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文的原点出发.doc

从作文的原点出发.doc

ID:55203141

大小:23.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3

从作文的原点出发.doc_第1页
从作文的原点出发.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从作文的原点出发.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作文的原点在哪里?这是一个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但这恰恰又是一个我们必须回答,而又长期被我们都忽视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和许多一线老师的交流中,我经常会问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要作文?学生作文难道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取得一个好的分数吗?我想肯定不是。那么,是要把我们的学生全都培养成作家、文学家吗?我想肯定也不是。(其实优秀的作家是教不出来。就像莫言、韩寒等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中文系的教育。)那么,学生需要作文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我的答案是——作文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在现代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一个人要能够真正

2、生活得更好,就必须经常不断地与他人交流、沟通与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写作无疑是最重要的人际沟通与交流方式。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苇草”,人之所以比苇草坚强、比苇草有活力、比苇草高贵,一切皆在于人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教学生作文首要的就是要唤醒学生沉睡的思想、沉寂的心灵。或许这才是作文的原点。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所以,本节课在设计上,始终把引导学生从真实、平凡,甚至琐碎的生活中去发现意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着力点,进行反复的中锤敲打。也就是重在关注学生、指导学生作文应该“写什么”,而对于平时作文教学

3、教得比较多的怎样写的方法和技巧等则是一带而过。为什么把指导学生作文应该“写什么”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我想这也是完全基于现实的一种考虑。和不少的中学生进行过交流,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太单调、太无聊,太没意思,根本就不能写进作文。所以,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一到每年的6月7日上午,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等等一大批名人、伟人的灵魂就全不得安息了。就全要一个个粉墨登场,向我们走来了。或行吟泽畔,呼天抢地;或忍辱负重,名垂青史;或桃花源里,悠然自得等等。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写出意义,写出不俗,写

4、出高分。由此形成了当前一种很不好的文风,看似积累丰厚,文采斐然,实则却是眩人耳目,内容苍白,缺乏意义。那么,平凡的生活到底能不能进入我们的作文呢?本节课,我主要通过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其实平凡的生活处处可以进入我们的作文。第一个环节:主要是通过三个层次的阅读,提高学生对“生活处处可以进入作文”的认识。其中,第一个层次,引用三首古诗,旨在让学生认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诗佳作,其实并不神秘,都是诗人真实生活的记录,所谓生活处处有诗情。比如,《望庐山瀑布》真实记录了李白登庐山看瀑布的真切感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记录了客

5、居长安的王维佳节思亲的情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真实的记录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孤独寂寞,壮志未酬的诗人爱国情怀。第二个层次,运用两篇学生的周记,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虽然生活处处可进入作文,但真正要把作文写精彩,还要学会抓住重点,学会发现事件背后意义。第三个层次,在前面的基础上,出示《徐老师教育日记选》让学生快读浏览,意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活作文的认识。徐老师所写的无一不是日常生活中平凡小事,但是徐老师能够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去发现问题,融入自己对教育的独特思考,这样就让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有了意义,这样写出的

6、文章也就有了价值。以此,来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学会从儿童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也能够让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有意义。第二个环节:通过学生动笔实践,作品交流点评,突出学生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作文课堂是学生动笔写作的舞台,必须把写作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笔实践,学生才会发现问题,引发思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动笔实践,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我手写我心的能力。同时,把同学们的作品在小组和班级中相互交流展示,既能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写作体验,也能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得到最充分的表达。第三个环节:在前面两个认识与实

7、践环节的基础上,再次出示老师精心准备的《让真实的生活走进作文》的小文章,意在进一步告诉学生要让平淡无奇的生活走进我们的作文,关键是要善于涵养一颗敏感的心灵。有了一颗感悟的心,那么,我们生活世界中的一株草、一棵树、一只蝴蝶、一滴露珠,就无一不是我们写作的源泉。所以,作文要写我们的生活,我们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对待我们的亲人、师长、同学和朋友,请多一份感恩,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对待我们的自然、社会、学校、国家,请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呵护,多一份热心,多一份参与,多一份贡献。如此,我们的生

8、活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具有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