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教师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教师论文)

ID:46141227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上传者:U-7604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教师论文)_第1页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教师论文)_第2页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教师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教师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怎样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以兴趣为突破口,培养习作信心。兴趣是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对外在事物保持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止反映了兴趣在学习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习作教学中如果故意抬高门槛,增加要求,就使学生对习作感到害怕,感到畏惧,久而久之,这样的心理就扼杀了学生的兴趣,更淡化了学生对习作的信心。如果学生没有这种强烈的习作欲望和需要,那么教师所做的切指导只能是单腿走路,缺乏热情;学生平时的阅读就是徒劳的,更谈不上厚积薄发。反之,如果课堂上能够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从学生兴趣出发,组织教学,使课堂生气盎然,使学生从身居事外的“看客”变成主动积极地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习得,不更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咼。二、以迁移为法,自觉运用习作方法。由读到写是一个由积累到表达的过程,这就是迁移。通过迁移能使已有的知识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与熟练。在语文的读写中,存在着语言的迁移、结构的迁移、写作方法的迁移……而只有当迁移是有效甚至是高效时,才能通过学生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如三年级《庐山的云雾》,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在结构上采用中心句起头,然后用围绕中心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的美,语言精练,条理清晰。教完此文,教师就可以安排仿照文章的写作特点描写一处景色,这是写作方法的迁移;再如二年级的《小池塘》,课文描写池塘周围景物时用上了许多ABB式的词语,把池塘写得生动有趣,课后安排学生也用这样的词语写几句话,这是语言的迁移。当然,在进行以上这些习作迁移时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对例文习作特点的提炼指导要到位。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文章写法的好坏只是一个模糊的直观的感受。他们对教材例文的理解、掌握依赖于教师的提炼与指导,教师有意识的、及时到位的点拨有利于积极迁移地发生。第二、文本与习作之间要具备一定的情景相似性。迁移的成功与否,与文本之间的相似性,与情境的相似性是否存在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当文本与学生的习作之间有相似的场面、相似的情景、共同的类型时,迁移才有存在的可能。如三年级《石榴》,教完本课可以引导仿效石榴的写法写一种水果,就是同类事物之间的迁移,自然写得顺手,这样积极的迁移才是有效的;而学完《庐山云雾》后,让学生模仿写《我的校园》,两者之间相似性不明显,学生就不能自觉运用习作方法进行迁移,即使学生勉为其难,写出来的也显得机械呆板,缺乏生活情趣。三、以生活为源泉,让习作散发真情魅力。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有语文。习作教学更应扎根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不能就技巧论技巧,更多的是要融入自己的思考,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感悟,才能让习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一切都源于生活。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停”,这句话充分道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学生的作文必须与生活相结合。教师要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进生活。第一、在生活中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可是很多学生往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因此一旦要写的时候,往往挖空心思,胡编乱造。而要改变这一现象,便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和事物,丰富自己的见闻,去捕捉成功的体验,通过耳闻目睹去感受生活的乐趣,去捕捉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才有了足够的素材,内心深处才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学生对于习作也就不会头疼了。第二、学会观察生活的方法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就是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对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接触、去体验,只有亲自参与、亲身经历,才会有深刻的印像。可以引导学生在父母指导下炒菜、做饭、洗衣、刷鞋,在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可以引导学主关注周围的世界,如同学间的友谊,有趣味的实验,精彩的活动……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