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

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

ID:45589510

大小:47.47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11-15

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_第1页
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_第2页
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_第3页
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_第4页
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_第5页
资源描述:

《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相關問題之探討周水珍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兼原住民族教育硏究中心主任本文主要在分析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及其執行的相關問題。首先,提出我國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階段與內涵。其次,檢討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書面政策層面的問題:1・象徵性的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缺乏積極性的配套措施。2•模糊性的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缺乏明確性的課程準則。3•雙頭馬車的民族教育行政政策,缺乏民族教育的強制力。再其次,透過個案訪談硏究,指出民族教育課程政策實踐層面的問題:1・文化傳承與競爭力觀念衝突,無法安心實施民族教育。2•民族教育的槪念不清楚,偏重技藝性的民族教育課程。3•各自表述的民族教

2、育,缺乏民族知識體系的課程。4•專案式的民族教育課程,缺乏整體性的課程規畫。5•拼湊式的民族教育課程,缺乏統整性的課程設計。6•競賽式的民族教育課程、缺乏永續性的課程實施。7•因人而異的民族教育課程,影響課程發展方向。8•附加式的民族教育課程,擠壓課程實施的時間。9•缺乏民族教育課程師資,影響民族教育的品質。10•社區缺乏文化情境,無法提供深化學習的機會。最後,提出對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建議。關鍵詞:原住民族教育、民族教育課程、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我國於1998年制定「原住民族教育法」爲原住民民族教育的重要政策,依原住民族教育法第一條:「政府應依原住民之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之民族教育權,以發展

3、原住民之民族教育文化」,是以原住民之民族教育的發展,首先應考量的是原住民之民族意願,只要各民族有傳承民族文化之意願,即應保障該民族之民族教育權,實施民族教育。該法第四條第三項:「民族教育:指依原住民族文化特性,對原住民學生所實施之傳統民族文化教育」,亦即「民族教育」應是專爲原住民族所特別設立,傳承民族文化之教育內容。因此,「原住民族教育」是指原住民族所接受的教育,包括一般教育與民族教育;而「原住民民族教育」,指原住民應接受原住民族的民族文化教育,二者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實施範圍與內容上均有差異。本硏究以「原住民小學」與「原住民民族教育政策」二個層面爲分析範圍,並以「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

4、作爲分析的主軸。Welch(1991)認爲教育政策正當化'可以透過立法、專家與民眾的參與,使教育政策正當化。回顧我國原住民族教育法制定的歷程,1995年教育部委託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硏究中心組成硏究小組,硏訂「原住民族教育法草案」,廣泛蒐集各方意見,以作爲修法之參考,並於1996年之全國原住民教育會議中討論,其後再經教育部、行政院之審查,再送立法院審查通過,於1998年6月17日公布,歷經三年的硏究、討論、審查,參與人員有立法委員、專家、學者、行政官員、原住民籍的校長、教師、民眾,可謂相當慎重,也爲原住民族的民族教育取得合法地位。在法案制訂前後,學者、專家相繼提出對原住民族教育政策的看法

5、與檢討,如巴蘇亞・博伊哲努(2005)、夷將・拔路兒(2005)、周水珍(200刀、姜添輝(1997)、陳心怡(2001)、陳伯璋和李瑛(1999)、陳枝烈(2007)、張源泉(2003)、陳麗華(1998)、顏國樑(1998),然而上述的硏究,均傾向於民族教育政策意圖層面的檢討,事實上,課程政策應涵蓋意圖與行動層面,意圖層面包括靜態的書面政策(法規命令、課程綱要、配套措施),行動層面包括動態歷程的實際執行歷程(Elmore&Sykes,1992;Schubert,1986;彭富源,2002),本文即是由書面政策與實踐的角度進行分析,提出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相關問題。本文的架構,首先提出我國民族

6、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階段與內涵;其次檢討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書面法規政策層面的問題;再其次透過個案訪談硏究,指出民族教育課程政策實踐層面的問題;最後提出對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建議。貳、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之發展與內涵一、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階段我國自1945年以後,原住民民族教育課程政策的發展,約可爲四期:(一)、混沌期(1990以前);(二)、萌芽期(1991-1995);(三)、成長期(1996-2000);(四)、熱絡期(2001-至今),以下分別說明:(一)混沌期(1990以前)台灣自光復後對原住民族所進行的教育,基本上是在進行「去皇民化」、與「中國化」教育,雖然其中教育廳(1951年)

7、公佈實施「改進山地教育實施方案」、及1952年實施的「台灣省各縣加強山地教育行政設施要點」、1963年的「山地行政改進方案」、及1980年公佈的「台灣省加強山地國民教育辦法」,基本上都是在實施所謂的原住民的教育,重點在如何改進原住民的生活教育。根據張佳琳(1993)對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政策硏究指出原住民族教育仍以漢族文化爲中心,教材以國定統編本爲主,尙未關注到原住民的民族教育。表1:原住民課程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