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计算过程.doc

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计算过程.doc

ID:55948653

大小:6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17

上传者:U-140596
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计算过程.doc_第1页
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计算过程.doc_第2页
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计算过程.doc_第3页
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计算过程.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计算过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预应力张拉一、张拉控制(一)、理论伸长量1、基本参数1)钢绞线:规格φs15.2,公称直径15.2mm,公称截面积140mm2,张拉控制应力。钢绞线弹性模量按。2)精轧螺纹钢:规格φ32mm,截面积804.2mm2。3)波纹管管道摩擦系数,管道偏系差数。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X2为孔道长度与工作长度之和(工作长度:锚具长度+限位器长度+千斤顶长度)。X3为孔道长度与工作长度之和(工作长度:底座高度+千斤顶长度)。两端对称张拉的钢束以平直段中点断面为计算截面,单端张拉的钢束以固定端为计算截面(锚固长度不计)。2、计算过程1)纵向、横向张拉将总和切角α换算为弧度θ:,钢束的总和切角为计算长度范围之内的角度之和。计算单束钢绞线最大张拉力:,平均张拉力:,则有理论伸长量:。 2)竖向张拉竖向预应力筋为32mm精轧螺纹钢,计算精轧螺纹钢最大张拉力:,则有理论伸长量:。由于精轧螺纹钢伸长量较小,张拉施工时误差影响较大,因此按照设计以张拉吨位为主,伸长量为辅。(二)、实际伸长量预应力施加顺序为:,持荷两分钟后锚固。为保证实际伸长量数据准确性,减少计算预应力损失的误差,采用30%张拉力的伸长量减去15%张拉力的伸长量,代替0-15%张拉力的伸长量。实际伸长量测量程序为:施加预应力15%时记录伸长量,施加预应力30%时记录伸长量,施加预应力100%时记录伸长量,则有:实际伸长量。由于预应力张拉采用伸长量与张拉力双控,因此在控制张拉力的同时,需计算实际伸长量与理论伸长量的差值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合格标准为。为保证竖向预应力筋张拉质量,采取复拉以减少预应力损失,即跳块张拉,如施工4#块时可对已经张拉完成的2#块竖向预应力筋再次进行张拉,补偿应力损失。二、注意事项1、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使用前应进行外观质量检查,不得有弯曲,表面不得有裂纹、毛刺、机械损伤、铁锈、油污等。 2、预应力张拉前应检查预应力管道是否有堵塞情况,发现堵塞及时疏通。3、张拉时采用张拉力和引伸量进行双控,每根钢束张拉至设计吨位后,实测钢束的引伸量不得小于图中计算长度值的94%,也不得大于计算值的106%;4、张拉时确保“三同心两同步”,并采取双控措施,以伸长量控制为主、张拉吨位校核为辅。“三同心”即锚垫板与管道同心,锚具和锚垫板同心,千斤顶和锚具同心。“两同步”即“T构”两侧两端均匀对称同时张拉。5、张拉过程中,每束钢绞线断丝滑丝数量不得超过一根,钢绞线同一构件内断丝滑丝数不得超过钢丝总数的1%。6、按照规范要求,使用时间超过6个月或者张拉次数超过200次时需重新标定千斤顶。千斤顶和油表必须匹配标定,匹配使用。7、张拉控制力达到稳定后方可锚固,预应力筋锚固后的外露长度不宜小于30mm,当需较长时间外露时,应采取防锈措施。锚固完毕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切割断头多余预应力筋,严禁使用电弧焊切割。8、在张拉完后卸下千斤顶,在钢绞线上离锚圈等距作标记,24小时后检查钢束回缩量,合格后再用水泥砂浆封锚,做压浆前的准备工作。9、纵向预应力张拉顺序为先腹板后顶板,先上后下,左右对称。精轧螺纹钢筋张拉时以张拉吨位为主。三、孔道压浆1、 预应力张拉完后,即进行注浆。利用真空泵先行清除预应力孔道中的空气,使孔道内达到负压状态,然后再用压浆机以正压力将水泥浆压注入预应力孔道,由此排出了孔道中的气泡,提高孔道内压浆的饱满度。2、注浆要求: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不小于40Mpa,抽真空时真空度(负压)控制在-0.06~-0.1Mpa之间,水灰比在0.3~0.4之间。3、浆体泌水性小于水泥浆初始体积的2%、四次连续测试的结果平均值<1%,拌合后24小时水泥浆的泌水应能吸收,4、浆体初凝时间为6小时,浆体中可适量加入膨胀剂,以保证其体积收缩率<2%。浆体7天强度≥40Mpa,浆体对钢绞线无腐蚀作用。5、压浆应缓慢均匀进行。比较集中和临近的孔道,宜先连续压浆完成,以免串到临近孔道的水泥浆凝固、堵塞孔道。不能连续压浆时,后压的孔道先用压力水冲洗通畅。6、压浆后应从检查孔抽查压浆的密实情况,如有不实,应及时处理和纠正。压浆时每班留取不少于3组试块,标养28天,检查其抗压强度,并作为评定水泥浆质量的依据。7、压浆机具、胶管、阀门等应在压浆完毕后清洗干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