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ID:44288253

大小:36.0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0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_第1页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_第2页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_第3页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_第4页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项目背景就业是民生之本,它关系着中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我国农村妇女占整个妇女人口的70%以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的发展目标的推进,农村妇女就业面临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大趋势。在这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发生新的变化的过程中,农村妇女城市就业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业率普遍低下。中国女性地位得到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替代的“半边天”。另一方面,由于女性自身有不同于男性的特点,同时受传统思想与观念的束缚,受社会、家庭、制度和

2、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障碍和问题,在就业数量和就业速度上都明显落后于男性,而这种滞后不仅影响其就业,对农村家庭、社会稳定、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重视农村妇女的全面发展,克服传统性别偏见和影响农村妇女发展的障碍,提高农村妇女各方面素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2文献综述1.2.1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文献概述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由我国学者明确提出的,因为我国社会存在的城市和农村的典型的二元结构。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学者进行

3、了相关研究。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随着城化的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融合程度越来越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仅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也岀现城市向农村转移,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最终实现一体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在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肯定,突出表现在扩大内需。带动经济持久增长,加快建城区与外围的对接,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消除我国原有城镇化中的

4、矛盾和问题,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发展;引导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并逐步融入城市;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注重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1.2.2农村妇女就业文献综述农村妇女已占农村劳动力的4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上,特别是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许多农村地区妇女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农村妇女作为社会成员的特殊群体,为经济发展和人类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们的发展程度,影响着我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

5、在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妇女也大量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劳动力量,“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结构正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正是这些“打工嫂”、“打工妹”同千百万农村大军一道,以她们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填补了城镇家政服务、宾馆饭店服务、劳动密集型手工制作等领域的用工需求。但是广大的农村妇女由于长期从事家庭劳作,参与社会劳动的机会较少,她们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就业过程中她们不仅会受到自身综合素质不高,普遍缺乏非农技能的限制,而且在就业过程中她们也面临着来自用工单位的性别歧视,这使得农村妇女劳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更容易陷入贫困。因此解决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对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和

6、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按妇女就业地域、就业人员比例来划分其就业类别,将农村妇女就业归为广义就业与狭义就业。广义就业指的是农村妇女留在农村中的各种就业,既包括在农村中从事种植养殖业,也包括在本地乡镇企业的就业;狭义就业指农村妇女进入城市的非农就业。有很多的农村妇女不能远走他乡去寻找工作,她们身上担负着的特殊任务及过重的家庭“包袱”,她们大多数选择就近工作或者是承接一些加工的零活。农村务工妇女大多没有工作技能,其职业分布大都是在纺织、制衣、玩具、电子等制造业,以及超市、娱乐、宾馆、餐饮及家政等服务业,两者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只有少部分处于管理和领导阶层。苏群、刘华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础

7、上对影响农村妇女就业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女性个人和家庭因素,其次使历史原因和社会对女性的保护措施不够等。其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是影响女性劳动力流动的极其重要因素。候茂章认为农村女性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因素主要有:①女性文化素质和教育程度水平低;②女性非农转移就业的成本高;③社会传统因素、农村女性自身的依附性;④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1.2.3就业风险文献综述哈米什•洛(Low)、科斯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