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ID:56493854

大小:4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25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3.2 命题、定理、证明》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3.2命题、定理、证明》班级小组姓名评价一、学习目标1.掌握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和命题的真假性;2.通过从具体例子中提炼数学概念,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3.我自信,我成功;我参与,我快乐。二、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第20页,学习“命题”的概念:(1)定义:的语句,叫做命题。(2)举例:①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②明天下午要下雨;③若∠A+∠B=90°,则∠A与∠B互余;④若。2.命题的组成:命题由和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项,结论是由已知项推出的事项。如:∵3x=-6∴x=-2命题的形式: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没有“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可

2、以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如: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以写成:如果两条直线被第三直线所截的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阅读教材第21页,学习“命题的分类”: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两类。题设成立,结论也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_______命题;题设成立,结论不一定成立的命题,叫做_______命题。例如(判断命题的真假):①若a-7=b-7,则a=b()②如果∠A与∠B是邻补角,那么∠A+∠B=180°()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④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⑤有理数0没有相反数()⑥能被9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3整除()4.阅读教材第21页下半部分,学习“定理”与“证明”

3、:(1)公理:某些真命题反映的是一些基本事实,它的正确性得到公认(它本身的正确性不需证明),它可以作为推理论证的依据,这样的命题叫做公理。比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就是我们学过的公理。(2)定理:某些真命题的正确性是可以通过推理证明的,并且它可以作为推理论证的依据,这样的命题叫做定理。比如:“对顶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往往需要经过推理,才能做出判断,这个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做“证明题”是初中平面几何最主要的题型,它的形式主要为“求证:……”,做题时一般不再使用“解:”,

4、取而代之的是“证明”。注意:证明题的每一步必须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也就是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更不能凭空添加条件。进行逻辑推理的依据一般是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我们在教材上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等。一步出错,全题皆错!同学们一定要用心学习,好好掌握!三、合作探究1.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_______: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C.x与y的和等于0吗?D.对顶角不相等2.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_______:A.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B.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D.锐角小于它的余角;3.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③相

5、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_______:A.1B.2C.3D.44.下列语句正确的是________:A.互余的两个角一定不相等B.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是同位角C.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一定不相等D.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不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不平行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其中题设是,结论是;“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为,结论为;6.将命题“对顶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是;将命题“等角的补角相等”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是一个命题,题设是,结论是。7.已知,如图,直线BE、A

6、E相交于点E,AB∥CD,∠1=∠2,∠3=∠4.求证:AD∥BE证明:∵AB∥CD(已知)∴∠4=∠()∵∠3=∠4(已知)∴∠3=∠()∵∠1=∠2(已知)∴∠1+∠CAF=∠2+∠CAF()即∠CAD=∠∴∠3=∠()∴AD∥BE()8.如图,已知点E在AB的反向延长线上,AD∥BC,AD平分∠EAC,试判定∠B与∠C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