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doc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doc

ID:53183250

大小:5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2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几点思考新课标中明确了“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从学生刚刚入学就开始一点一滴渗透数学问题,让学牛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展想象和思考,小学阶段怎样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分析如下:一、让学生爱上“解决问题”这点对许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现在小学说到解“应用题”的能力就应从刚入学培养,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解决问题”。要做到这点,首先,利用动画片,彩色的图画等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加入其中。其次,动

2、手操作、主动探究,增强学生克服问题的信心。利用学生爱“出头”、爱帮助别人等特点,让他们去自主探索,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的同时,试着合作交流,从而达到“帮助”情境中人物的目的,使学生有“成就感”,体验成功的乐趣。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讲课的时候可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注意用一些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模型,让学生观察一个平行四边形由几个三角形组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推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这种具体的模型,可以让学生直

3、观地看到数学公式的演变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正确找岀已知条件,并且会利用已知条件解决问题,如果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就引导学生怎样利用已知条件通过一些环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呢?提供丰富的素材,捉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的变化和素材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有帮助的。1•提供生活素材。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乂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4、。利用生活素材提出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在《6、5、4、3、2加几》和《十几减6、5、4、3、2》两谍中依次安排了生活味很浓的素材。前一课解决的问题是:小白兔采蘑菇,蓝蘑菇有6个,红蘑姑有5个,一共有多少个?后一课解决的问题是:小白兔一共采了11个蓝蘑菇和灰蘑菇。(1)蓝蘑菇有5个,灰蘑菇有多少个?(2)灰蘑菇有6个,蓝蘑菇有多少个?问题情境的素材是现实的、连贯的,有助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问题的数学意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出示情景图,结合情景图获取信息就

5、是题意,进行计算,或结合情景图自己试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循序渐进提高学牛的分析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动手画图,把题意用画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应用师的题意就更直观,解决起来就容易许多,能够理解题意,从而能够解决问题。如《人民币的计算》一谍,有一幅情景图,书中说:你能看图提出哪些问题?生1:机器人比足球贵多少钱?生2:买一个皮球和一个足球一共要多少钱?生3:我带了10元钱,买一个皮球应找回多少钱?生4:小军有40元钱,买一个机器人还差多少钱?生5:小亮有50元钱,他买了两种不同的东西,他可能买了哪两样东西?生6:

6、用最少的钱可以买哪两样?以上问题,就是学生对这幅情景图信息的解读,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然后提问,既包含可以用加减法计算的各种情况,还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这一环节,教师不应过多地引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完成。3•根据简单的已知条件,让学生试着提岀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观察发现,主动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自己搜集信息和数据,进行探索解答,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总之,数学教学活动要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激励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大胆、独立运用数

7、学知识,培养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确表达想法,强化合理判断与理性沟通的能力,在师生、生生互动屮深化数学知识。当然,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绝非靠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所能解决的,不要期望在一两次的解决问题中就能培养起学生的能力和意识;也不要认为学生对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对数学毫无帮助,它需要较长的时间,教师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经历渗透、反复、交叉、逐级递进、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解决问题

8、的策略逐步由不自觉或无冃的状态,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