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ID:455185

大小:134.03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7-08-04

上传者:U-944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1页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2页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3页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4页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会计学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一、立论依据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国内的许多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品交换和国际竞争中来,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风险也相应增加,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其中,企业缺乏信用管理意识是导致风险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现代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信用销售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要采取的必要手段。因此,信用管理问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它面对的是复杂多变、不稳定的国际环境,包括人民币升值、战争、自然灾害等,如此,企业更应加强自己的信用管理工作。企业信用管理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为基本目标的。通过信用管理,企业能强化客户资信管理,防范销售中的信用风险并且能将违约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内。所以,有必要研究外贸企业信用管理。预期目标:本文对外贸企业的信用管理研究,在理论上,通过期刊网、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的文献,并阅读一定量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情况,将其概况和论述,希望对于提高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实务上,以具体公司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相关的资料,分析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以及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外贸企业的信用管理。希望本论文的完成能对在加强信用管理工作方面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有所贡献。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对信用风险的度量与识别很早就备受重视,早在1909年约翰.穆迪(JohnMoody )率先对铁路债券进行评级。国外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信用风险度量的角度来研究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专家分析法、信用评级法、信用评分法和神经网络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假定贷款会持有到期末,授信方认为在整个信用期内自身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一方,希望通过对受信方的信用风险度量,进行筛选甄别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避免贷款损失。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西方,出现了四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信用风险风险量化模型。KMV公司(1993年)建立的以期权理论为基础的KMV模型,瑞士信贷银行(1999年)建立的以保险精算方法为基础的信用风险附加模型(CreditRisk+)、J.P.摩根(1997年)建立的以VAR为基础的的信用度量术模型(CreditMetrics)和麦肯锡公司(1998年)建立的以宏观模拟为基础的信用组合观点模型(CreditPortfolioview)。其中,KMV模型与信用度量术模型是欧洲国家最为流行的模型。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这些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国内关于信用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金融领域的信用风险管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设计、信用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钟楚男(2002)对个人的征信制度进行了研究;赵菁(2003)通过研究个人信用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包括个人征信制度、评级体系、风险防范以及风险转嫁机制等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李曙光(2008)通过研究个人信用评估方法,阐述了构建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设计了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提出了建立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相关对策。汪世新(2004)从博弈角度设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刘天旭、郝倩、郭华(2008),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从信用评级、风险分类等方面做了偏重实务的分析;于研(2003)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进行研究,在联系我国实际情况的同时,借鉴了国外在信贷风险管理、场外期权信用风险定价、互换交易信用风险定价和信用衍生工具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石晓军(2007)通过模型与实证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做了研究,特别是对基于Logistic和Merton方法的违约率模型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如果有好的组织和文化,模型化的现代信用风险就能够成为真正有效的工具和强有力的手段。刘光明(2003)提出了构建一个企业信用文化体系;林均跃(2001)从赊销管理、客户信用管理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介绍了企业该如何实施信用管理,它的务实性较强,对现代企业信用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陈建(2005)全面介绍了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技术和应用经验;李敏、张美灵等(2004)系统论述了信用管理的概念、模式及内容,并提出了“3+1”科学管理模式;叶蜀君(2008 )通过对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提出了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石晓军(2003)分析我国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产权、信息不对称、预期及其他;认为构造“三大机制”可以治理我国的信用风险;陈楠(2005)从政府责任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政府要从政府信用的建构与完善和对社会信用体系中其他信用主体信用的建构与完善中承担的责任;林建(2004)提出了从制度设计上和法理依据上解决我国企业信用征集、评估、失信惩罚机制等问题的对策,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治理我国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和构建转轨时期我国信用体系的解决方案。3.参考文献[1]林均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信用管理出版社,2001.[2]钟楚男.个人信用管理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3]赵菁.我国个人信用的博弈分析和体系构建[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3.[4]陈建.信用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于研.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6]叶蜀君.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7]刘天旭,郝倩,郭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活力,2008(1).[8]李曙光.个人信用评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9]汪世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博弈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4.[10]刘光明.企业信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1]李敏,张美玲,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石晓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模型与实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3]石晓军.信用治理:文化、流程与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4]陈楠.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中的责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5.[15]林建.转轨时期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D].广州:暨南大学,2004.[16]Altma.E.I.Theimportanceandsubtletyofcreditrantingmigration[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8(22).[17]FranklinAllen,ElenaCarletti.CreditRiskTransferandContagion[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6(53).[18]ElianaA,GiacomoT,AndreaR.Aneuralnetworkapproachforcreditriskevaluation[J].TheQuarterly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2008(4).二、研究方案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1外贸企业信用管理概述 1.1外贸企业概念1.2外贸企业特点1.3信用管理的概念1.4信用管理在外贸企业中的重要性2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3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分析3.1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3.1.1公司概况3.1.2公司信用管理现状3.2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4加强外贸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对策4.1事前控制4.2事中控制4.3事后控制5结论及建议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实施方案:针对外贸企业信用管理这一研究论题,一方面,通过中国期刊网、超新电子图书数据库、维普资讯网、浙江万里图书馆等查阅相关的文献;另一方面,以具体公司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具体分析研究这一论题。进度计划:第6学期第19-20周至第7学期第1-5周: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广泛搜集、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完成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第7学期第6-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撰写;参加开题答辩,进一步论证选题价值、确立主要研究内容,论证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7学期第13-14周:撰写论文详细提纲,交给导师批阅,反复修改,保证论文结构的合理性。第7学期第15-20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第7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第8学期第1-2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写作论文、完善毕业论文。第8学期第3-6周:在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结合毕业论文内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完成论文。第8学期第7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定稿并上交。第8学期第9-11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文献综述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贸企业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国际商品交换中来,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信用交易活动迅速增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无处不在,信用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1信用的内涵《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信用”一词的解释是“信用即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黄达(2003)主编的《金融学》对信用的解释为:信用这个范畴是指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陈继忠(2001)认为,信用是社会各种责任主体的一种债务道德,这是从契约中反映出来的,需要严格的制约和社会舆论约束。《辞海》在谈到“信用”一词时给出了三层含义:一是信任使用;二是履行诺言,实践承诺,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三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多产生于货币借贷和商品交易的赊销或预付之中。信用引发了产品交换方式上的革命,信用交易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交换方式中的主流。这种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伴随着信用风险的产生。2信用管理的概念界定在西方国家,信用管理被称为风险管理;在我国,对信用管理的解释概况地说,信用管理(CreditManagement)是指企业为了增强信用能力、控制交易中的信用风险而实施的一套业务方案、政策以及为此建立的一系列的组织制度。林均跃(1999)对信用管理的定义如下:企业信用管理就是指如何科学地运转一个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正确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将该部门所承担的客户风险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商帐追收、辅助企业市场部门开拓市场等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认为信用管理是一门典型的跨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的应用型交叉学科。谭永智,李淑玲(2004) 认为,企业信用管理是针对信用销售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与信用销售有关的部门,以完成对信用销售中从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到回收应收账款的各交易环节的管理。蒲小雷、韩家平(2001)从企业信用管理的职能和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这两个角度对其作了解释,认为:从管理职能上讲,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的管理;从管理目的上讲,企业信用管理就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坏账)降至最低的管理措施。以上几种观点,内容上虽有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即企业需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信用销售政策,促进应收账款及时收回,使坏账损失降到最低。3信用管理的模式3.1“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是由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韩家平主任和蒲小雷副主任,参照西方企业管理模式,结合中国企业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套信用管理模式。它由四项内容组成:“3”代表企业在信用管理过程中,要建立三个不可分割的信用管理机制;而“1”代表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即企业要建立一个完全独立的信用管理机制或信用管理人员来执行信用管理制度。3.2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由谢旭在1999年提出的。在时间顺序上,该模式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的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以及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即所谓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突出强调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该模式将企业信用管理涉及的销售管理和财务管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于每一个信用管理操作都给出了信用管理和技术支持。3.3双链条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 2001年,华夏国际企业资信咨询公司提出双链条全过程信用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一个信用管理控制的解决方案。该模式提出以企业信用销售流程为一条主线,分企业外部风险控制链和内部风险控制链两条控制链,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控和事后处理三个过程控制制度,采取数据库和信用管理软件、信用分析模型、监控指标系统和债务分析模型四大技术支持,通过信息化和组织设计整合的企业信用管理整体解决方案。4信用管理现状4.1国外的相关研究在国外,对信用风险的度量与识别很早就备受重视,早在1909年约翰.穆迪(JohnMoody)率先对铁路债券进行评级。国外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从信用风险度量的角度来研究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包括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专家分析法、信用评级法、信用评分法和神经网络法。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假定贷款会持有到期末,授信方认为在整个信用期内自身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一方,希望通过对受信方的信用风险度量,进行筛选甄别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避免贷款损失。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西方,出现了四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信用风险风险量化模型。KMV公司(1993年)建立的以期权理论为基础的KMV模型,瑞士信贷银行(1999年)建立的以保险精算方法为基础的信用风险附加模型(CreditRisk+)、J.P.摩根(1997年)建立的以VAR为基础的的信用度量术模型(CreditMetrics)和麦肯锡公司(1998年)建立的以宏观模拟为基础的信用组合观点模型(CreditPortfolioview)。其中,KMV模型与信用度量术模型是欧洲国家最为流行的模型。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这些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4.2国内的相关研究国内关于信用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金融领域的信用风险管理、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设计、信用体系的建立等方面。钟楚男(2002)对个人的征信制度进行了研究;赵菁(2003)通过研究个人信用缺失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包括个人征信制度、评级体系、风险防范以及风险转嫁机制等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李曙光(2008 )通过研究个人信用评估方法,阐述了构建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并结合我国国情,设计了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提出了建立我国个人信用评估体系的相关对策。汪世新(2004)从博弈角度设计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刘天旭、郝倩、郭华(2008),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从信用评级、风险分类等方面做了偏重实务的分析;于研(2003)对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测定与管理进行研究,在联系我国实际情况的同时,借鉴了国外在信贷风险管理、场外期权信用风险定价、互换交易信用风险定价和信用衍生工具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有着积极的作用;石晓军(2007)通过模型与实证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做了研究,特别是对基于Logistic和Merton方法的违约率模型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如果有好的组织和文化,模型化的现代信用风险就能够成为真正有效的工具和强有力的手段。刘光明(2003)提出了构建一个企业信用文化体系;林均跃(2001)从赊销管理、客户信用管理以及应收账款管理等方面介绍了企业该如何实施信用管理,它的务实性较强,对现代企业信用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借鉴;陈建(2005)全面介绍了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技术和应用经验;李敏、张美灵等(2004)系统论述了信用管理的概念、模式及内容,并提出了“3+1”科学管理模式;叶蜀君(2008)通过对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提出了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石晓军(2003)分析我国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产权、信息不对称、预期及其他;认为构造“三大机制”可以治理我国的信用风险;陈楠(2005)从政府责任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政府要从政府信用的建构与完善和对社会信用体系中其他信用主体信用的建构与完善中承担的责任;林建(2004)提出了从制度设计上和法理依据上解决我国企业信用征集、评估、失信惩罚机制等问题的对策,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治理我国企业信用缺失问题和构建转轨时期我国信用体系的解决方案。总之,国外流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以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信用制度为基础的。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金融市场还不发达,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有待加强,所以,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还不能直接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仍然是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而我们所要做的是:一方面先建立和巩固量化管理的资讯系统,然后根据中国的国情建立自己的量化管理模型;另一方面就是借鉴现代管理模型的思想,结合我国实际对模型进行修正,并把其广泛运用到我国银行和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中。 参考文献[1]陈继忠.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J].理论前沿,2001(7).[2]林均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信用管理出版社,2001.[3]钟楚男.个人信用管理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4]石晓军.信用治理:文化、流程与建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5]刘光明.企业信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6]赵菁.我国个人信用的博弈分析和体系构建[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3.[7]林建.转轨时期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D].广州:暨南大学,2004.[8]李敏,张美玲,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汪世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博弈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4.[10]陈建.信用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1]陈楠.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中的责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5.[12]石晓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模型与实证[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3]刘天旭,郝倩,郭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活力,2008(1).[14]李曙光.个人信用评估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5]于研.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6]叶蜀君.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7]谭勇智,李淑玲.企业信用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方正经济出版社,2004.[18]林均跃.企业赊销与信用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9]蒲小雷,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典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20]李红艳,信用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1]刘澄,徐明威.信用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22]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谢旭.赊销与全程信用管理模式[J].中国经贸,1999(8).[24]JohnMoody.Moody’sAnalysisofRailroadInvestment[M].NewYork:JohnMoody&Company,1909[25]Altma.E.I.Theimportanceandsubtletyofcreditrantingmigration[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8(22).[26]FranklinAllen,ElenaCarletti.CreditRiskTransferandContagion[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6(53).[27]ElianaA,GiacomoT,AndreaR.Aneuralnetworkapproachforcreditriskevaluation[J].TheQuarterly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2008(4). 毕业论文(20__届)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 摘要自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发展开始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的行列中,外贸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外贸企业信用管理水平低下,且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使得我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长期积累的呆、坏账严重阻碍了我国外贸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外贸企业的概念和特点开始论述,着重探讨信用管理在外贸企业中的重要性,同时对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具体某公司为例,通过实地走访和查阅资料了解该公司的情况,分析该公司信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以“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模式来加强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的建议。关键词:外贸企业;信用管理;信用风险 AbstractSinceChinaenteredtheWTO,thedevelopmentofournationaleconomyhasstartedwiththeworldmarket.MoreandmoredomesticenterprisesparticipateininternationalcompetitionintheranksoftheforeigntradeenterprisesinChinaandhavebecomeanimportantpartofthenationaleconomy.Owingtothelowlevelofourcountry’sforeigntradeenterprisecreditmanagement,wedon’tbuildaperfectcreditmanagementsystemintheenterprisesandthebaddebtratioofourexportbusinessreachesashighas5%.Long-termaccumulateddoubtfulandbaddebtseriouslyhindersthefurtherdevelopmentofChina'sforeigntrade.Thisarticleanalysesforeigntradeenterprisecharacteristicsandconcepts.Anditmainlydiscussestheimportanceofcreditmanagementintheforeignenterprises.Alsoitanalysesthestatusofourcountry’sforeigntradeenterprisecreditmanagement.Onthisbasis,withaspecificcompanyasanexample,Iknowthiscompanythroughon-the-spotvisitanddataaccess.AndIfindtheproblemsinthecreditmanagement.Finally,itadvices“inadvance-matter-afterwards”threephasemodetostrengthentradeenterprisecreditmanagement.Keywords:Foreigntradeenterprise;Creditmanagement;CreditriskI 目录1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基础11.1外贸企业的概念11.2外贸企业的特点11.3信用管理的概念21.4信用管理在外贸企业中的重要性22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53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分析73.1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73.1.1公司概况73.1.2公司信用管理现状73.2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83.2.1忽视客户的信用管理83.2.2缺乏信用管理职能部门93.2.3没有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93.2.4对信用条件和结算方式的选择不恰当93.2.5害怕风险只接受信用证交易103.2.6坏账准备金计提的比例不合理104加强外贸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对策114.1事前控制114.2事中控制124.3事后控制13结论14参考文献14I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外贸企业已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追求企业长远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以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之中。在现实中,信用销售逐步取代了现金交易。因此,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完善的信用管理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企业才会有长远的发展。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进一步发展,外贸企业信用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由此导致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制约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在经营过程中,外贸企业想要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力度,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减少坏账带来的损失,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刻不容缓。因此,本文对外贸企业进行信用管理的应用研究,并以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投射出我国外贸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希望本论文的完成能够对外贸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方面有一定的启发与借鉴。1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基础1.1外贸企业的概念外贸企业是指企业有从事对外贸易(进出口)的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注册企业的相关领域内,这些企业对合法产品有进出口经营权。企业的商品、产品或服务流通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它可以是自己生产的,也可以是通过收购别人的产品来实现。一个企业要从事外贸业务,就必须得到相关国家的行政许可,即取得进出口权,否则就是非法交易。一般要通过海关、商检、银行、保险、商会、政府主管的审批,并且企业从事的活动要符合WTO的相关规定和国际惯例。1.2外贸企业的特点外贸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企业的性质外,还有如下特点:(1)外贸企业采取出口退税政策。即对出口货物退还其在国内生产和流通环节实际缴纳的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特别消费税。出口货物退税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已纳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使本国产品以不含税成本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17 (2)外贸企业采取的结算方式有汇款、托收、信用证三种。出口企业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结算方式。因为国际结算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海外应收账款的风险程度。(3)外贸企业具有独立从事进出口业务经营活动的权力。它必须是政企分开,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它根据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需要,自主地组织进出口商品货源和开辟、疏通进出口渠道。(4)拥有直接从事进出口商品交换活动所必需的人员、资金和物质技术设备,并有自主的支配权和使用权。外贸企业的产权关系必须明晰。企业中的资产所有权属于投资者;企业拥有投资者所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5)外贸企业在业务经营上与一般商业企业相比,它面临的是两个市场和两种价格,站在我国的角度,无论是进口采购还是出口销售都是我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必然要考虑到进口或出口商品的国内市场情况和国际市场情况,了解该商品在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才决定此种商品是否该进口或出口;使用两种货币,即人民币和外币,在资金周转中,又增加了购汇和结汇的内容。(6)外贸企业主要从事的是进出口业务,经营活动具有特殊性,与其他行业相比,会计制度具有较明显的区别。1.3信用管理的概念企业信用管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信用管理广义上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和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通过全面有效的信用管理措施,改进企业在赊销、赊购、投资、担保等各项经营活动中信用管理的流程和技术方法,达到应付账款持有的最优化,保障应收账款及时足额的回收和投资,保证担保等业务的安全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树立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以适应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狭义上的信用管理,是指针对赊销或信用销售以及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授信决策进行科学的管理。具体讲是指企业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与信用销售有关的部门,以实行对信用销售中从客户信息收集和评估、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到应收账款回收的各交易环节的全面监督,以保证应收账款安全的管理。1.4信用管理在外贸企业中的重要性17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贸易改变着世界的贸易方式,外贸企业所处的环境每天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商业竞争也日益加剧。以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为保障的商业信用风险和应收账款管理更显现出其重要性。在外贸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的今天,不能忽视信用管理,信用管理在任何时候都将是外贸企业发展的基石。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信用管理是全过程管理。它包括三个阶段:即资信调查阶段、授信阶段、收款催帐阶段。在交货前,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客户的信誉状况,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从源头控制不良应收账款的发生,即事前控制;公司在与客户发生业务往来时,要谨慎选择结算方式和加强销售合同的管理,即事中控制;在应收账款发生后,应采取全过程监控,同时采取合理的催款方式,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减少坏账损失,即事后控制。企业实施过程控制的作用表现:实施事前控制,可以防止70%的拖欠风险;实施事中控制,可以避免35%的拖欠;实施事后控制,可以挽回41%的拖欠损失;而实施全面控制,可以减少80%的呆、坏账(李敏,2004)。(2)控制信用风险的程度信用管理在业务程序控制中加强了对信用风险的控制。在信用管理过程中,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是两个重要的环节。债权保障机制就是在签约时转嫁或保障信用风险,当企业在选择做某项业务时,抓住商机的同时,应将风险加以转移,才是理性的行为。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力量转移风险,比如银行提供的担保、保理,担保公司提供的信用担保;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自身控制风险,如让客户签署人的担保、物的担保、抵押等等。在业务程序上,对应收账款进行追踪、管理;当账款发生拖欠时,信用管理部门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追讨,根据程序不断施加压力,争取早日收回货款,使风险降低到可能发生的最小程度。(3)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一些专家通过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在实行信用管理后,能够使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下降,并且在赊销额上升的前提下,使得平均坏账率下降和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缩短,而市场占有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市场上,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提高。(4)企业实施信用管理有利于应对新形势的客观要求自2004年我国入世以来,作为国际贸易的新成员,树立信用意识是企业的基本要求。外国企业进入中国,除了拥有雄厚的货币资本外,还有其重视信用的突出优势,因此,我们要与其同台竞争,就应强化企业的信用意识,挖掘企业的信用资源,营造一个守信用、重实效的经济环境,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17 总之,外贸企业实施信用管理,可以有效地规避信用风险,摆脱资金紧张局面,做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7 2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分析2009年我国外贸企业的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207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海外大量拖欠货款和应收账款的高坏账率已经成了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据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中国出口业务的合同坏账率高达5%,而国际水平仅为0.25%。中国是国际水平的20倍(赵振智,高卓,2009)。另一方面,外贸企业为了增大自己的市场占有份额,采取国际通用的贸易结算方式,如汇付、托收(D/P)、信用证,在销售额增加的同时,企业的信用风险也不断增大。相对于西方国家成熟的信用环境来说,我国的信用建设比较滞后,信用管理比较不完善。目前,中国外贸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是采用放账的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限一般在交换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加剧了坏账的可能性,并且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进一步加深了我国外贸企业坏账的严重程度。其中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坏账增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信用管理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管理工具。有关统计表明,中国的外贸企业只有11%建立了信用监管体系,其中93%是外资企业,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意识还有待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主要有如下4点:(1)信用拥有企业与信用接受企业对信用的认识均有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外贸企业,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全面掌握客户的资料,导致客户的档案不完整,不能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和制定出合理的信用政策;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在结算方式的选择上,如汇付、托收、信用证等,目标不是很明确,甚至为了追求贸易量,盲目的追随客户的要求,采用客户要求的结算方式和结算条件。(2)企业外部信用制约机制有待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征信行业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比较少,当与外国客户发生合同纠纷等,我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317 )企业缺乏内部信用管理体系。大多数企业对应收账款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是销售部门负责订货和发货,财务部门负责记账和结算的模式,没有具体的责任人,出现应收账款管理的真空,风险的失控。其二是销售部门进行业务承包,既负责产品的销售,又负责对客户清收货款,财务部门只负责记账和结算的模式。对应收账款虽有具体的责任人,但销售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销售产品,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就会盲目赊销,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其三是财务部门负责清收货款,销售部门负责订单和发货的模式,由财务部门对销售部门进行控制。这种情况下,财务部门为了降低风险,就要求大量采用现金结算方式;而销售部门为了销售业绩,却要求采用赊销方式,造成了两部门之间的矛盾。(4)企业缺乏基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信用销售策略,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在出口信用险、国际保理方面了解不深。鉴于此,中国应当学习和借鉴海外市场发展评级体系的经验,深化国内评级体系的改革,在开放环境下运用市场化的力量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提升中国评级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加强信用制度建设、规范市场秩序、尽快构建我国社会现代信用体系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17 3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的问题分析3.1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3.1.1公司概况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电脑高速自动缝纫机及缝制设备动力源的外贸出口企业。公司前身为丽水方正电机制造有限公司,2001年底经省上市办批准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715万元,通联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原万向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司的主要股东之一。公司主要产品为缝纫机马达,其中,工业缝纫机马达和家用缝纫机马达两大系列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家用缝纫机马达产量及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工业用缝纫机马达产量居全国第二、出口量全国第一。公司为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浙江省名牌产品企业、浙江省著名商标企业。2007年12月12日,公司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第196家上市公司。3.1.2公司信用管理现状目前,公司的组织框架为四大中心:决策、管理中心;生产中心;销售中心;利润、成本中心。公司建立了自己的企业资源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它包括售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发货查询系统和电子采购系统,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公司没有把信用管理作为一项单独的管理职能。财务部由财务总监负责,负责公司的财务核算、成本核算以及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销售部负责公司的产品销售、信用政策的制定以及催收账款工作。公司近4年来主要的财务指标见下表:表1公司近4年的财务指标项目2010年12月31日2009年12月31日2008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总资产(万元)57050.6850058.8847576.4258826.6净资产(万元)26853.8625360.7325847.7126461.26净资产收益率(%)8.431.736.5811.6617 续表流动比率(%)1.37561.46661.49051.3714速动比率(%)0.96451.02230.92221.0173主营业务收入(万元)51603.0128636.3131516.3541331.52主营业务利润(万元)2170.6390.49936.133548.60应收账款(万元)15148.6011422.689587.268589.43应收账款周转率(%)3.882.733.475.42应收账款周转天数92.78131.87103.7566.42表22010年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应收账款账龄占百分比(%)1年以内86.531~2年2.322~3年4.873~5年5.055年以上1.23合计100.00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公司2007年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在90天以下,从2008年到2010年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都在90天以上,09年甚至达到了130天;而且应收账款的金额逐年增加。应收账款的上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高于一般水平,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和坏账损失成本,导致企业资金紧张。3.2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3.2.1忽视客户的信用管理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以创汇额和贸易量作为追求目标,对客户信用资料的调查、信用档案的管理不是很重视。在2007年的主营业务收入为41331.52万元;在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中,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有所下降;在2010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竟达到了51603.0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近80%。在这4年时间中,公司的出口额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是公司的利润率却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11.66%下降到2010年的8.43%。通过实地走访以及收集资料,对它这五年的利润率进行计算分析,该公司17 主要以贸易量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不用利润率等财务指标来考核自己的工作,盲目追求出口额的增长,而忽视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风险。3.2.2缺乏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公司虽然建立了自己的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但缺少自己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恰恰信用管理部门的功能不能忽视。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中,信用管理附属于财务部门。一般的,财务部门不了解客户,无力控制风险,导致管理真空,账款拖欠严重。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能够有效的解决附属于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比方说销售人员在其部门利益的驱动下,可能过分夸大竞争的激烈程度迫使管理人员降低信用管理标准,造成应收账款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3.2.3没有建立严格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在内部没有一个完整的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信用政策的制定和催帐工作都是由销售部门完成的,没有设定具体的相关责任人和形成定期的对账制度。而销售人员为了提升业绩,就会倾向于自己有利的方向制定政策,导致公司应收账款收款不利。该公司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从2007年的66.42天,上升到2008年的103.75天,到了2009年达到了131.87天,在2010年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在90天以上。面对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例如战争、自然灾害、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越大,账龄越长,公司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坏账损失率越大,因其错过了最佳收回时间。另外,从收集的资料中得到公司在销售时采用放账的形式,对于账龄比较长的欠款没有采取比较积极的措施来减小损失,增加了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还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周转。3.2.4对信用条件和结算方式的选择不恰当公司在选择信用条件和结算方式时,没有对客户进行充分的调查,只是以企业规模来判断企业信用,认为大公司的规模庞大,经济实力雄厚,就采取宽泛的信用政策;也没有根据客户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信用状况等来选择结算方式,而是迁就客户的要求。企业应谨慎选择与海外客户交易时的付款方式和给予对方的信用条件,而不应该在国内形成恶性竞争,打价格战,甚至在价格无回旋余地的情况下,冒险采用D/A、D/P或接受软条款信用证,导致风险急剧增加。17 3.2.5害怕风险只接受信用证交易公司在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的情况下,变得格外谨慎,在出口交易中只接受银行信用的信用证,在错失许多商机的同时,坏账仍然存在。面对国际环境的竞争,在发达国家80%-90%都采用的是商业信用的方式,而我们却采用对方不认可的交易方式,会影响到贸易的开展。3.2.6坏账准备金计提的比例不合理公司内部对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计提的比例不是非常合理。对于1年以内计提的坏账准备金比例为5%,1-2年计提的坏账准备金比例为10%,2-3年计提的坏账准备金比例为20%,3-5年计提的坏账准备金比例为50%,但是按照国际惯例,对于3年期以上的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是100%。这就造成了企业通过不确定的计提比例,以应收账款的增减来调节利润或者虚增利润,当提高计提比例或足额计提,或坏账实际发生,造成企业突然出现亏损或盈利大幅下降,股价暴跌。17 4加强外贸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对策4.1事前控制事前控制即事前预防,该阶段主要侧重于对客户的选择上。企业应做的具体工作包括:(1)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该部门主要对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在公司总经理或董事会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该部门的目标主要是使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赢得竞争,帮助企业迅速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来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呆、坏账损失,至少帮助企业了解和达到同行的平均管理水平和赢利水平,它必须超越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及利益,要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利益考虑问题,制定信用政策,协调各部门的利益。(2)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①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建立客户资信管理档案。业务人员发展新客户时,填写“增/删客户申请表”,同时提供客户的相关资料,信用管理人员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并通过专业咨询机构对新客户进行全面、认真、仔细的调查,掌握客户的经营情况、资信及偿付能力;对于老客户的信用状况要不断追踪,及时更新客户的相关资讯。②制定信用标准。企业可以应用“5C”理论”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信用政策。“5C”是指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情况(Condition),这些资料可以从查阅客户披露的财务报表、银行信用资料、行业组织公布的信息报告、业务往来的档案中或者经专业调查机构获得。③进行信用评估。根据以上5个标准,结合搜集到的客户信用资料,对客户做出信用评估。依据风险程度的大小,分成四个信用等级,即A级(无风险客户)、B级(可接受的风险客户)、C级(高风险客户)和D级(不可接受的客户)。企业制度信用政策的原则是要充分吸引信誉好、交易量又大的客户,限制高风险客户。(3)仔细审核销售合同。签约时要对销售合同的各项条款进行逐一审查核对,合同的签订必须经过市场部经理审核确认才可以盖章。在销售合同中应明确的主要内容:①明确交易条件,如品名、规格、数量、交货期限、价格、付款方式、付款日期、运输情况、验收标准等;②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③确定合同期限;④签订时间和经办人签名加盖合同用章或公司印章;⑤电话订货,最好有传真件作为凭证。17 4.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即事中监控,该阶段应侧重于科学决策。企业应做的具体工作应包括:(1)执行信用政策。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执行相应的信用政策。(2)信用周期的执行管理。包括企业对客户从开出发票到收款以及监督和控制的过程。(3)发货查询,货款跟踪。每次发货前客服部必须与销售合同保持核对;公司在销售货物后,就应该启动监控程序,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实施不同的收账策略,在货款形成的早期进行适度催收,同时注意维持跟客户良好的合作关系。(4)选择合适的信用条件和结算方式。信用条件主要包括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现金折扣)。企业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时可以依据以下条件:①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②客户在一定期限内订单的连续性和订单数额;③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情况;④企业自身对信用风险的承受情况。一般情况下,客户的资信好、偿债能力强、订单具有连续性且数额较大,给予的信用额度大,反之则要小,但要限定客户总的信用额度。而且客户的信用额度确定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客户的信用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对于信用好、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客户,企业可以选择风险性较大的结算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建立双方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也可以扩大企业的销售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盈利差、信誉不高或一些比较生疏的新客户,企业应选择风险小,有约束力的结算方式,这样企业才能有效避免损失。(5)建立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建立赊销报告制度,严格控制应收账款的产生。如客户要求延期付款时,销售部门经办人员就需填报赊销申报单报信用部门审核,在申报单上除要列明对方单位名称、地址、开户银行及账号等基本内容外,需重点标明要求赊销金额、赊销期限、有无担保等。②实行回收责任制。财务人员按照“应收账款”形成时间的长短,定期编制《企业应收账款风险评估一览表》便于让决策者和相关部门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做好应收账款的定期对账和债权确认工作。应收账款的相关责任人要定期与债务方对账,并将应收账款的货币资金回笼情况一并纳入产值完成情况的业绩考核中。(6)企业要记录每笔回款,对其进行账龄分析。财务应该每隔一个月或一季度向顾客寄送对账单,对账单应由双方供销当事人和财务人员确认无误并签章,作为有效的对账依据。如发生差错应及时处理。对于逾期拖欠的应收账款应编制账龄分析表进行账龄分析,并加紧催收。17 (7)建立职务分离制度。企业应分开设置不相容的职务,如记录主营业务收入账簿和应收账款账簿的人员不得开具发票、经手现金,应将他们的职务分离。4.3事后控制事后控制即事后处理,该阶段侧重于加强监控力度。这个阶段企业应做的具体工作是:(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企业的财务部门应按赊销客户名称进行明细核算,定期统计客户的赊销金额、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及时通知客户还款的剩余期限,加强电话客户通知的次数或者委托专业的理财机构进行催收。(2)适时转移应收账款的风险,利用应收账款融资。企业可以利用应收账款作为债务的担保,进行贷款融资。企业把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或专门购买应收账款的财务机构,同时企业承担的应收账款的风险也得以相应的转移。(3)建立合理的坏账准备金制度,客观确认坏账损失的发生。企业应将预计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作为损失及时计入费用,使其在财务报表中及时列示,以便分散坏账造成的损失,提高企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实际中,无论企业采取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和严密的控制手段,只要有商业信用行为,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谨慎处理坏账,可以缓解坏账损失对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的冲击,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它给企业带来的损失程度。(4)通过法律方式收回货款。将客户诉诸法律是企业在收回账款的过程中,成本最高且最耗精力、也是对客户惩罚最为严重的方法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是不采用。因为,法律诉讼是受国家法律体系控制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并可能彻底损害和客户的合作关系。但是,一旦产生比较棘手的案子,信用管理部门应注意欠款客户所在国家的法律,然后再向企业的法律顾问部门提出诉讼建议。通常的做法是:当企业面对的逾期应收账款额度相当大、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屡次催收但未能成功;追账机构不接受此案或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但经诊断后发现欠款客户仍然有还款能力等情况下,才可以将欠款客户送上法庭。否则,不宜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一旦将欠款客户诉诸法律就会将企业扯入经济纠纷案件中,同时不能再恢复购销关系了。综上所述,企业的信用管理不是独立进行的,应抓好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合理利用赊销手段,使企业的价值得到提升。17 结论本文从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的角度出发,以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公司的信用管理现状,指出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阶段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加强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的建议。首先,企业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决定是否提供信用;其次,企业应建立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市场的销售状况和客户信用情况的变化进行追踪管理;最后,企业应加强应收账款的收管措施。本文立足于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因此,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因时间有限及受本人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不足的限制,分析过程中可能会遗漏一些潜在因素对信用管理的影响,加上外贸企业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会更加深入探讨。17 参考文献[1]徐璐.我国外贸企业信用体系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6(34).[2]傅珊珊.我国外贸企业信用管理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10(2).[3]卓俏青.谈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及防范[J].商业时代,2006(11).[4]周瑞平.浅谈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防范[J].财会月刊,2002(8).[5]沈维.重视信用管理挑战市场风险——论中国外贸企业信用管理制度改革[J].对外经贸实务,2000(1).[6]刘滢.外贸出口业务中的信用风险及其管理[J].财贸研究,2005(1).[7]唐斌.信用保险项下如何计提应收账款坏账准备[J].财会月刊,2010(25).[8]白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J].江苏商论,2005(7).[9]苏隆中.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及其管理[J].国际贸易问题,2006(10).[10]顾荣琴.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对策[J].新会计,2009(10).[11]刘登辉.次贷危机下的我国外贸企业坏账现状及应对措施[J].商场现代化,2009(18).[12]桂未名.外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国际商务财会,2008(12).[13]马庆武.强化信用管理,规避贸易风险[J].经营管理者,2009(14).[14]林晓怡.不同结算方式下的“商业信用逆差”分析[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9).[15]林均跃.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企业信用管理出版社,2001.[16]刘光明.企业信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7]于研.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8]叶蜀君.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9]陈建.信用评分模型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0]关淑润.对外贸易企业管理(修订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5.[21]吴晶妹.信用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2]朱荣恩,丁豪樑.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23]马晓芳.我国企业信用档案建设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0.[24]卓俏青.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3.[25]赵慧.我国外贸企业全程信用风险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26]崔嵩.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27]张鑫.赊销趋势下的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及其管理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6.[28]陈雪红.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分析及对策探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9.17 [29]盛娟.金融危机下企业管理海外应收账款的策略思考[J].南方金融,2010(5).[30]李敏,张美玲,韩家平.企业信用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1]赵振智,高卓.金融危机下中小外贸企业的出口信用风险防范[J].化工管理,2009(12).[32]刘澄,徐明威.信用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33]李红艳,信用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4]Altma.E.I.Theimportanceandsubtletyofcreditrantingmigration[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1998(22).[35]Franklin,AllenElenaCarletti.CreditRiskTransferandContagion[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06(53).[36]ElianaA,GiacomoT,AndreaR.Aneuralnetworkapproachforcreditriskevaluation[J].TheQuarterlyReviewofEconomicsandFinance,2008(4)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