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课件1-1.ppt

《中华文明探源》课件1-1.ppt

ID:49485333

大小:3.85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2-05

《中华文明探源》课件1-1.ppt_第1页
《中华文明探源》课件1-1.ppt_第2页
《中华文明探源》课件1-1.ppt_第3页
《中华文明探源》课件1-1.ppt_第4页
《中华文明探源》课件1-1.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探源》课件1-1.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华文明探源南方稻作农业区北方粟作农业区农业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兴起距今一万年前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曙光1、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有什么特点?2、长江和黄河流域周围分布着哪些重要遗址?3、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为什么远古时期的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是先民们的重要聚居地?黄河流域黄河流域远古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适宜,黄土深厚,易于开垦和耕作,大量种植耐旱的粟。由此,北方形成了粟作农业,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丰沛,水网密布,气候温暖。由此,南

2、方形成了稻作农业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文字的出现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逐渐兴起。陶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最初的陶器都很简朴、粗糙、以实用为主。渐渐地,一些陶器的质地越来越细腻,造型越来越精巧,器表的图案越来越丰富,体现了高超的制造技术和非凡的审美情趣。考古学家在多处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刻划符号的陶器,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文字的雏形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陶文陶器上的这些刻画符号说明了什么?文字的萌芽山东日照市东海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器形分为三部分,上面是一个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间

3、是透雕中空的柄腹;下面是覆盆状底座,由一根细长管练成统一的整体。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质地细腻坚硬。该器形仅见于少数大中型墓葬,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蛋壳黑陶杯“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阶级的分化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陶文蛋壳黑陶杯中国文字的雏形(萌芽)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良渚遗址出土意味着阶级分化的出现“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 社会的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公有制解体 私有制出现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 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原始聚落 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公共

4、设施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原始宗教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宗教形式,有巫师专门负责宗教活动。龙虎堆塑图,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墓主为一壮年男子,身长1.84米,仰身直肢,头南足北。墓主左右两侧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形象,龙居东,头朝北,背向西,身长1.39米,高0.67米;虎位西,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蚌壳堆塑龙虎图,反映了墓主人的权力和地位。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产生原始宗教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对龙的崇拜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

5、的崇拜行为。原始社会中宗教的最初形式之一。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即指一个氏族的标记或图徽。处于氏族社会的原始人相信本氏族起源于某一动物、植物或其他特定物类,并认为这种物类是其氏族的象征和保护者,因而对之加以特殊爱护并举行各种崇拜活动。而且,原始人一般对这些物体持禁杀、禁食或禁止触摸等谨慎和敬畏态度。原始氏族社会的这类现象即被称为图腾崇拜。图腾崇拜1、死者周围撒上象征生命的红色粉末;2、自然崇拜:对大自然雷电现象,天灾无法理解,表现敬畏;3、祖先崇拜:上古专说中的神、先祖;4、图腾崇拜:动物、植物、日月星辰

6、等。宗教信仰的萌芽总结通过史诗印证,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文字的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开始迈进文明时代的门槛。文字的雏形、阶级的分化和原始宗教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而龙的信仰是中华文明的特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