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昌 第2章.ppt

机械制图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昌 第2章.ppt

ID:50325777

大小:407.50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0-03-08

机械制图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昌 第2章.ppt_第1页
机械制图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昌 第2章.ppt_第2页
机械制图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昌 第2章.ppt_第3页
机械制图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昌 第2章.ppt_第4页
机械制图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昌 第2章.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机械制图 教学课件 作者 王其昌 第2章.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2章正投影法和三视图投影法的基本知识2.1三视图2.2第1节投影法的基本知识一、投影法概念投射线通过物体,向选定的投影面投射,在该面得到的图形,称为投影法。见图2-1。图2-1中心投影法二、投影法的种类1.中心投影法△指投影线汇交于一点S(投射中心)的投影。工程上常用这种投影法画透视图。△投射中心、物体、投影面三者之间距离变法,影响投影的大小度量性数差,但立体感较强,用图2-1说明,见图2-2。图2-2建筑物的透视图2.平行投影法△指投射线互相平行的投影法。它与投影面位置关系,分为正投影和斜投影。见图2-3。图2-3平

2、行投影法(1)斜投影投射线与投影面倾斜的平行投影法。工程用这种投影画轴测圆。(2)正投影投射线与投影面垂直的投影法。正投影法所得到的投影反映物体真实形状和大小,度量好,便于作图。程上常用这种投影法画机械图样。见图2-4(a)斜投影(b)正投影图2-4斜投影和正投影三、直线段和平面形的正投射特性1.真实性直线段或平面形平行于投影面时,正投影反映实长或类型,这种投影特性称为真实性或全实性。2.积聚性直线段或平面形垂直于投影面时,正投影积聚一点或一直线,这种投影特性称为积聚性。3.类似性直线段或平面形倾斜于投影面时,正投影直线段

3、的缩短,而平面形的正投影比原平面缩小,形状与原形状相似,这种投影特性称为类似性,见图2-5。(a)真实性(b)积聚性(c)类似性图2-5直线段、平面形的正投影特性第2节三视图用正投影法所绘制出物体的图形,称为视图。物体具有三个方向尺寸和前后、左右、上下方向的形状,因此,一面视图不能表示物体的全貌,所以采用多面投影来表示物体形状,见图2-6。图2-6一个视图表示不同物体形状一、三面投影图用互相垂直三个投影面组成投影体系。分别为:正直投影面,简称正面,代号用“V”表示;水平投影面,简称水平面,代号用“H”表示;侧立投影面,简称

4、侧面,代号用“W”表示。三个投影两个相邻投影面的交线,分别为:OX(X轴);OY(Y轴);OZ(Z轴)X、Y、Z轴交点,为原点。X轴表示左右及长向尺寸;Y轴表示前后及宽方向尺寸;Z轴表示上下及高方向尺寸。见图2-7投影轴图2-7投影面与投影轴二、三视图的形成和名称将物体正置于三面投影面中,并处于观察和投影面之间,分别向V、H、W面正投影。分别为:主视图——从前向后投射,在V面所得的视图。俯视图——从上向下投射,在H面所得的视图。左视图——从左向右投射,在W面所得的视图。见图2-8(a)图2-8物体三视图三、视图的三个投影

5、面展开设V面(主视图)不动,H面(俯视图)绕OX轴向下旋转90°,W面(左视图)绕OZ轴向左后旋转90°,使三个投影面处在同一平面,见图2-8(b)。四、三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1.位置关系△以主视图为准,俯视图在它正下方,左视图在它正左方。△按上述规定配置三视图不需要标注名称。2.尺寸关系物体有长、宽、高三个方向的尺寸,一个视图只能反映两个方向的尺寸。主视图反映长、高,俯视图反映长、宽、左视图反映宽、高。因此,两个相邻视图有一个方向的尺寸相等。主、俯视图相应长向尺寸投影相等,即“主、俯长对正”。主、左视图相应高向尺寸投影相等

6、,即“主、左高平齐”。俯、左视图相应宽向尺寸投影相等,即“俯、左宽相等”。三视图之间的“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三等并等,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如图2-8。3.方位关系△物体具有左右、上下、前后六个方位。当物体投影位置确定后,其大方位也确定。主视图反映物体左右、上下关系,前后重叠。俯视图反映物体左右、前后关系,上下重叠。左视图反映物体前后、上下关系,左右重叠。以主视图为准来辨别、俯、左视图靠近主视图一侧表示物体后面,远离主视图一侧表示物体的前面。搞清楚三视图之间大方位的对应,对绘图、读图判断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十分重

7、要的。见图2-9。图2-9物体和三视图的方位对应关系五、画物体三视图的步骤分析物体的形状,从三个方向观察(正着看)物体形状,用视线模拟正投影,按三个投射方向作出主、俯、左视图,见表2-1。表2-1画物体三视图的步骤续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