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四经》中“刑德”思想对“道”的取法历史与法律研究.pdf

《黄帝四经》中“刑德”思想对“道”的取法历史与法律研究.pdf

ID:53270668

大小:332.7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7

《黄帝四经》中“刑德”思想对“道”的取法历史与法律研究.pdf_第1页
《黄帝四经》中“刑德”思想对“道”的取法历史与法律研究.pdf_第2页
《黄帝四经》中“刑德”思想对“道”的取法历史与法律研究.pdf_第3页
《黄帝四经》中“刑德”思想对“道”的取法历史与法律研究.pdf_第4页
《黄帝四经》中“刑德”思想对“道”的取法历史与法律研究.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黄帝四经》中“刑德”思想对“道”的取法历史与法律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36卷第3期湖卅I师范学院学报VoI_36No.32014年3月JournalofHuzhouUniversityMar..2O14《黄帝四经》中“刑德"思想对“道”的取法殷会芳(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1189)摘要:作为黄老道家经典著作的《黄帝四经》,在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以天道推衍人事,提出了以“刑德相养”作为其南面之术的核心内容。但“道”仍然是统摄《皇帝四经》整个体系的纲领,对“刑德”之术的运用要合乎“道”,在客观层面体现为对“反”的原则的掌握,在主观角度就表现为要“合于天当”以及“因天时。”关键词:《黄帝四经

2、》;“道”;“刑德”;“合于天当”;“因天时”中图分类号:B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14)03—0064—04作为战国中期的黄老道家著作,《黄帝四经》含有丰富的“道”的思想、辩证法思想,以及以“天下可一”为目标设计的社会政治思想。《黄帝四经》关于“道”的论述详尽而充分,一方面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为道是万物生成的依据、万物运行的规律;另一方面它又将人事融入天道,使“道”世俗化,这就使得“道”不仅成为“刑德”思想的哲学基础,更进入“刑德”之现实运用层面,为“刑德”思想的恰当运用提供了纲领性指导。一、“道有原而

3、无端"的道论“道”这一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约‘大”’,l1】(H‘道”被认为是万物生成的形上依据,并主张要以“人道”法“天道”。《黄帝四经》则继承了这一概念,将之向现实人事倾斜,“天道”常常具化为“人道”,特指“人事”,此为“道”说之一变。这种向人事的倾斜,既是针对春秋时期“天道远,人道迩”L2】(H观念滥觞而发,又是受战国初期社会政治大变革的影响。《黄帝四经》中的《道原》篇,集中论述了“道”的本原、性质和作用。它是《黄帝四经》的整个哲学基

4、础,全书自始至终贯穿和渗透着“道”的思想,体现着“道”的精神。道是万物的本原。《黄帝四经》认为,世界的本体是“道”,“道”是万物生成的依据。天地阴阳,四时日月,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道”。“虚无刑(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l3]”其中的“虚无刑(形)”就是“道”。“天地阴阳,[四]时日月,星辰云气,规(蚊)行侥(蛲)重(动),戴根之徒,皆取生”,[4j(∞因为有“道”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才得以生成和存在。《黄帝四经》还论述了“道”的基本特征:“恒无之初,迥同大(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4](P399)这是说道在

5、天地未形成之前的“恒无之初”就存在了,是混沌一体的“太虚”。它无形无名,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古(故)未有以,万物莫以。古(故)无有形,大迥无名。天弗能覆,地弗能载。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在阴不腐,在阳不焦。”『4】(鲫’但《道原》又有描述:“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坚强而不掼,柔弱而不可化。精微之所不能至,稽极之所不能过。”j(在这里,“道”是既无始又有始,既无名又有名;既隐微又显明,既小而无内又大而无外;既不可企及又可以企及;既虚又实;既运动变化又静止恒定⋯⋯“道”的这种二重组合就构成了“道”的既不可感知*

6、收稿日期:2013—1】一12作者简介:殷会芳,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伦理学研究。第3期殷会芳:《黄帝四经》中“刑德”思想对“道”的取法65又可以感知的本体论。同时,“道”还有自己的客观独立性,“独立不偶,万物莫之能令道⋯⋯弗为益少;皆反焉,道弗为益多”。[4](P402)同时,“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鸟得而蜚(飞),鱼得而流(游),兽得而走。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4](P399)万事万物莫不包含有“道”。虽然“道”神秘莫测、至高无上,但仍然是可以掌握的,同时又不是人人都能够掌握的。只有“圣人”才能够认识和掌握它,“故唯圣人能察无刑(形)

7、,能听无[声]”。[43(P406)“圣人”既然能认识“道”,所以它也就能够察知全体:“通天地之静⋯⋯知人之所不能知,服人之所不能得”,~4](P406)自然也可以“握少以知多”,[4](P409)可以通过循名究理的手段,达到“万民不争”l_4∞、“万物自定”【4](的无为而又无不为的最高理想境界。这即是“道”的功用所在。值得注意的是,《黄帝四经》中的“执道者”是“圣人”的泛指,在《庄子·天地》中有“执道者德全,⋯⋯圣人之道也”l5之说,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思想。但《黄帝四经》中的“圣人”并不必然指代“君”、“王”。“知王述[术]者,⋯⋯费少而有功

8、,[战胜而令行。故福生于内,则]国富而民[昌。圣人其留,天下]其与。[不]知王述(术)者,⋯⋯[至]圣之人弗留,天下弗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