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丁玲的自我认同困境——从《我在霞村的时候》文体模糊性谈起.pdf

试论丁玲的自我认同困境——从《我在霞村的时候》文体模糊性谈起.pdf

ID:55583465

大小:451.8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19

试论丁玲的自我认同困境——从《我在霞村的时候》文体模糊性谈起.pdf_第1页
试论丁玲的自我认同困境——从《我在霞村的时候》文体模糊性谈起.pdf_第2页
试论丁玲的自我认同困境——从《我在霞村的时候》文体模糊性谈起.pdf_第3页
试论丁玲的自我认同困境——从《我在霞村的时候》文体模糊性谈起.pdf_第4页
试论丁玲的自我认同困境——从《我在霞村的时候》文体模糊性谈起.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丁玲的自我认同困境——从《我在霞村的时候》文体模糊性谈起.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5年第3期(总第70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01.15NO-32015年6月JOURNALOFGUANGZHOUOPENUNIVERSITYJun.2015试论丁玲的自我认同困境从《我在霞村的时候》文体模糊性谈起木黄曼旖(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文体的选择关乎语言、修辞、叙事模式的倾向,也暗含着作者自我认同意识的归属。丁玲在延安早期创作的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带有“类报告文学”特征。文体模糊性与人物塑造的矛盾性都构成了小说意义指向的不确定性,背后隐藏的是丁玲在“知识人”与“革命者”之间摇摆的自

2、我认同困境。关键词: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报告文学;延安;自我认同中图分类号:1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385(2015)03—0071-06乘着“五四”余韵发展的丁玲早期创作倾文学在行文、修辞等方面有较大的相似处,因向于个人的挣扎与觉醒,后期则倒向了集体主此处于分界线的1941—1942年也是丁玲从小说创义叙事的怀抱、更多地创作报告文学。她奔赴作为主向报告文学创作为主的过渡时期。此时,延安后的创作处于过渡阶段,体现了在两种话由于不同文体的倾向性不同,在小说与报告文语体系间的摇摆。本文试图分析《我

3、在霞村的学之间创作倾向的摇摆也隐含着她在个人与集时候》(1941年,以下简称“霞村”)【1的文体两种话语之间的摇摆。这在她1941年创作的体模糊性——小说与报告文学界限模糊,以反小说《霞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映丁玲在集体与个人两种话语逻辑之间的摇摆,首先,从叙事视点上看,《霞村》采用了从而映照出现代知识人在个人与家国为名的革双主人公的设定:知识人视角的“我”与受苦命话语之间的挣扎直至最终的归顺或“失语”的农民贞贞,构成了文本中的“看”与“被看”的心路历程。的关系,和读者阅读体验中的“看”与“被看”形成一种超越文字的奇妙共鸣。

4、“在小说中,视一、模糊的文体:小说与报告文学之间角的承担者可能会有两种情况:或为叙述者,报告文学从翻译、进人中国之初便具有新或为故事中的人物。而报告文学则在绝大多数闻、散文、小说的部分特征,概念外延并不清晰。情况,是由叙述者一常常就是作者本人所‘扮1930年始概念的译介与确认的主要动力与政演’。”【4]尽管《霞村》中的视角承担者是叙治功利密切相关【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述者,符合传统小说中的视角承担者角色规范,成为解放区文学的主流。大体来说,丁玲的叙但是以“我”为视点主要讲述贞贞的故事,无事文学创作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分

5、界线,1927意识地模糊了丁玲与“我”的角色定位的界限,年.1942年为小说和散文,1943年.1978年主引起读者的错觉:作者即是叙事主人公“我”。要为报告文学。[3叙事色彩浓厚的小说和报告在读者接受的层面,这成了故事真实性的确·基金项目:广东省研究生教改项目“基于微课程的行动导向学习促进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项目编号:12JGXM.MS42)。收稿日期:2015.03.29作者简介:黄曼旖,女,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712015年第3期(总第70期)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o1.15N0.3证—

6、—人物设定外部包裹的“类报告文学”外合“我”作为外来者没有能力发现故事的现实,壳强调了故事的真实发生。又以多人见证、一人叙述的逻辑确证了故事的角色模糊的边界形成超越文本的潜话语也实存。“我”出现的合理、发现的无力与叙述造成文中主人公的权力关系对比的差异。“这的同情,都符合当时延安的实际情况,便在一篇小说中我们似乎重新看到了久已消失的有判定程度上形成了非虚构的阅读体验,与小说的断、有自我的叙述者‘我’。‘我’在某种程虚构性背道而驰,反而更接近报告文学的阅读度上仍然接近那个制造大众与文化人矛盾的不体验。协调因素,在一个本来没有我

7、的故事中加入事实上,贞贞的故事也确实是丁玲采风时‘我’,也许说明丁玲自己也不明了的冲动吧。”的发现。丁玲曾经谈到《霞村》这篇小说的创作,丁玲有意识地将目光投向工农群众,却由于知《霞村》这篇小说的原始素材是丁玲在川口县识人的矜持姿态不愿意将舞台让位给前者,执暖水沟深入生活时从当地妇联同志那里听来的,意将话语的权力掌控在“我”——丁玲的虚构她并没有看到人物原型。[6】小说中的故事发现人格的手中。此外,贞贞虽然以女性视角拒绝与现实中的故事发现存在互文性,都是从他人家国话语对她的行为的再阐释——拒绝夏大宝之口得知。丁玲将这个元素纳人

8、小说叙事的合的婚姻,但也免不了被阐释的命运:她的所有理性中,小说的非虚构阅读体验得到加强。行为与话语必须通过作为知识人的“我”为读最后,从叙事方式上看,《霞村》打破了者所认知,这就在理解层面形成了双层嵌套的传统小说的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顺序讲故事的结构。换言之,农民没能获得表达自我的权力,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