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批注式阅读.doc

关于批注式阅读.doc

ID:59180955

大小:4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9-11

关于批注式阅读.doc_第1页
关于批注式阅读.doc_第2页
关于批注式阅读.doc_第3页
关于批注式阅读.doc_第4页
关于批注式阅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批注式阅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批注式阅读为什么要批注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各种理念纷繁出新的当下,我们重新审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仍会发现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①目的不明。指向于“读会”而不是“会读”,结果导致学生阅读兴趣、方法、习惯、能力等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高;②开放不够。以设计好的静态的教学流程主导动态的教学进程,学生亦步亦趋跟在教师后面学习,主体性、创造性得不到凸显;③起点不高。漠视学生阅读的原初感悟,不顾及学生阅读的前理解水平,从零起点进行教学,因而不能迎合学生的阅读兴奋点,阅读期待无法有效调动,阅读情趣及兴味丧失;④过程不真。过分重视预设,敷衍生成,学生探究潜能无法释放,阅读难有高

2、峰体验,对话流于形式,淹没了学生的才情,冰封了学生的智慧,个性得不到彰显;⑤对接不畅。割裂阅读和表达之间的联系,言语活动介入不够,语用经验不能建立,学生语文素养得不到应有的提升;⑥延伸不足。课文教完了事,不去有意识地唤醒相似联系,选择课内外文章进行求同、存异比较,以揭示某种内在联系,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上述弊端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找寻一种能够切实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素养的阅读教学方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发端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的“批注”是深含中华民族文化意蕴的传统阅读方式,它是以唤醒读者的个体主体性为旨归的,讲求解读的主动

3、性和创造性,注重阅读的差异性、审美性和批判性;它不仅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方式,还是一种“我注六经”的阅读境界,更是一种人人必备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可以这么说,批注式阅读完全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阅读理念,而且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重新找回这一传统阅读方式的精华并加以发展,且把它作为一种常态的阅读方式融入到教学之中,对于革除当下阅读教学的弊端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批注式阅读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特征9要正确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就必须把握其基本特征。与其他阅读教学方式相比,批注式阅读教学主要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4、。1.状态的专注化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强调:“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持志。此不易之理也。”这儿的“居敬”即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朱熹认为,“居敬”是读书的根本,他指出:“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书中,行住坐卧,念念在此,誓以必晓彻为期,看外面有甚事,我也不管,只一心在书上,方谓之善读书。”应该说,批注式阅读教学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此身葬在书中”。这是因为,批注式阅读教学在各个教学阶段中,都为学生规定了明确的阅读任务,指出了具体的目标:初读时,它要求学生了解文本的全局,诸如文本是谁写的,什么时间写的,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等等,在此基础上,还

5、要求学生把阅读的触角伸入到文本局部中,在字、词、句、段中注入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去体验、感受文本的语言,以使自己读有所获、所疑,促成自己的原初感悟;精读时,它要求学生围绕一定的话题,深入探究文本,挖掘文本的蕴蓄,透彻地去追寻、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意义和表达形式,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展开师生间、同学间的对话交流,述说自己的探究所得,再次提出自己的疑难所在,在合作分享、反思批判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解。不难看出,这些任务和目标会使学生义无反顾地萌生“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阅读内驱力,它能够激活学生感觉和思维、想象、记忆等活动,驱使学生注意力趋向集中和稳定,从而守住心灵的宁静,

6、心无旁骛地专注阅读。2.感受的语词化心理学认为,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受到客观事物剌激而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整体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受到的刺激主要来自于课文的语言,所产生的反应主要是指一种情感反应,是心灵对语言刺激的一种回应和观照。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实践最重要的就是感受的实践,正所谓“目击事物,便以心击之”9。批注式阅读教学把阅读的时间、方法和权利交给了学生,不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不用教师冷漠的知性分析替代学生动情的文本感受,而是让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汇兑文本的价值,以自己的审美观念去再现文本的意境,在语义比照中

7、,在思索想象中,在移情体验中,不停顿地感受着语言,感受着形象,感受着情感,实现着心灵与语言的融合。不仅如此,批注式阅读教学非常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它要求学生及时地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感受,然后自觉地以“第二信号系统”重新编码,使之转换为书面语言,将其“显现”和“定格”,完成语词化的过程。无数的实践证明,没有语词介入的阅读,只能是“感”而不“受”,必然会造成学生感情浮泛,思维模糊,认识肤浅;只有通过语词化,学生对文本才能有真正清晰、深刻的印象和体悟,到了交流讨论的时候,才能凭借文字作进一步的思考、推敲、揣摩,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透彻领会。3.讨论的充分化《语文课程标

8、准》在教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