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储层特征研究-论文.pdf

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储层特征研究-论文.pdf

ID:55645200

大小:216.37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22

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储层特征研究-论文.pdf_第1页
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储层特征研究-论文.pdf_第2页
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储层特征研究-论文.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储层特征研究-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第01432年卷第4月4期辽宁化工Vo1.42,No.4LiaoningChemicalIndustryApri1,2013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储层特征研究田文静,蔡光辉,袁伟杰(I.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辽宁盘锦124000)摘要:根据研究区内铸体薄片、物性资料及压汞实验分析结果对高升油田高246块莲花油层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区目的层岩石的碎屑成分中长石、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物性较好,沉积相带对物性

2、和孔隙结构的影响比较大。关键词:储层特征;莲花油层;高升油田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935(2013)04—0429—03辽河坳陷位于华北地带,北是内蒙地轴,西为区块内部还存在两条次级断层:一条为近东西向五燕山台褶带,东为辽东台隆。是中新生代以来,在级小断层高2—3—8断层,该断层断距30m,断距小,区域性拉张作用的背景下发育起来的裂谷型盆地。对断层两侧油、气、水的分布没有影响。另一条为坳陷内有3个凹陷和3个凸起,3个凹陷均具有东高2—5—06断层,断距30m,其北东向延伸对油气陡西缓的箕状

3、形态及北高南低的趋势(表i)⋯。高分布有一定影响。升油田位于西部凹陷中北段,北与牛心坨洼陷接壤,2储集层特征南与陈家洼陷相连,东是台安洼陷,是在古隆起上继承性发育起来的鼻状隆起带,是西部凹陷北部地2.1岩石学特征区的一个相对正向构造单元。高246块位于高升油依据砂岩分类标准,结合铸体薄片资料分析田鼻状构造西南翼。1977年投人开发,开发目的层可知,该区目的层岩石碎屑成分中以长石和岩屑为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莲花油层。探明含油面积2.39主高,其中长石含量为30.5%~49.8%;岩屑含量不km,石油地质储量1653_3X10t

4、。稳定,不同砂体之间岩屑含量差异较大,油层上部I一Ⅳ砂体岩屑含量较低,均值为9.5%,下部V一表1辽河坳陷主要构造单元表Ⅶ砂体岩屑含量均值为20%,个别样品中岩屑含量可高达90%以上,岩屑成分以花岗岩和酸性喷出岩为主。碎屑颗粒粒径较粗,主要粒径为0.2~1.0mm,均值为0.43mm。砂岩分选性差,分选系数为2.04;碎屑颗粒多成次棱角一次圆状,磨圆中等,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偏低。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局部钙质胶结,胶结较疏松,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1层细划分及构造特征式和接触一孔隙式,表明莲花油层为近物源快速堆根据对研究区

5、岩心、综合录井资料的分析研积的产物。究,以砂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区目的地层可划2.2物性特征分为8个砂层组,自上而下为层序I一Ⅷ。物性特征是决定储层储集性能的关键,其直观高246块构造形态为一近南北向、被二条5级表现为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据高2—4—06井物断层切割的似马鞍形构造。区块在北、东、南三个性分析可知,高246块物性较好,孑L隙度一般在方向被条断层遮挡,北部有高3—5—3断层,南部有高21.9%~26.4%,平均为25.6%,渗透率一般(i660~2-2—4断层,西北部有高23断层,西部为岩性尖灭。2480)

6、X10~m之间,平均为I750x10一m,泥构造形态为中部高,向东、西两翼倾没的断鼻,构质含量为8.3%~12.23%,平均为9.5%。孔隙度由造高点在高2—4—55井附近,地层倾角9。一10~。下向上呈变大趋势,泥质含量从下至上逐渐增加,收稿日期:2013—02—29作者简介:田文静(1987-),女,在读研究生,陕西渭南人,研究方向:渗流理论与油藏数值模拟。E-mail:jj921618@163.com。430辽宁化工2013年4月粒度中值由上向下逐渐变大。资料分析,根据其沉积特征和岩相类型,可知研究2.3孔隙结构区目

7、的层主要分布湖底扇沉积体系中的中扇亚相和研究区目的层孔隙大小以中一大孔为主,孔宽外扇亚相,内扇亚相在工区内不发育,仅少数砂体范围值为250—446.4m,平均孔宽352.1m,可见(5砂体和7砂体)(表2)。孔喉配位数3-3,孔喉比9.17。表2高246块沉积体系内部构成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长石溶孔、岩屑溶孔、收缩孔等,其中以粒问孔、粒内溶孔为主。粒问孔包括原生粒间孑L和次生粒间孔,原生粒间孔隙大量存在是因为莲花油层在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不强,砂岩颗粒成点线接触。粒内溶孔主要是长石和岩屑中不稳定组分溶蚀而成的孔隙,

8、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研究区裂缝不发育,但由于压实作用通过岩心的系统研究,高246块不同沉积相带影响,部分颗粒破裂会产生裂缝;研究区目的层中对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的影响较明显。水下辫状水因普遍存在杂基、黑云母和蒙皂石絮凝粒的收缩现道的孔隙类型主要为不均匀的大孔较细喉型,物性象,从而也有收缩孔产生。较好,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