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ID:5944812

大小:4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29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_第1页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_第2页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_第3页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_第4页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糖尿病足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作者:作者:刘继前    作者单位:100078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胸心血管外科来源:医学期刊/医药科学综合收藏本文章【关键词】 糖尿病足;病机;治疗;综述  近年来,世界各国糖尿病患病率急剧增高,2000年全球已经超过1.75亿人。这还不包括大量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IGR)者。糖尿病足溃疡与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是许多国家非外伤截肢的首要原因。西方国家中,5%~1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溃疡,截肢率为1%。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糖尿病

2、足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而且治疗相当困难,治疗周期长,医疗费用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加强了对糖尿病足的研究。这对于预防足溃疡的发生和避免截肢有重要意义[2]。  1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性肢体缺血症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由于代谢紊乱所引起的血管病变及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加上糖尿病免疫功能受损,易于发生感染。  1.1 足底压力的变化 动态足底压力异常增高与糖尿病足底溃疡的发生明显相关,足底压力增高作为足溃疡的预测因子,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两者相关的可能机制为:(1)足底压力异常增高,机械压力直接破坏组织。

3、(2)压力增加使足底毛细血管闭塞,局部组织缺血、破坏。(3)反复、持续的机械压力使组织发生无菌性、酶性自溶。但是足底压力增高并不一定发生溃疡。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关节活动受限,累及足部时也可出现高足压,但并不出现足溃疡。只有在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感觉神经受损使足部保护性感觉丧失而形成无知觉足,不能察觉早期、轻度的足损害,使损害得以继续发展,最终导致足溃疡的发生[3]。  1.2 血管病变  1.2.1 大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是指大、中动脉病变而言,主要发生于腹主动脉、心脑和肢体主干动脉。对由于血管病变所引起的糖尿病性肢体缺血症,临床上多

4、称为糖尿病动脉闭塞症[4]。其原因与内分泌异常、微量元素平衡失调、代谢紊乱所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流变学异常、凝血机能亢进和抗凝血机能低下及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反应和促凝活性增强以及前列环素(PGI2)合成减少和血栓素(TXA2)生成增多等因素有关。  1.2.2 微血管病变: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的特征性变化。管腔缩小,内膜粗糙,血管弹力和收缩力降低,血流不畅,致使组织缺氧,血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性减弱,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性增强,以及一些凝血物质增多等,均会影响微血管内的血流速度,进而有微血栓形成,被称之为“血栓性微血管病”。微血管

5、病变可以波及全身,发生于肢体末端的微血管,从而形成糖尿病微血管性坏疽。其原因是由于红细胞变形性差、细胞膜顺应性减低、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易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并有透明样物质沉积,从而引起微血管病变[5]。  1.3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病变,引起神经营养障碍和缺血性神经炎[6]。末梢神经病变除微血管病作用外,与高血糖亦有直接关系。研究发现高血糖可使有髓鞘和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活性降低,多元糖醇代谢紊乱,神经鞘膜细胞内有山梨醇和果糖积集,其含量与神经功能低下呈一致关系。由于交感神经功能异常,肢体汗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易

6、于发生皲裂,使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容易合并感染。由于感觉神经功能异常,使肢体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甚至丧失,形成糖尿病无痛足。加上糖尿病易于合并眼病发生视力障碍,使有些患者在足部遭受外伤后形成溃疡时尚不知晓。  1.4 感染 感染不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却是促使其加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白细胞的游走性和吞噬能力降低,使其易于发生感染且难以控制。缺血的肢体更易于发生感染,且多为革兰阴性菌感染,感染后使血液中促凝物质增加,局部氧耗增加,使局部缺血加重而发生坏疽[7]。     总之,糖尿病性肢体缺血的发展机理比较复杂,但根据上述

7、4个方面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认为血糖升高是基础,血管病变和神经功能障碍是关键,足底压力异常是诱因,若在此基础上再合并感染就促使肢体缺血进一步加重而引发糖尿病足坏疽。  2 糖尿病足的治疗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都比其他慢性肢体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复杂,因而治疗困难。对此病治疗要根据病情的分期、病变的类型及患者的全身情况选择综合的治疗方案。主要治疗原则包括:控制糖尿病、防治感染、改善血液循环、治疗末梢神经功能障碍和外科处理等5个环节[8]。  2.1 控制糖尿病 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是防治糖尿病性肢体缺血症发

8、生发展的基础,因此需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在应激状态下可使血糖增高。糖尿病合并坏疽是严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