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慧远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

略论慧远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

ID:21391381

大小:4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1

略论慧远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_第1页
略论慧远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_第2页
略论慧远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_第3页
略论慧远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_第4页
略论慧远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略论慧远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略论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张弘(普慧)内容提要   慧远(334—416年)作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丛林的领袖人物,不仅精通佛教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而且谙熟儒、道、玄,同时对艺术与审美亦颇有见地。就现存慧远的著作来看,他对于审美心理的直接论述并不多,但从他的一些佛学论著中,还是可以发现许多涉及审美心理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禅智说是他审美心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对于把握整个东晋佛学与文艺的关系及审美活动的特点,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略论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张弘(普慧)内容提要   慧远(334—416年)作为东晋时期南方佛教丛林的领袖人

2、物,不仅精通佛教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而且谙熟儒、道、玄,同时对艺术与审美亦颇有见地。就现存慧远的著作来看,他对于审美心理的直接论述并不多,但从他的一些佛学论著中,还是可以发现许多涉及审美心理的思想,尤其是他的禅智说是他审美心理思想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慧远的禅智说与审美心理思想,对于把握整个东晋佛学与文艺的关系及审美活动的特点,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  慧远的禅智说主要集中到了《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这篇短文中。慧远在《序》中一开头就给予了“禅智”极为突出的地位:  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故发轸分逵,途无乱辙;革俗

3、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1]  慧远极为推崇禅学,每慨叹“大教东来,禅数尤寡,三业无统,斯道殆废。”[2]强调禅定实践的作用。但他又颇重禅智的统一,认为“禅”与“智”虽是“精粗异分”,属两个范畴,但二者的结合乃是修持身、口、业三业的根本宗旨。  禅(Dhyāna),音译“禅那”,意译“静虑”,原是古代印度各宗教的一种共同具有的实践修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集中精神,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悟解或功德的思维修习活动。早在佛教创立之前,禅就被宗教家们作为一种修习入定的方法了。《蒙查羯奥义书》云:“不由余诸天,苦行或事业,唯由智

4、慧净,心地化纯洁,静定乃见彼,无分是太一。”[3]这就是在静定中离概念、思量,能静虑者与所静虑之大梵的对立消泯,无分“太一”心境,超乎生灭。到了佛陀创立佛教时,又赋予了禅在戒、定、慧三学中的中心地位和功能,突出地强调了禅在佛教实践中的重要性。《佛遗教经》载佛陀临终前劝勉弟子:“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俱舍论·分别定品》云:“一切功德皆依静虑。”大乘经典《解深密经》卷三云:“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毗婆舍那(S′amathavipas′yaā,止观)所得之果。”《大智度论》卷十七

5、云:“常乐涅槃从实智慧生,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可见禅定在佛教实践中的作用非同一般。  智,在印度佛教中有二义:一是Jāna,音译若那,那,或Mati,音译摩提,意译又作慧,是人们普遍具有的辩识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4]二是Praiā,音译般若、钵罗若,意译为慧、智慧,为六度之一,主要指通过智慧到达涅槃彼岸。故又称般若智。但在汉译佛典和论著中,往往智、慧、智慧互用,而且把佛教所说的一切知识概括于“般若”之中。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明,不知诸法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苦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

6、达于涅槃彼岸,即是般若智慧。佛教虽极重禅定,但并非以禅定为至上,而是以智慧、正见置于一切修行道之首位,以注重智慧为教义之最为突出特点。在佛教看来,禅定虽重要,然仅属共外道法、世间法,不能依此而出离生死。唯有证得出世间的智慧,方堪断除烦恼无明。《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马血天子问八政品》载佛言:“戒律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义。”这是说,戒、定、神通皆是世间法,只有般若智慧方能出世间苦海。  慧远在传统佛教的基础上对禅与智的关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禅经统序》云:  试略而言: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

7、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  在慧远看来,禅与智是相互依存的,定能发慧,智由禅起,禅定没有智慧就不能穷尽寂灭,智慧没有禅定就不能深入观照。此外,慧远超越了印度佛教对三学关系的传统看法。印度佛教一般认为,定能发慧,智由禅起;禅由戒起,非由智生。而慧远则认为智亦可生禅,或能使禅更加深化,所谓“禅非智无以穷其寂”。可见慧远把禅与智看得同等重要。《禅经统序》云:  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感则俱游,应必同趣,功玄于在用,交养于方法。其妙物也,运群动以至壹而不有,廓大象于未形而不无。无思无为而无不为,是故洗心静乱者,以之研虑;悟微入微者,以之穷神也。  就禅、

8、智之用的寂、照相济相成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