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学故事 (2).doc

我的教学故事 (2).doc

ID:51144292

大小:1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9

我的教学故事 (2).doc_第1页
我的教学故事 (2).doc_第2页
我的教学故事 (2).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我的教学故事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我的教学故事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在学习李商隐的诗歌时,我即兴讲了李商隐的爱情故事作为穿插;没想到,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这种情况多次出现后,我兴奋了,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口。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在“讲故事”这个教学手段上进行了探究。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整合教材与故事,如何丰富自己的故事“仓库”,等等,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我思索的课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和学生都在“讲”和“听”故事的过程中获益匪浅,可以说“教学相长”。“讲故事”的效用不可低估。  其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朱熹所说:“教人未见乐趣,必

2、不乐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知道,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推动力,没有了兴趣,老师如何打开学生紧锁的心门?给学生讲个故事,丢个包袱,相信没有几个学生不会上“钩”的。  在学习陶渊明的作品时,我先让学生们阅读文本及注释,让他们自己去亲近、领悟、欣赏文本并获取知识。之后,我又给学生讲了陶渊明的几个生平故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刚才还打瞌睡的几个学生,马上提起了精神,津津有味地听我讲故事。放学后,卢锐伦同学走到我面前,问了几个有关陶渊明的问题,如“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家”等。我们聊完后,

3、他说,他认识了一个全新的陶渊明。他告诉我,小学的老师用“共产主义”来形容“桃花源”,说陶渊明有共产主义觉悟。现在,他不这样认为了,他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可爱而又可悲的五柳先生。从那以后,他经常和我讨论一些文史哲方面的问题,对语文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的语文成绩也节节提高,并且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不仅提升了他的语文成绩,而且改变了他的学习态度。  李煜的《虞美人》是辞情相生的,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教人黯然销魂;但其悲情毕竟和词的文体隔了一层,学生们也只能感觉到它的朗朗上口。如

4、何再进一步拉近学生和李煜的距离呢?在上课前我讲了李煜的故事给他们听。当讲到“太宗初闻此词,便陡生杀机”时,我便抛了一个包袱给学生:宋太宗听到《虞美人》为何会陡生杀李煜之心?有的学生对着课本沉思不语,有的则唏嘘不已。我知道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了,便借机引导学生赏读词作。一堂课欣赏、朗读下来,学生基本上都能背诵《虞美人》了。  其二,可以活跃语文课堂的氛围。  要上好一堂有语文味的课不那么容易,在面上中学要上出语文味来更要费一番心思。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容易使人疲劳,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5、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课堂有“语文味”,单是做到让学生不打瞌睡已经很不容易了。这时,我总会想方设法讲故事给学生听,调节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下去。  《过秦论》是一篇思想性知识性很强的文章,篇章段落又相对较长,如果整堂课都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进行下去,学生难免犯困,效果不好。我便有意穿插一些小故事,适时地调节课堂的气氛。文章涉及到了“战国四君子”,我就用调侃的语气讲了孟尝君“鸡鸣狗盗”的小故事。学生听故事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笑过之后再“言归正传”,学生有兴致了,学习的效率也提高

6、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能渐渐牵引着学生的耳朵和心灵,无论讲解一些文言语法,还是渲染作家的爱恨悲欢,甚至人生哲思,效果都不错。既活跃气氛,又有语文味,这也是我致力追求的“动静结合、能放能收”。如果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只致力于去教懂教会学生,把学生变成课堂上的书记员,接受知识的容器,效果又会怎么样呢?既然学生喜欢听故事,那我们就讲故事,因为“听”总比“不听”要好。  其三,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  《新课标》告诉我们,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

7、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单单让学生阅读课本注释的作家简介的做法似乎已经不和时宜了。语文教师应该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与作家达成心灵的交流,获得更具多义性和开放性的感性知识。  学习庄子的时候,学生们对于老庄的学说始终不能很好地把握。如何给学生一个清晰简捷而又比较准确的引导呢?我还是采用了深入浅出的“讲故事”的方法。我运用

8、生活化的语言,创设生活场景,给学生讲了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将庄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糅合到这个典故里,将庄子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凝聚于为亡妻而歌的反常规的动作上。听过这个故事,学生对于庄子的部分思想有了较为感性的理解。我相信,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肯定比单纯介绍“无为”“齐生死”几个名词的效果要好。  其四,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