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讲解1.ppt

雅舍小品讲解1.ppt

ID:50425444

大小:461.51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3-13

雅舍小品讲解1.ppt_第1页
雅舍小品讲解1.ppt_第2页
雅舍小品讲解1.ppt_第3页
雅舍小品讲解1.ppt_第4页
雅舍小品讲解1.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雅舍小品讲解1.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讲梁实秋的《雅舍小品》主讲人:杨若虹梁实秋:《雅舍》梁实秋生平一、《雅舍小品》的创作梁实秋从1927年开始写散文,当时他在上海参加《时事新报·青光》的编辑工作,经常以秋郎的笔名在上面发表小品杂文,共百余篇,大多取材于都市生活的吉光片羽,诸如“生病与吃药”、“花钱与受气”、“旅行”、“跳舞”、“戒烟”、“剪发”等等。其中47篇结集为《骂人的艺术》,1927年10月由新月书店出版。这是梁实秋的第一本杂文集,有英国随笔雍容幽默的流风余韵。一、《雅舍小品》的创作1940年11月梁应邀为重庆《星期评论》周刊撰“雅舍小品”

2、专栏,获得意外的成功。总之,梁散文创作是从40年代正式起步的,他作为散文大家的历史地位也是由《雅舍小品》奠基的。一、《雅舍小品》的创作梁实秋小时亲炙故都风情,身经兵乱之灾;年轻时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开,个性高扬,又飘洋过海,游学美国,领略异域风物,饱尝离愁别绪;回国后涉足社会,南来北往,看够了世事变幻,尝遍了人生五味,见识日增,年事渐长,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年,春华消褪,秋思老成,委实能够“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了。中年时代的梁实秋,可说是才学识兼备,积累丰富,修炼到家,不鸣则已,一鸣自能惊人。其学养、阅历

3、、性情、气度,就充分体现在《雅舍小品》之中,并造就了他在20世纪中国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流风波及,成为台湾当代散文的一代宗师。一、《雅舍小品》的创作《雅舍小品》写于1940年至1943年间。此时,国难当头,战乱频仍。处于大动荡时代的梁实秋,虽说也关注时势,参与政事,为国效力,但他毕竟是个自由主义者,力图超然独立,不再介入现实纷争。在散文创作中,他回避时行题材,不为时局所左右,而我行我素,自辟蹊径,专注于日常人生的体察与玩味,着眼于人性的透视和精神的愉悦,潜心营造闲适幽默的境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二、对

4、优雅恬适之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开篇之作《雅舍》奠定了这一系列小品文的基调。雅舍二、对优雅恬适之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这里,生活的体验已升华为审美的玩味,困苦的境遇已转化为观赏的对象,从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审美体味对实用功利的克服和超越,是一种随缘赏玩、豁达自由的审美心态,是一种常人难以抵达的安时处顺、优游自得的人生境界,颇有刘禹锡《陋室铭》之风韵。但梁实秋并非看破红尘,隐居斗室,而是顺应境遇,知足自娱。这是一种人生艺术,是中年梁实秋长期修炼出来的一种处世妙方,“雅舍”精神的内核。二、对优雅恬适之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中

5、年》是梁实秋的中年心态的真实体现。梁实秋是热爱人生、依恋尘世的,随时随处都在兴致勃勃地品尝人生的各种况味,深感生活的丰富有趣。但他并不随波逐流,沉溺于声色之娱、感官之乐,而是自主自律,能入能出,有所为有所不为,寻觅人生真趣,专求精神愉悦。梁实秋躬行的是“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之处世哲学,追寻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总之,是适性相安,怡然自得,而不是纵情享乐。二、对优雅恬适之人生境界的体味和神往三、对于世俗生活之丑陋现象的玩味和调侃譬如说“握手”,这是现代社会人们交际中的习惯性动作,但在梁实秋笔下

6、的“握手”特写镜头中,却有人间的不平,社会的丑态。第一是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那只手不好握。他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等你趁上去握的时候,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你事前不知道他是如此爱惜气力,所以不免要热心的迎上去握,结果是孤掌难鸣,冷涔涔的讨一场没趣。而且你还要及早罢手,因为这时候他的身体已转向另一个人去,他预备把那巨灵之掌给另一个人去握--不是握,是摸。在《脸谱》里,梁又以漫画笔法勾出官僚们脸上的白鼻子。他说在生活中他见到各式各样的脸,令人愉快的,叫人厌烦的,而且似乎

7、人的脸有几副,会变的,“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也有‘卷帘’一格,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而他最不耐烦见到的是那样的“脸”:最令人不快的是一些本来吃得饱,睡得着,红光满面的脸,偏偏带着一股肃杀之气,冷森森地拒人千里之外,看你的时候眼皮都不抬,嘴撇得瓢儿似的,冷不防抬起眼皮给你一个白眼,黑眼球不知翻到哪里去了,脖梗子发硬,脑壳朝天,眉头皱出好几道熨斗都熨不平的深沟--这样的神情最容易在官办的业务机关的柜台后面出现。三、对于世俗生活之丑陋现象的玩味和调侃梁实秋在描摹社会众生相

8、时,总不忘记剖析人情和人性的弱点。在《信》里,他指出:“信里面的称呼最足以见人情世态。”梁实秋举例说,某青年向某教授写信请求提携,称呼是“夫子大人函丈”或“××老师钧鉴”;真个提携了他,称呼改为“××先生”了;到这位青年地位待遇超过了教授,来信就干脆“称兄道弟”了。称呼上的这种前恭而后倨的变化,反映人性中的势利。三、对于世俗生活之丑陋现象的 玩味和调侃三、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