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

ID:45962451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9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_第1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_第2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_第3页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浅谈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品味问题宋代大儒陆九渊曾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其所说的“涵咏工夫”即是对语言的品味。我们都知道文本其实就是语言的艺术,好的文本中的一字、一句都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深入品味。在此方面,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呢?一、朗读法朗读法作为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语汇的积累,以及对作者情感的体悟,均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朗读法“要求朗读者调动起心、耳、口、眼、脑等器官,揣摩词语的内蕴,体会文本的情味,将文字背后的各种意义传达出来”[1]。笔者在引导学生品味《济南的冬天

2、》时,“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句,笔者先为学生朗读了一遍,读时,笔者故意提高了嗓门,语气也较生硬。读完后,学生便议论起来。有的说笔者嗓门太高会吓着摇篮里的婴儿,有的说笔者的朗读缺少女性的细腻与温柔。笔者便反问了一句:“大家觉得该怎么读呢?”学生小声试读了几遍,终于体会到朗读该句应柔声细语,充满爱意。只有如此才能体现那圈小山的可爱,以及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里有这么一句:“长大后,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笔者带领学生学习时,先讣学生确定该句的朗读重音。有的同学以为“长大后”应重读,因

3、为它表明了这首诗歌的时间线索;有的以为“乡愁”应重读,因为乡愁是该诗的主旨所在;有的以为“坟墓”应重读,因为它承载着作者的乡愁;还有的以为“矮矮的”应重读,因为它表明作者的母亲离世已久,更有利于表达作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心情。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基本赞同上述第四种观点。真没想到,一个重音问题竟能抖落出如此多彩的内容,《乡愁》一诗语言之精妙可见一般。二、对比法入选课本的篇目,多是名家名篇,至于其语言风格则或和近,或迥异。倘若我们能就其相似语言环境中用词的不同进行对比,可窥见这些大家们的良苦用心。记得教学鲁迅《故乡》一文,笔者带领

4、学生品味“吋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吋,天气乂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儿个萧索的荒村,没有i些活气”中“横”这个词时,便让学生将其与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乂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一句里“卧”字进行对比。“同样是描写村庄,为何前者用了一个'横'字,而后者却用了•个'卧'字呢?”笔者问道。学半沉默不语。见此情形,笔者赶忙将问题分解:“一个'卧'字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一分钟过后,一位同学站起来答道:“暖意。”“对呀,正是这'卧'字所传达出的暖意表现出了济

5、南冬天温晴的特点。”笔者补充道。“'横'字是不是也像'卧'字那样带给读者丝丝暖意呢?”笔者追问了一句。“不是,'横'字让我感受到的是不尽的凄凉。”一位学生自信地说。当然,有吋我们也可以通过更改文木中的个别词句,让学生将其与原文对比,以凸显原文语言Z精妙。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曾对雪夜西湖之景做过如此描述“湖上影了,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学生在品味该句吋易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为此,笔者将原句改为“湖上影了,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O通过对比,学生不难

6、发现改后的句子不如原文好:一则改后的句子不足以表现雪夜西湖的苍茫与旷远;二则改后的句子难以传达作者内心幽微的“出世”之情。三、情境法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种尴尬的情形,即学生对所学内容缺少类似的生活体验,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有目的地导演'情境',为学&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弓I起他们情感的波动,让学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2]。前两天,笔者在讲授《陌上桑》这首乐府诗吋,曾让学生赏析“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帕头”一句。以下为教学实录:师:“少年见到貌美如花的罗敷后,为什么要脱掉帽子,只戴着头巾呢?”一生答:

7、“他脱掉帽子,只戴着头巾,是想暗示自己已经成年To”师搞笑:“他在向罗敷暗示自己已具备恋爱资格了是不是?"(生一片哗然。)一生答:“少年此举是为了向罗敷表达一份敬意,以此博得罗敷的好感。"师质疑道:“脱帽礼是中世纪的欧洲才有的啊又一生答:“他如此做,会显得意气风发,更有活力。”(生又是一片哗然。)师:“还有不同看法吗?”后面的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少年初见罗敷时想看又不好意思盯着看,因而把手按在帽子上作掩饰,但罗敷实在是太美了,这位少年竟看呆了,他的手便在无意Z中从头上滑下来,帽子也和随而下。”(师鼓掌,生相和。)杜甫《望岳》一

8、诗的颈联为“荡胸纶曾云,决眦入归鸟。”大多数老师在引导学生赏析吋往往着眼于“决眦”一词,而对“归鸟”不甚在意。笔者在引导学生赏析吋却不然。笔者先问学生:“鸟儿何吋归巢啊?"生答:“傍晚。”“作者在泰山脚下望了多长时间呢?”笔者追问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