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法身思想探析

《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法身思想探析

ID:5323227

大小:522.3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8

《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法身思想探析_第1页
《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法身思想探析_第2页
《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法身思想探析_第3页
《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法身思想探析_第4页
《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法身思想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法身思想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台山研究惠篓-^《大乘大义章》中慧远法身恩想探析张凯c:).(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鸠摩罗什入关后《大智度论》的译出,使中国学僧首次接触到了较为详细的印度佛身理论。庐山慧远正值此时,较早学习了《大智度论》,并就佛身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法身”存在的诸多疑问求教罗什。在两人的书信集《大乘大义章》中,慧远将法身理解为有形有相的实体。与罗什交流后,慧远对法身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纠正,但法身实有思想仍未改观,这为晋宋之际佛教义学的转向发挥了重要的理论铺垫作用。因此,探讨东晋庐山慧远的法身思想,有助于凸显其在中国佛学思潮转向中的理论意义。螽关键词:慧远;

2、鸠摩罗什;法身;《大乘大义章》中图分类号:B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176【2013)04—0020—07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入关后《大重要文献。智度论》(以下简称《智论》)的译出,使中国学《智论》所体现的大乘佛身观,是基于早期僧首次接触到了较为详细的印度佛身理论。在大乘经典特别是《般若经》的思想,同时在二身慧远《智论》译出之前所撰写的现存著作中没理论的框架内发展而成的。但正是这种对各方有发现其对“法身”的讨论,因此我们无法正面佛身理论的调和倾向,使得《智论》中对佛身的论述《智论》译出前慧远对法身的看法。但这不论述存在许多疑惑甚至矛盾

3、之处,如:相好是代表这段时间慧远对“法身”没有思考,因为一生身还是法身所具有,化身如何界定,菩萨法方面,当时的译经中已经提及“佛身”、“法身”身等问题。此外,在《智论》对“法身”的描述中,等概念;另一方面,其师道安十分重视“法身”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后世“报身”的因素,比概念,并就“法身”进行过专门阐述。慧远在罗如,由诸功德产生的无量身,一生补处的大菩什译出对佛身问题有详论的《智论》后,对法身萨侍从等,这为“报身”概念的出现在理论上做问题予以极大地关注。他认真学习了《智论》并了铺垫工作。所以,也可将《智论》的佛身观看就疑难处特别是法身问题书信求教罗什,两人作是从佛的

4、二身说向三身说过渡的阶段。但也书信集《大乘大义章》是探析慧远法身思想的正是因为其佛身观的这种过渡性质,导致“法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92326234)。收稿日期:2013~11-l1作者简介:张凯(1986一),男,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佛学。身”内涵的杂多性和模糊性。因此,中国学僧在以“生身”必须由业至报,必须有烦恼或余垢等为佛身观的传人与介绍感到欣喜之时,对佛身不净作为“生身”的原因,这就是所谓“夫生者,观的认识也如“盲人摸象”,存在诸多断章取宜相与痴言。”)成就佛道者,诸漏已断,不受义、晦涩难解之处。后有,不会

5、再有生死轮回,也就不会再有受生《大乘大义章》则是慧远就疑惑不解之处得身。对于“法性生身”的生因问题,他则将“法向罗什求教,两人往来交流义理的书信集,其性生身”与《维摩诘经》有关论述联系起来思中涉及到法身、色法、授记、遍学、禅修等诸多考,但仍未能解释清楚。重要的主题,而围绕法身问题的讨论无疑占有慧远不仅对佛法身之生因提出了疑问,对最大的篇幅,是最重要的探究主题。虽然相较菩萨生身也有同样的质疑:于慧远的提问,罗什的回答在《大乘大义章》中得忍菩萨,舍结业受法性生身时,以何理占有较大的篇幅,无法通过《大乘:赶义章》来推而得生耶?若由爱习之残气,得忍菩萨,烦恼既定慧远法身思

6、想的全貌,但它仍不失为研究慧除,著行亦断,尚无法中之爱,岂有本习之余远对法身理解的重要材料。通过慧远对法身的爱?设有此余,云何得起?[21诸多猜想与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探寻出乘来答云:法身菩萨,非身口意业所造。若慧远理解法身的固有思维模式和理论根源,又非意业,是无因而受果,其可然乎?如其不然,能够发现其法身思想对于当时及后世佛教学妙体之来,由何而得?(P26)者法身观的理论影响。正如曹虹所说:“虽然他因为“烦恼残气,要由结业五根”,翻凡夫几乎只是以质询者的面目出现,但其所敏感的“至于忘对,由尚无用”,圆何况菩萨五根既绝,问题以及对解决途径的期待,仍是富于思想史

7、怎么会有余垢残气呢?意蕴的,预示着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某些重要思由此可知,慧远对“生”本身是“实生”还是想步伐的到来。”⋯“不生”是有所思考的:一、法身的产生而云受身,为实生为生耶?不生为生乎?若慧远对法身的提问大都围绕“法性生身、以不生为生,则(疑脱“不”)名实生,便当生理妙行所成”而来。之所以对此存疑,是因为他对无穷;若以生为生,则受生之类,皆类有道。假《放光般若经》中提到的“法性者则是法身”,即令法身菩萨,以实相为已住,妙法为善因,至于一总第11期一013.4法性如何过渡到法身的内在原因尚不明晰:受生之际,必资余垢以成化。闭23)今所问者,谓法性生身,妙行所成。

8、《毗摩慧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