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

ID:5324536

大小:231.62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08

上传者:U-3894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_第1页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_第2页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30内蒙古中医药遵《经》论治“便秘"张新渝王威关键词:《内经》;论治;便秘中图分类号:R27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3)34—0130-01《内经》的伟大贡献,不仅在于创建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脉弦。治当行气导滞,药如青皮、枳实、槟榔、大腹皮等。素体系,使中医学从经验医学升华为理论医学,更在于它所确立的阴虚或热病所伤,由于阴津亏虚、肠道失润,而传导涩滞。其以治疗法则。笔者长期遵循《内经》理论和法则治疗便秘,效果甚多日不解、排便艰难为主症,伴有口干舌燥、小便短少、唇舌红尽人意,遂成此文,期与同道交流、探讨。干,苔少无津,脉象细数。治当滋阴润肠,药如生地、玄参、麦1便秘冬、北沙参等。素体血虚或手术、产后、外伤等失血之后,因血便秘,指大便多日不解,或时延长、或大便干结、或排便液亏虚、肠道失养,而使传导艰涩。其以便时延长、排便艰难为困难,在《内经》叫“便难”、“大便难”、“不便”等。本症多见于主症,伴有面、睑、唇、舌、爪甲淡白,脉细。治当养血润肠,药如西医学所说的肠道功能紊乱以及某些肠道器质性疾病,由于肠当归、生何首乌、枸杞、阿胶等。素体气虚或久病之后,因气虚道动力异常、蠕动减弱或丧失、肠麻痹,以及自我抑制性排便动不足,推动无力,而使传导无力。其以便时延长、排便无力为主作而使直肠黏膜感受器敏感性降低等所致。症,亦虽有秘闭、便质却软,伴有气短、乏力、懒言,便后尤显,舌2治疗淡苔白,脉虚、细、缓。治当补中益气,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白2.1辨证治本:原文依据:“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术、淮山药等。素体阳虚或久病之后,因阳气不足、阴寒内盛,(《素问·灵兰秘典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而致传导无力、气机不畅。其以多日不解、便却软溏、排便无力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素问·举痛论》),“火气内等为主症,伴有气短乏力、形寒肢冷、喜热恶冷、腹中冷痛,舌淡郁⋯⋯外为不便”(《素问·至真要大论》),“多寒气,腹中毂胖嫩、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当温阳散寒,药如人参、党参、毂,便溲难”,“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黄芪,附子、肉桂、干姜等。(《灵枢·杂病》),“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2.2通便治标:原文依据:“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素问·大便难”(《灵枢·胀论》)。治疗运用:便秘,总由大肠传导不至真要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利所致,但因具体的病因病机不同,故首当根据寒热虚实从本论》)。治疗运用:治疗便秘,治当审机治本外,通便治标不可着手。《内经》所论,以热证为多,与临床实际颇相符合。嗜食少。属于热证、气滞、阴虚、血虚,便秘不甚或体较弱者.可用火辛燥、情激化热或邪热内侵,以致肠道积热、府气不通。其以多麻仁、郁李仁、柏子仁、当归等润肠通便;便秘严重或体质强壮日不解、排便艰难、大便短小干硬、肛门灼热、腹部胀痛等为主者,可用大黄、芒硝、芦荟、甚至番泻叶等攻下通便。由于温性症,多伴口渴饮冷、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干燥,脉滑数、大数。通便药巴豆峻猛大毒不常使用,故对于寒证、气虚、阳虚者,可治当清泻热邪,药如石膏、知母、黄连、蒲公英等。嗜食生冷或在散寒、益气、温阳药中,适当加入当归、杏仁、槟榔等导滞。外寒内入,以致寒凝肠道、腑气阻滞。其以便时延长、或多日不2.3其他治要:原文依据:“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能化糟解、腹胀冷痛等为主症,多伴口淡不渴、或喜热饮、畏寒肢冷,舌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素问·六节藏淡苔白,脉沉紧涩。治当温经散寒,药如肉桂、干姜、附子、吴茱象论》),“土得木而达”(《素问·宝命全形论》),“肺合大肠,大萸等。愁忧思虑过度或久坐少动,以致肠道气滞、传导不利。肠者,传道之府”(《灵枢·本输》)。治疗运用:胃气主降,为六其以便时延长、排便不爽为主症,多伴有腹胀矢气、胸闷叹息,腑传化之大源,胃气降则大肠传导通畅。因此,治疗不忘通降胃气,药如莱菔子、厚朴等。肝胆主疏泄、条畅气机,有助于大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610075)肠之传导。因此,治疗时应适当加入疏利肝胆之药,如青皮、郁2013年9月27日收稿金等。肺虽处于上焦,却下合大肠,肺之肃降有利于大肠之传导,治疗时应适当加入肃降肺气之药,如杏仁、苏子等。《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施国善林晓峰摘要:《黄帝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的基础,其理论特征、养生原则、养生方法都具有现实意义。其在养生理论上汲取了《周易》对立统一的阴阳观、儒家“法先王”的为政观、道家抱朴守真的自然观,确立了顺应自然与强调养神的养生原则。其养生方法可分为养神和养形两个方面。养神包括顺应四时养神、恬淡无为养神、调节情志养神;养形包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及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黄帝内经》注重形神一体,尽管养神和养形有不同的方法,但强调形神一体共养。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中图分类号:R212;1t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3)34—0130—021《黄帝内经》与养生也不断警醒人们不遵生、养生会发生疾病以至天亡。整部《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系统地论述了帝内经》除《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两个人体的生理状态、病理变化、疾病的治疗以及养生思想等医学论述养生思想的专篇外,还有《素问·生气通天论》等十三篇明内容。《黄帝内经》在讨论疾病时时刻强调养生,在讨论养生时确论述到养生的内容。2《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50040)2.1《周易》哲学思想对《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周易》2013年9月28日收稿 2013年第34期13l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建立了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黄帝地气交,阳气蒸泄,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处在这个季节的人也内经》汲取了《周易》的这一哲学思想,认为人体是由许多阴阳应该情绪宣泄,兴趣浓厚,“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对立的方面构成的复杂系统,人的健康状态即是人体阴阳保持外”,以适应自然界的养长之道。秋季是阳气收敛,阴气上升,动态平衡的状态。所以,养生的总原则应是顺应人体的阴阳平天地清静、肃杀的季节.处在这个季节的人应该“收敛神气”、衡、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无外其志”,以适应自然界的养收之道。(2)恬淡无为养神:《黄2.2儒家思想对《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儒家有一条哲帝内经》特别推崇上古之人的精神状态,认为他们能做到“恬淡学理念即“法先王”。认为上古时期君王是最理想的君王,上古虚无,精神内守”,他们神志安闲,欲望寡少,心情安泰。他们对时期的政治组织形式是最完美的组织形式,所以现代应该效法自己的饮食、衣服不加挑剔、拣择,处在高位不知养尊处优,处上古明君的言行、制度。《黄帝内经》借鉴了儒家这一思想,认在下位不知羡慕嫉妒,所以《黄帝内经》把恬淡无为作为养神的为上古、中古之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现代重要方法。(3)调节情志养神:《黄帝内经》认为“和喜怒”是很人保养生命就应该“法往古”,往古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成为现代重要的一种养生方法。调节“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使之凋人的养生规范。和。情志变化直接影响人体真气的流转,从而影响人体健康。2.3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道家讲求顺应健康人应该真气流转自如有序,而七情过极则会扰乱人体气机天道、无为不争、见素抱朴、致虚守静。《黄帝内经》借鉴了道家运行。如《素问·举痛论》日“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恐则气的养生、处世宗旨,认为应顺应自然、清虚养神、抱朴守真。下,惊则气乱。”所以《黄帝内经》认为养生应调和情志。3《黄帝内经》的养生原则4.2养形:(1)法于阴阳养形:顺应四时养形,即根据一年四季3.I顺应自然:《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天地自然所生,如《素问的阴阳消长变化来调整自身的生命活动,以达到人体阴阳变化·宝命全形论》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与自然阴阳变化相一致的目的。(2)和于术数:术数指各种养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台气,命之日人”。所以经文不断强调人方法,后世认为包括导引、按摩、呼吸吐纳,以及按七损八益的应该顺应天地自然阴阳。上古真人、中古至人以及圣人、贤人规律养生。和于术数即灵活合理的运用各种养生方法。(3)食均是法于天地四时阴阳以养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日“上饮有节:调节食量即适量进食,不可过饥不可过饱。根据饮食古有真人者,提携天地,把握阴阳⋯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习惯主要强调了不可过饱,过饱会引起疾病。调和五味是指不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用,分别四时”。《灵枢·本神》可偏嗜一种味道,因为五味入五脏,偏嗜一味会导致五脏中某认为智者养生也首先提到“顺四时而适寒暑”。一脏脏气过盛,从而乘其所胜之脏侮其所不胜之脏。调节食物3.2强调养神:《黄帝内经》讲求形神一体共养,但更强调养的寒热即饮食不可过热不可过冷,应保持寒温适中。神。《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是从对自然阴阳的把握能力以及5结语笃静虚无养神的能力依次分出上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贤人《黄帝内经》是经验医学上升到理论医学的标志,它总结了四个养生境界的。上古百姓也因为天真淳朴、无思想之累,才秦以前的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系统的养生学体系,提出了享有天赋寿命。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日:“是以志闲而少欲,养生的原则与方法,为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心安而不惧⋯各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着人们对传统养生方法的日渐重视,《黄帝内经》以其固有的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返璞归真”的特点,将会在养生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百岁而动作不衰参考文献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素问》[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2]《灵枢》[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养神:(1)顺应四时养神:《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精神情志[3]金香兰.《黄帝内经》养生理论[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应和阴季的阴阳消长相一致,达到人体阴阳变化和自然界阴阳20l2,18(5):467.变化相一致的目的。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夏季是天《素问》“其生五,其气三"辨析杨岘摘要:“其生五,其气三”出自《素J'*-I》,其解释较多,有三才说、阴气阳气和气说、三阴三阳说,均与原文之意不符。笔者通过对《素问》原文的综合分析得出其意为:其生五是阴阳之气的五行表现,其气三是每一行中阴阳之气的太过、不及、平气。关键词:素问;其生五;其气三;阴阳之气;太过;不及;平气中图分类号:R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一o979(2013)34—0131—02《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内经素问考辨》认为“其气三”应出自《道德经》“道生一,一⋯⋯其生五,其气三”。“其气三”解释众多,清人高士宗《黄帝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三”内经素问直接》说“五行之理,通贯三才,故其气三”认为是“三指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万物皆由三气所生,似有道理,但三才”,三才即天、地、人,于文不通。北京中医学院主编1963年气如何来考量,如何具体应用,不得而知。笔者认为答案还得版《内经讲义》、山东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王琦等从“素问”原书中寻找。编《素问今释》等书的解释,则均谓“其气三”的三指三阴三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此意与后文“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不相符。《黄帝内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经素问考证新释》认为“其生五”:生通性,五为“中”义,有“平”义,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为“其性平”。“其气三”:“三”为平之脱简,即为其气平,被解释为其后《六节藏像论》在论述“天度”后论述气数时又论“夫自古“人身之气,其性和,其气平”。前文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通天者⋯⋯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阴阳。”此断文字应说阴阳,而不是说人身之气,解释不妥。三而三之,合则为九⋯⋯。”前段文字论述天地六合之间充满阴阳之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之气皆与天地阴阳之气相通。阴云南省楚雄州中医医院(675000)阳之气的表现在生五气三,后段论述了三气成天、成地、成人、2013年9月28日收稿成万物。此与《道德经》三生万f相合。三气如何生万物的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