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doc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doc

ID:56017907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14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doc_第1页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理性思考长期以来,高等体育人才的培养,是采用“专才”教育,还是采用“通才”教育,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从各自的国情出发,以适应2l世纪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国际化、社会化、人才个性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等口号。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培养模式。本文着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后,高等体育教育应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

2、、人才观,为高等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1人才观进入2l世纪,高等教育面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那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规格人才的问题。换言之是培养“专才”,还是培养“通才”。所谓“专才”强调人才的专业性、技能性和职业性;“通才”则强调人才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适应性。传统的人才质量观实际上是一种知识质量观,以学生掌握知识多与少、深与浅来评价人才质量的优劣、教育质量的高低。这种人才质量观根深蒂固,认为考试分数高的是人才,上大学的是人才,上大学就是“读书”,书读得越多越深水平也就越高。这种

3、思想不仅存在于广大家长头脑之中,而且在相当部分的教师心目中也有这种想法。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的传授,培养“深井型”的所谓“专才”。国外一位学者对今日中国大学生的评价是:ABC很好,熟悉美元、英镑;不懂长城、黄河;不知道文天祥、岳飞;不熟悉《论语》、《孟子》,不了解中国文化。…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很多实际上具有职业技术培训的性质,强调“专才”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培养人才,应首先是培养“人”,然

4、后才是培养“才”。大学的意义不在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和技能,而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越来越整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正在向更新更高的层次上走向相互透和相互融合,未来的创新热点往往集中在学科的交叉点上;与此同时,当今人才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大。据有关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发展,美国人平均每人一生流动12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每人平均5年改换一次工作。而笔者曾对广州体育学院83届毕业生毕业20周年后的工作岗位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

5、结果显示:15l位毕业生中约60%(90人)的人已不在体育专业的岗位上工作。、这些情况表明,以往那种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客观上要求现代的人才知识结构必须多元化、专业口径宽,适应能力强,转型快,是一种文理相通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迅速进行调整。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美国曾对113l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等进行分析调查,发现这些人才大多数是以博取胜,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的专业。因此美国主张在加强基础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综上所述

6、,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l世纪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而且还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换言之,2l世纪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四个特点。当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避免“干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通才”教育并不等于抹杀个性发展。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社会发展看,个性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源泉,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就不可

7、能有高层次的全面发展。同样道理,全面发展又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高层次的个性发展也无法实现。所以说“通才教育”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我们要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尽可能培养、鼓励和发展学生的个性。2教育观人才观是一定的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有什么样的人才观,直接决定了我们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在“知识就是人才”这种思想影响下,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在“三基”教学范畴,将学习局限于课堂和书本之中,恪守以书本为中心讲授的单向传授方式。长期以来,我们比较推崇“述而不作”、“坐而论道

8、”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理念,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比较忽视。教师讲,学生记,把学生当作容器,直接灌输死知识,习惯于过多过细地讲授,把知识嚼烂喂给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这样不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更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在考试环节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性的考试,而忽视学生能力水平的测试,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求理解,只重视记忆。背得越多越死,考试得分越高。久而久之,在这种“贝多芬”2考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