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 培养创新能力.doc

优化课堂提问 培养创新能力.doc

ID:51424936

大小:6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4

优化课堂提问 培养创新能力.doc_第1页
优化课堂提问 培养创新能力.doc_第2页
优化课堂提问 培养创新能力.doc_第3页
优化课堂提问 培养创新能力.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优化课堂提问 培养创新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创新能力〔关键词)课堂提问;师生情感;问题;障碍(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14)11-0074-01人类的思维或者说求知欲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节语文谍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融洽师生情感语文教师要懂得融洽师牛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走进课堂Z前教师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必须做到精神饱满,情绪振作地走进教室,使学生望之而精神一振,端坐静盼,他也才会有信

2、心和学生一起开动“思维的马达”。这是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同时也正是我们提问教学要达到良好效果的第一步。还耍注意的是讲课时,耍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牛z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耍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要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做到了以上几点,教师再将问题提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

3、、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的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质”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推动思维发展的动力。质疑过程就是思考、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科学发明与创造止是从质疑开始的,是从解疑入手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耍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疑,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如在对《最后一片叶了》这篇文章的学习屮,我把“谁是本文的主人公”这个问题设计成开放式的题目,不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只分析人物形象,给每个学生以肯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敢于挑战书本、挑战教师的权威、提出自己的观点是可喜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提

4、出他们自己的观点,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培养了其质疑和思维的能力;另一方-血,当教师向学生质疑时,要从学生熟悉和关心的事物入手,提出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在关键处设疑,在困惑处设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回答问题,并综合分析,自然会得出止确的结论,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三、增加发散型提问的分量增加发散型提问的分量,选准发散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增加发散型提问的分量,更要选准发散点。选准思维的发散点,即设疑中应有激起学生思考、联想和改变方向的焦点。同时,问题一经提出,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5、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创造力的形成。像对《项链》的教学,我让学生续写小说的结尾。提出问题“让你写结尾怎么写更精彩?”由于同学们理解的不同,自然所抒各界。但哪些心理描写更符合人物的特征呢?有的以“她懂了”为主题续写,有的以“她失望了”为主题续写,还有学生以“她疯了”为主题续写,更有学生以“她死了”为主题……表达精彩纷呈。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抓住了“让你写结尾怎么写更精彩?”來提问学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故事的结局,使故事的结局各有各的特点,精彩乂符合原文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细节更加真实生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

6、供了经验。四、设置问题的“障碍”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谍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一开篇就可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是不是为刘和珍作的传?不是的话,文题又是什么意思?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通过阅读,学生们会发现,和传记不同,这篇文章并不只是写刘和珍一人的,而且和一般传记写法也截然不同;最后大家

7、明白了,鲁迅只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其目的是在对“三?一八”惨案作评述。本来一篇看似言语晦涩、枯燥无味的杂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编辑:刘於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