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专业文档--专业文档

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专业文档--专业文档

ID:45589053

大小:238.97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9-11-15

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专业文档--专业文档_第1页
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专业文档--专业文档_第2页
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专业文档--专业文档_第3页
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专业文档--专业文档_第4页
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专业文档--专业文档_第5页
资源描述:

《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专业文档--专业文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1引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持续了长达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不仅在所有转型经济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超过了东亚“四小龙”在高速增长时期(20世纪60・80年代)的增长记录。但是,在进入90年代、特别是中后期以来,增长率却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参见图1)。于是,中国能否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动力并维持它的增长格式,开始受到现有经济研究文献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张军2002a,b,Rawski,2002,QinandSong,2002)。尽管中国是一个体

2、制转轨的经济,但是它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却类似于新兴工业化战略的模式,并可定义为工业化推动型的(张军,2002b)。中国曾经有超过70%(现在为63%左右)的人口在农村,但是,与东亚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类似,中国的经济增长依赖的却不是农业部门(只有80年代初期是个例外),而是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的扩张。工业的增加值已经占到GDP的45左右,而来自农业部门的贡献只有10%,而且这个份额还在下降之中。这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事实上是一个由制造业部门而不是农业部门驱动的。因为制造业的这个角色,因此,同样与东亚经济的发展经历相类似的还包含贸易部门

3、在经济增长中的极其重要性。尽管东亚经济在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表现出与在中国的不同的模式,但是在出口促进和贸易扩张上,中国与东亚经济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今天,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I但是,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性均是与中国的经济•本文完成于作者在韩国庆北国立大学执教期间(2002年9月-12月)。写作本文的最初动机是来自两方面的。一是想为我的另外两篇讨论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模式的论文(张军,2002a,b)提供一个“脚注”。那两篇论文主要研究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而这一篇论文则侧重于对投资

4、效率变动的分析,并通过揭示投资总量的一些特征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与源泉。二是有感于今年6月我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看到的陶和吴(TohandNg,2002)最近发表的一篇关于东亚经济和新加坡的投资效率的论文。他们的这篇论文让我直接产生了专门去著文讨论中国的投资效率的欲望。另夕卜,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罗斯基教授(Rawski,2002)最近也有一个关于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简短评论,并且在给作者的邮件中罗斯基教授特别提到,尽管有少数的研究论文出现了,但是总体来说,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约束尚未引起(西方的)经济学家足够的注意。本文无疑是在这个问题

5、上的一个初步的尝试,希望将有更多的讨论加入进来。该研究的结果归属于由我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资本形成与中国的经济增长”(2002)。我指导的研究生陈诗一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面为我提供了热情的支持,在此表示谢意。不用说,文责自负。

6、但是,在很多研究文献里,贸易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常常被严重地低估了。这个谬误的产生导源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中的“净出口”项目。“净出口”是出口与进口的差,等于贸易的余额。这个余额在总体上只占中国GDP的1・2%,因此,要核算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话,那么“净出口”不仅微不足道,而且在经济出现贸

7、易逆差时还会在实际上降增长主要依赖制造业部门的这个事实相联系着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出口80%为来料加工和制成品的出口,其中一多半来自于外商资本在中国的投资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中,外商资本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部门。如果以上的理解是正确的话,那么,作为一个转型中的经济体制,中国的经济所依赖的增长机制与早些时候的东亚经济似乎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都是依赖快速的工业化推动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指出的只是,作为一个大国经济,与东亚经济增长机制的这个相似形在中国是以不断增长的区域极端化(即工业化不断朝东部和南部沿海集聚)过程而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中国

8、经济与“东亚奇迹”在增长模式上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是不同的6因此,从整体上说,关于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的大量文献(例如,Young,1993;LauandKim,1992;KimandLau,1996)虽然主要针对了东亚经济,但对我们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发生机制并关注增长的可持续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在理论上,工业化类型的增长格式接近于新古典的增长模式。较高的储蓄率和快速的资本形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是,随着资本密度的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将出现递减,从而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供给过剩的经济,工业化的进程应该能维持更长的低GD

9、P的增长率。因为这个道理,大多数研究都一致地认为,在中国所实现的高速经济增长中,贸易的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记。有的研究结论甚至是,在中国20年的经济增长中,出口并不是主要的推动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