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易传》与《中庸》之“中”思想探析

追本溯源――《易传》与《中庸》之“中”思想探析

ID:46845286

大小:6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8

追本溯源――《易传》与《中庸》之“中”思想探析_第1页
追本溯源――《易传》与《中庸》之“中”思想探析_第2页
追本溯源――《易传》与《中庸》之“中”思想探析_第3页
追本溯源――《易传》与《中庸》之“中”思想探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追本溯源――《易传》与《中庸》之“中”思想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追本溯源一一《易传》与《中庸》之“中”思想探析作者简介:马兰兰(1989-),女,河北廊坊人,河北大学屮国哲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攻儒家伦理。出锦宗(1992-),男,河北邯郸人,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0级本科生。江能(1986-),男,广西来宾人,屮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0级本科生。摘要:先秦时期,儒家孔子及子思分别在其言论和著作中对“中”的思想内涵在不同方面各有所侧重地进行了阐发和诠释,从而奠定了儒家“中”哲学的思想渊源。关键词:儒家;易传;屮;诚儒家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中的哲学。“中”作

2、为一种观念,早已有Z,并不是儒家的原创,但是“中”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其思想内涵却是主要由儒家重点阐释的。追溯儒家“中”的思想渊源,主要是由先秦时期的儒家孔子及子思在各自言论和著作中阐释发挥而出。本文以儒家著作《易传》和《屮庸》为据,就其“屮”思想内涵略论一二。一、《易传》之“中”思想内涵与儒家其他讨论人生旨趣的著作不同,《易传》重点以究天人Z际为主题。它的主旨是借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大化流行的易道精神揭示人类积极进取的生存本质,体现以中为特色的天人和合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标示儒家崇尚的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易

3、道之“中”思想内涵十分丰富,究英核心即时中。而《易传》的“中”则体现为一阴一阳动化交感平衡协同辅成运动所产生的创生之道。宇宙万物之所以能生生变化,其因正就是阴阳的中和化相互作用。易道就是在揭示天地万物变动不居、周流不止的客观前提下,进一步阐释宇宙主体如何适变致中。而这如何适变的最高原则便是阴阳互化的中道,此中的形态,具体休现在客体结构和主体时间两个方面。所谓客体结构方面,是指卦辞上的“位中”,其表现为崇尚二五中爻,当位得中。其主要揭示的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和发展途径。所谓主体时间方面,是指彖象上的“时中

4、”,其揭示了主体在行思上的变通性。时中变通性高度反映了主体生生口新、刚健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易传》中所弘扬的“大人”理想人格,其本质正是这样一种时中变通精神。“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1]绝不只是一种心性修养和道德境界,更是一种广义的生命存在状态。它要求主体所从事的文明创造实践必须与生生Z德、日新Z明以及变化Z序相互应承;“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之“德”与“天地之大德曰生”之“德”相互协同,究其实,这正是时中变通精神的本质体现。《易传》以“究天人之际”为帜志,以重大化天道、明阴阳之

5、理为意旨,它的时屮哲学是在“与天地准,弥纶天地之道”[2]的原则下,由客观宇宙大化的中道思想引申而出。因此,《易传》所揭示的核心易道是“立天Z道曰阴与阳,立地Z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3]天地人之道虽然形式内容不同,但其本质是合一的。根木上是客观的天地人万物化生之道从阴阳互动的中和化过程去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宇宙之中道引申出來以变通口新为本质的时中哲学就具有更为广阔的背景和客观根据,从而使《易传》之“中”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特定社会局限,在更广大悠远的时空范围屮展现其适用性和实用性。二、《

6、中庸》Z“中”思想内涵儒家致力于天道之所必然之理是为人道之所当然之则寻找立论根据,是为人们安身立命之道寻找终极性价值依托。因此,儒家格外重视现实关怀,探求“内圣外王”之道。“内圣者,德也,体也;外王者,位也,用也。内圣与外王,一也,即中也。”[4]从易学之义理中,北宋胡煖论述了圣人驾驭万物的中庸Z徳,并对“中”进行了伦理意义的普遍解释。在他看來,天地授人元善之气使人普遍具有善性,而圣人“以仁爱天下之人,以义宜天下之物,”[5]进而实现继善成性,与天地参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儒家著作《屮庸》,极丰富细致地阐

7、述了其“屮”的思想内涵。《中庸》一般认为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在《中庸》中,子思对中庸思想作了新的阐发,把中庸置于宇宙万物本体的高度进行论述,从而使人道与天道上下贯通,融为一体。《中庸》开宗明义,讲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6]在已发未发的关系上定格“中”与“和”,并将“屮”提升到天之大本的地位,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屮,发而皆中节谓之和”。[7]这里从天道和人性的关系方面论证了“中”与“和”是宇宙人生的最高准则,贯彻了道的体用,“中”为道体,“和”为道用,将现实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本体化,

8、并将其提升到形上道德本休的高度。为了进一步阐明中庸本体论的普遍意义,子思在《中庸》中又提出了“诚”的概念,“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8]“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9]这样,通过“诚”使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充分体现了“天人和谐”的宇宙观。对于“诚”,《中庸》作者不仅赋予其本体论意义,而且对其功能意义也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