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1)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1)

ID:46634373

大小:34.0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1)_第1页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1)_第2页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1)_第3页
资源描述:

《书愤导学案教师版 (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书愤》导学案教师版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2、把握重点词语,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法指导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2、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4、点拨法。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自学检测】一、

2、文学常识1、【知人】【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列,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2、【论世】【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

3、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二、解释加点的词①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豪壮的气势②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渡口③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思

4、考与合作探究】1、解读诗题《书愤》①书:写②愤:悲愤、抑郁 ③书愤: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2、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书了什么“愤”?一愤:愤报国有“罪”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3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

5、乎难于上青天了。二愤: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三愤:愤年华空老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四愤:愤无人领

6、军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的“谁与堪”。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3、作者“愤”的根源是什么?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

7、,“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4、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哪些表现手法表现出来?明确:(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

8、以上,旨在千载以下。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本诗哪两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