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

ID:46119856

大小:5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_第1页
浅谈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_第2页
浅谈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浅谈中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摘耍:思维习惯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讣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习惯;四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培养起历史思维习惯;五是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习惯;六是设问质疑培养创新思维习惯。关键词:历史;思维习惯;培养思维习惯,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觉性、习惯性思维方式,是思维品质的重耍组成部分。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的

2、关键,在于儿童时代的智力开发;在于依赖高品质的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来培养。初中学生正处在市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度的智力发展时期,学生的自觉思维水平比较低,他们依靠生活经验和直观感性的支持来理解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对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的理解抓不住本质特征;对历史事物虽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喜欢思索,疑问也较多,但抓不住主题和关键,往往无法释疑,也缺乏认识的独立性。因此,学生历史思维习惯的培养不容忽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认识: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

3、学生明确学习历史对自己的成长具有重耍作用。因为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幻想:有的想当军事家,有的想当政治家,有的想当科学家……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成败原因的分析,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再次,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历史小品等形式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充分利用学生对历史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喜欢思索、喜欢提问的特点,通过历史故事、地方历史以及课堂设问等,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二

4、、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对学好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让他们学会并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教师可以指点预习的好方法。其次,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吋,教师应让学半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让学纶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指导学纶如何在阅读过程中找关键词、关键句,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而不仅仅是教师设计问题。再次,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上,学生应该知道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及其重点、难点所在,还应该带着问题听课等等。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习惯辩证思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思

5、维习惯,如果教师的方法得当,学生完全可以初步掌握其方法,如通过讨论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武则天、唐玄宗、隋炀帝等,可以培养学生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通过唐朝长安和宋朝东京的比较让学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师要引导学4: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其辩证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四、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比较吃力,对这类概念要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较为直观的教学形式,借助其形象思维的优势来理解抽象概念。所谓形象思维,是指在对历史表象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抽取史

6、实本质属性的思维。它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Z间的确定界限。如:“中央集权”,问学生班上的干部是如何产生的,如果都是班主任任命而且班主任有时可以撤换,班级管理的权力都在班主任;如果国家管理也是如此,就是中央集权。五、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习惯历史学科由各门其他学科知识组成,历史教师应该知识渊博、熟悉各科知识,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历史现象,以培养学生用联系、综合的方法学习历史的习惯。如在学习“都江堰”时,设问“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就需要运用地理上的知识:在岷江上游,山高谷深,水流

7、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减慢,所带泥沙石子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每年夏季水势骤涨,常常泛滥成灾,而后乂出现旱季。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因此,问题要精心设计要瞻前顾后,使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也有向“最近发展区”延伸的可能。提问要激起学牛探索求知的需要。这种需要越强,思维积极性就越高;相反,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问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根据要求学生掌握事实材料、组织分析材料或综合评价材料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此外,教师要多问些“你们怎么认为?”“还有没

8、有不同意见?。”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求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积极思考。在这一过程屮,教师要控制得当,有较高的驾驭教学的水平,及时调整“前进方向”,不使教学目的有太大的偏离。要鼓励学生质疑,只有会质疑,才会真止主动学习、思维,也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