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之道在“四定”

探究之道在“四定”

ID:46701902

大小:6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6

探究之道在“四定”_第1页
探究之道在“四定”_第2页
探究之道在“四定”_第3页
探究之道在“四定”_第4页
探究之道在“四定”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之道在“四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究之道在“四定”2012年的湖北高考试卷正式出现探究题型,标志着湖北新课改的精神已经渗透进高考中。面对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解决阅读探究的途径。我们在进行多角度多层面探究时,要就文本关键处、空白处、矛盾处、深刻处形成一定认知,再立足文本并基于个性化理解,给出符合题意的个性化解释。其主要路径如下:1.依循文本内容梳理探究。阅读离不开文本,文本是探究的逻辑起点。依循文本内容,条理化地呈现文本事实,就能达成阐述文本价值的目的。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马裤先生》的阅读题:“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冇人性弱点,

2、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考生同意还是不同意,都耍从文中寻找事实。2.切入文本内核发散探究。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阅读也当知出入法,要根据关键的文本词句,通过追索发散,感受文句深刻的意蕴。如2012年福建卷《双祭琴》的阅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考生可从传达情感的载体“双琴”“演奏家”“世人”入手,或者从标题中“祭”切入,思考并挖掘文章的意蕴。3.遵循既定角度拓展探究。阅读是一种有目的的智力活动。遵循既定角度,确立拓展方向,即可探究文章的美点。如2011年江苏卷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

3、,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考生就要定向思考意象(景物)的象征性、暗示性,以及自然景物所具有的烘托人物心情或性格、营造人物活动氛I韦I、暗示作品主题等作用。1.借助内引外联延伸探究。阅读既要把握语境,内引原文内容;又要关照现实,外联与此相关的信息。如2012年北京卷第19题:“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H'的故事:'夸父与H逐走……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口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基于文本内容进行阐发和评价,也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对文本意蕴进行领悟、

4、阐释。其次,要构建答题的策略方法。考生“摸”到阅读的门径,就能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但要“踩上得分点”,还需要规范表述。探究题的规范表述,一般应符合议论文体的写作要求,应该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湖北卷《耳边杜鹃啼》第19题来解说答题方略。该题为:“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回答本题,首先要选择一个合理的探究角度,如文学的作用、人文精神或民族文化心理等,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展开具体恰当的分析,阐明理由。其答题范式具体分为四个步骤:1.定向一一确定观点并对观点

5、进行简要阐释。2.定例一一在文中筛选出能佐证观点的恰当例子。3.定评一一把观点和例子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分析评论。4.定论一一依据以上论证合理地推出与观点相近的结论。本题参考答案有三,表述都极为规范,这里仅选示例一作一分析「'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定论一一表明观点)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屮却发生了变化。(定论一一简要阐释)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屁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定例一一例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定例一一例二),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定评一一析一)。啼血化花的传说(定例一一例三),用

6、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定评一一析二)。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定例一一例四),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定评一一析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定论一一结论)可见,探究有道,答题有方。我们在做探究题时,就应该遵道运思,循方下笔,这样才能圆满答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题。走边城刘永学人到边城,已近黄昏。不过,这黄昏只是个时间概念,是日细雨如丝,烟雾朦胧,四处一片迷茫。近处的山峰绿得乌墨墨的,流岚在树从中飘逸,美得像一幅

7、夸张的水彩画。鳞次栉比、高低错落的吊脚楼历经沧桑,留着往昔的残梦,倾听着酉水的细语。而酉水,在烟色人家中潺潺淌过,丽颜不改,一如从前……这就是边城,一个曾经当过士兵的人笔下的茶Hl同。我有一个山东朋友,他曾极为自豪地跟我聊起他的家乡:“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从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那一山、一水、一圣人是一壁雄峻、一川激越、一派深远。而茶恫不同,这里蕴涵的是灵秀、幽静和深邃。山东之于边城,正如苏东坡与幕下士的那则趣谈:“我词何如柳七?”其人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

8、绰板,唱'大江东去'。”借用这个比喻,是说茶111同之美,像一阕婉转的宋词,正合一妙龄女子,执红牙板,徐徐低吟,再配上一曲洞箫,在宁静的夜晚,追星绕月,余音不绝……之前我到底来过边城没有?记忆中竟是一片迷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