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

ID:44026158

大小:37.0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18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_第1页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_第2页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_第3页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体会更新日期:2009-03-30点击:罗从容关键词黄褐斑;辨证论治;活血化瘀;中医药疗法笔者近几年來以辨证论治为主,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取得较好疗效,现分述如下。1辨证治疗1.1肝郁血瘀型此类患者在临床上最为多见,以中、青年女性居多。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脉络失和,气滞血瘀血不能上荣于颜面所致。症见:斑块呈褐色,形状不规则,多分布于额及双颊处。常伴有心烦易怒或郁郁寡欢,胸闷不舒,枚寐不宁,月经不调或经来腹痛,乳房胀痛等症状,舌暗红或冇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物

2、如下: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10g赤芍10g白芍10g生地黄20g柴胡10g陈皮10g香附9g郁金10g枳売10g廿草6g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者加牡丹皮、山梔子、合欢皮;大便燥结者加大黄、黄柏;夹有痰湿者加用白术、茯苓、法半夏。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注意同时作好情志疏导工作。1.2脾虚血瘀型多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中阳不足,运化无力,口久则脾气虚弱而心血不足,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气虚血瘀则颜面失养出现褐斑。症见斑块色淡,多分布于额、眉、颊、鼻、上唇等部位。常伴有脫痞不舒,少气懒言,肢软乏力,食少便澹或月经量多等,舌质淡,脉细缓。治宜补益脾胃

3、、益气祛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如下:党参15g黄罠30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20g柴胡10g升麻9g当归10g阿胶10g(悻化)廿草6g便澹严重者加荧实、赤石脂;夜寐不宁者加莲子心、夜交藤;情志不畅者加香附、川楝子;肾阳虚者加菟丝子、鹿角胶、补骨脂;恶心呃逆者加用吴茱萸、法半夏。1.3肾虚血瘀型此型多因房劳过度,肾水不足或因久病致肾水亏耗,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水不制火,阴血日耗,血虚不能华面,面络瘀滞所致。此型常伴腰膝软,头昏目眩,失眠多梦或妇女月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活血化瘀,约物如下:生地黄10g熟地黄1

4、0g山茱萸10glLi药12g茯苓15g泽泻10g枸杞子15g牡丹皮10g牛膝10g百合10g丹#30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0g川

5、子15g牡丹皮10g山梔子1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百合10g黄柏10g知母10g甘草6g连服6剂后,诸症渐缓,褐斑变淡。再予6剂,诸症除,斑块消退。遂予养血调经、活血化瘀Z剂巩固治疗,随访病未再发,3体会西医认为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理多与内分泌失调致代谢异常有关。祖国医学认为黄褐斑的成因冇三:①情志失调,如肝气郁结,思虑伤脾,惊恐伤肾,暴怒伤肝等,均可使气机郁滞,脉络失和,气滞血瘀,血不能上荣于面而变生黄褐斑;②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则中土转输失职,运化失常,口久则脾气虚而心血不足,气虚无力推血上荣而致颜面失养;③或因房室过

6、度,久伤肾精,则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水亏则不能制火,阴血口耗,血弱不能华面。《诸病源候论》说“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胰理受风,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发生黑。”故无论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是脾阳不足,肝肾阴虚,最终皆可致气滞血瘀或气虚血脉瘀滞而致黄褐斑。气为血Z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无力推动,气滞则血瘀,脉不通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色泽黯,故治疗黄褐斑应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不忘活血化瘀。常用活血化瘀药如桃仁、红花、为归、川苇、赤芍、丹参、益母草等。作者单位:罗从容(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7、562400贵州兴义市盘江路95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