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

ID:46598755

大小:243.6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上传者:U-14520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_第1页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_第2页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_第3页
资源描述: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kct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模式探索薛晓鸣(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南京210008)摘要: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模式相比,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适应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适应传统养老文化习俗、减轻子女负担压力的优势。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当依托社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Abstract:Chinahasalreadybeguntofaceanagillgpopulation.Thetraditionallifestyleoftheagedcannotcopewiththepresentrequirementsbytheold-agepopulation.Comparedwithfamilycareandcentercare,Moreadvantagesa比foundincommunityhomecareservice。underwhichtheagedcanenjoylowcost,ownlivinghabits,mentalityandrestculture.Andwhat’Smore,community-basedhomecareservicemayprovideawidercoverageandrelievetheburdenofthejuniors.Popularizationofcommunityhomecareserviceshaubebasedoncommunity,governmentsupportandsocialassistances.Keywords:aging;careservicemode;community——basedhomecareservice0引言来自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的最新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超过1.67亿,而且这个速度还在增长。从2009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到2050年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7亿,约占总人口30%以上,也就是说,三四个人中就有l位老人。如何破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前各级政府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l我国产生人口老龄化主要原因当今社会产生人口老龄化主要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控制人口增长。生育率降低,人口基数呈有限增长,因而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人的平均寿命提高,出现人口老龄化,应当说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却带来一个社会大问题,就是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年人能安度晚年,颐养天年,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值得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2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未来的主要养老模式从目前我国社会养老的发展趋向分析。养老基本存在三种模式:一是传统的家庭养老。由子女、儿孙直接赡养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二是机构养老。即将老人集中在敬老院、福乐院、康乐院等养老场所,由机构服务单位集中供养。三是社区居家养老。这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是指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养老机制。上述三种养老方式,在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少。“四二一”结构家庭逐渐增多的情况下,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它将是未来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比其他两种养老模式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_-互孟材型堂塑 2.1成本低覆盖面广社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比具有节约社会资源、降低养老成本、覆盖面广的优势。按照目前较权威的测算。建设一个拥有基本养老保障功能的福利院,每张床位初期一次性固定投入至少为5万元,若标准适当提高,则增至8万元左右。而居家养老充分利用家的优势,只需适当支付服务成本,即使在每个社区建一个服务平台、服务中心,也只需投资10万元左右。而且一个服务平台能辐射一个社区几十位老人,具有较高的覆盖面。2.2适应老年人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老年人的家庭观念比较牢固,地缘文化思想浓厚,重视街坊邻里的情感和维系。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主要在社区,他们对社区有较强的归宿感、认同感和依赖感。绝大多老年人愿意依托社区居家生活.最需要党和政府在社区为他们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据调查,大约有98%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选择机构养老的只占2%。实践证明,社区居家养老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已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方式。既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习惯需求.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生命质量,幸福安度晚年。2.3适应传统养老文化习俗社会的传统观念往往把福利院跟老年生活不幸联系起来。现在一些老人不肯去福利院。有一个思想顾虑,认为只有是孤寡老人才会让政府给供养起来,而儿女满堂、有福之人,则不能去福利院。子女们也有思想顾虑,认为把老人送到福利院去。会让邻居亲友指为“甩包袱”,没有孝心。而与之相比,居家养老在观念习俗上认可度要高.同时也维护了老人的自尊心。2.4有利于减轻子女负担和压力由于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一般情况下,家庭规模越来越小。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加入老龄队伍,家庭人口“四二一”、“六二一”的将越来越多。家庭人口减少的同时,身边无子女又无他人照顾,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多。预计未来10年.“空巢老人”家庭将呈上升趋势。随着家庭日趋小型化和“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因此.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利于巩固家庭养老地位,减少子女的赡养负担和心理压力。安心在本地和异地生活、学习、工作、经商等。3现阶段社区居家养老的运作格局现阶段社区居家养老的运作格局应该为依托社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是以社区作为养老平台.当然首先需要依托社区来主持日常运转,提供服务。同时社区作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在整合基层资源方面也有先天优势,例如可以在社区下岗人员中挑选责任心强的服务人员,可以整合社区原有的中介服务机构提供各类低偿上门服务。其次“居家养老”作为一个公益性事业也应该由政府提供政策、财政的扶持。在政策方面。可以考虑为参与居家养老的社会服务机构给予政策倾斜。在财政方面,可以在试点阶段可以由政府采用部门拨款的方式,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资金保障,最后要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保障专项经费。同时社会参与也是居家养老工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必然需求。在政府扶持并建立资格审核的前提下.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4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对策研究建设社会化养老事业.既要参照国际行之有效的经验。也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在现阶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建议强化以下措施:(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就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社区养老服务所具有福利性、公益性而言,社区养老很大程度上仍是一种政府行为,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及其领导应该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将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以财政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施事方面的建设。(2)完善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家政服务业和老年人照顾服务业,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加强新的社区养老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养老康复设施。还要配备相应的娱乐康乐设施如健身器材、康复器材、棋牌室,丰富老人生活。—17一 (3)加强社区服务主体建设。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医疗资源。将这些资源整合并改造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和医疗服务站。以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根据各社区的实际需求。可以利用社区医疗资源创办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医疗服务机构为补充,如老年护理中心、家庭保健指导机构、社区康复中心等。这样既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中间环节,又节约医疗资源。(4)大力发展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对于社区内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在职人员。要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提高医疗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对于缺乏社区医疗服务工作人员的社区医疗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社区的优势资源开展一些培i.JIl4",组.将社区中的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等招募进来,培训他们专业的护理服务知识和技巧,鼓励他们投身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在人才、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组织不同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既能培养公民的尊老、爱老、为社会奉献爱心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又能解决社区养老资金短缺的问题。(5)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一要加大政府税收优惠的力度。在对养老服务机构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统一暂予免征养老服务机构的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赋,甚至永久性取消这些税赋。二要加大组织融资支持力度。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银行贷款等渠道还远远不能满足养老社区建设的资金需求。应进一步加大养老社区建设和资金支持力度。作者:薛晓鸣(1957一),女,本科,高级政工师,从事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编辑:方蓉)(收稿日期:2011-2—16)2010年全国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10年,在宏观经济向好趋势的带动下,建材工业生产及主要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出口额超过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销售收入增幅较大,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生产水泥18.7亿吨,同比增长15.5%,生产水泥熟料11.5亿吨,同比增长10.4%,其中,生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8.2亿吨,同比增长14.3%;江苏、山东、四川、河北、广东、河南和浙江省水泥产量超过l亿吨;生产平板玻璃产量6.3亿重量箱,同比增长10.9%;陶瓷砖、卫生陶瓷、商品混凝土、砖、瓦、玻璃纤维纱等产品增速都达到两位数;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和75%。经济效益增长较快。2010年,建材工业销售产值(现价)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33.37%,其中,水泥制造业7475万元,同比增长25.9%;玻璃及制品业为4972.73亿元,同比增长35.9l%。预计建材工业完成销售收入3.2万亿元,同比增长34.4%;实现利润总额将超过2100亿元,同比增长28.6%。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为20%。固定资产投资趋稳。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速度已经从年初的40%回落到年末的23%,历经三年的高速扩张。建材工业的投资规模已经趋向高水平上的稳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成效显著。建材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到3.3吨标准煤。近700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了余热发电系统,有10家玻璃企业生产线余热发电系统投入运营。2010年淘汰水泥落后产能1.07亿吨。淘汰玻璃落后产能994万重量箱。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建筑用石、云母和石棉制品、隔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土砂石开采、技术玻璃、水泥制品等行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行业结构优化,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快速发展,建材工业中低能耗行业增加值比重将达到42%;水泥平板玻璃生产工艺结构优化,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达到80%,浮法玻璃工艺比例提高到86%;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前60家水泥企业熟料产量已经占总产量的半数以上,前20家水泥企业年熟料生产能力达到45%,大型企业集团平板玻璃产量占全国总量73%.大中型技术玻璃企业生产量占技术玻璃生产总量72%。(来源:中国建材建筑网)—48一‘·i蠢材垫堂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