻、支气管炎;上感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和胃食道反流外,出现了我们认识上比较模糊的慢性咳嗽疾病⑴。现阶段,我国慢性咳嗽的正确诊断率相对较低,慢性咳嗽对患儿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是临床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为了提高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断率及患儿的生命质量,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56例慢性咳嗽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1)胸片无异常;(2)咳嗽为主要症状或唯一症状;(3)咳嗽症状持续大于4周。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6例慢性咳嗽患儿,其中,女性患儿52例,男性患儿104例,年龄介于2岁至14岁之间。就诊时,156例患儿的持续咳嗽时间均大于1个月。1.2诊断方法根据年龄把患儿划分成3组:6岁至14岁为学龄期组42例,3岁至6岁为学龄前组90例,2岁至3岁为幼儿组24例。按照慢性咳嗽的诊断流程,详细询问选取病例的咳嗽特征及病史,对患儿体格进行仔细检查,查血常规,常规摄胸片,做支原体(MP)抗体检查、冷凝集试验及PPD试验、血沉检查,按照具体需要由耳鼻喉科进行会诊,摄鼻卡瓦氏位片,测定患儿的过敏原及免疫球蛋白,24小时食管ph测定、气管镜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等。2结果156例小儿慢性咳嗽患儿,2.5%为结核感染,22.4%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4.1%为支原体感染,25.6%为咳嗽变异性哮喘,35.2%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其中,2岁至3岁幼儿所占比例较 高的是反复呼吸道感染,3岁至6岁学龄前小儿及6岁至14岁学龄期小儿所占比例较高的分别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咳嗽变异性哮喘。三个年龄组患儿的病因分类见下表1。表1小儿慢性咳嗽病因分类例数年龄结核感染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支原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242-304(16.7%)1(4.1%)4(16.7%)15(62.5%)903-64(4.4%)22(24.4%)9(10%)28(31.1%)27(30%)426-1409(21.4%)12(28.6%)8(19%)13(31%)3讨论3.1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⑷。它分为特异性咳嗽和非特异性咳嗽,特异性咳嗽指咳嗽伴有能够提示特异性病因的其他症状或体征,即咳嗽是这些诊断明确的疾病的症状之一。非特异性咳嗽指咳嗽为主要或唯一表现,胸X线片未见异常的慢性咳嗽。目前临床上的慢性咳嗽主要就是指这一类咳嗽,又称“狭义的慢性咳嗽”。引起慢性咳嗽的病因主要有:(1)呼吸道感染与感染后咳嗽,许多病原微生物如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慢性咳嗽常见的原因,多见于<5岁的学龄前儿童。(2)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引起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各种鼻炎(过敏性及非过敏性)、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上气道疾病可引起慢性咳嗽。还有其他一些较少见的病因如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异物吸入、先天性呼吸道疾病等。3.2咳嗽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一种儿童多发病症,是机体的防御性反射性动作,如果咳嗽过诊断存在较大的困难,极易导致误治及误诊。绝大部分小儿慢性咳嗽患儿被误诊为间质性肺炎或支气管炎,导致无 法正确且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慢性咳嗽迁延不愈,对患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且加重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所以,临床医师和家长应高度重视该病的发生,并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以便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控制及预防该病发生。参考文献[1]林玉婵,余庆祥,廖志勤,林宁•68例小儿慢性咳嗽的临床病因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2]计明红,潘家华•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断体会[J].临床肺科杂志.2011(01):118.[3]邹娜•小儿慢性咳嗽病因分析与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22):723.[4]袁壮.要重视儿童慢性咳嗽的诊断和治疗.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33:1-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