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十).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十).docx

ID:60909417

大小:23.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1-0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十).docx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十).docx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十).docx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十).docx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十).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十).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校名推荐⋯⋯⋯⋯⋯⋯⋯⋯⋯⋯⋯⋯⋯⋯⋯⋯⋯⋯⋯《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难点:领会并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指导,综合运用朗读法、提问法和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中国的古诗文里,有很多颂赞秋的文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指名背诵有关秋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看万山红遍,

2、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

3、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1⋯⋯⋯⋯⋯⋯⋯⋯⋯⋯⋯⋯⋯⋯⋯⋯⋯⋯⋯⋯⋯⋯⋯名校名推荐⋯⋯⋯⋯⋯⋯⋯⋯⋯⋯⋯⋯⋯⋯⋯⋯⋯⋯⋯二、介绍作者三、研习课文(一)解读课题,明确主题1.提问:“故都”指何处?明确:“故都”是指北平。2.默读课题,体会其中包蕴的情感。明确:课文的题目饱含着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3.提问:作者深深眷恋着的故都的秋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运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明确:具有“清、静

4、、悲凉”的特点。作者通过写景来表现。讲解:这是一篇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的散文。“情”和“景”的关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二)感知课文,明确如何写景及“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1.思考:文中,作者选用了北平特有的哪些秋景来写?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2.初步感知课文,分工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努力读出清、静、悲凉的味道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方法:采用学生单人朗读、齐读和教师范读的方法。师范读“秋槐”段。3.提问:作者选用了哪些独特的秋景?请用五个字概括,以“秋”字打头。(同桌同学讨论回答)秋花的蓝朵、秋槐

5、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雨的奇味、秋果的奇景。.............................提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讨论回答)(1)秋花的蓝朵(颜色)提问:作者为什么认为“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为佳”?明确:冷色调,更适合表现“悲凉”。提问:作者不是还喜欢枣树吗?枣子到了秋天不是红的吗?明确:作者喜欢的是“淡绿微黄”的枣子,仍以冷色为主。(2)秋槐的落蕊(感觉)提问:作者调用了哪些感觉来写秋槐?有何效果?明确:视、听、触、嗅。使景物更加形象生动。(3)秋蝉的残声(声音)(4)秋雨的奇味(过程、言行

6、)2⋯⋯⋯⋯⋯⋯⋯⋯⋯⋯⋯⋯⋯⋯⋯⋯⋯⋯⋯⋯⋯⋯⋯名校名推荐⋯⋯⋯⋯⋯⋯⋯⋯⋯⋯⋯⋯⋯⋯⋯⋯⋯⋯⋯(5)秋果的奇景(形、色)4.提问:这五种景物彼此有无什么顺序可寻?体现了散文的哪一个重要的特点?5.分组讨论:对景物的描写是如何紧扣“清”、“静”、“悲凉”来进行的?清静悲凉秋花很高很高的碧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破屋,破壁,牵牛花绿的天色的蓝朵秋槐气味也没有,丝潜意识下并且还觉纹细腻清闲声音也没有得有点儿落寞秋蝉衰弱的残声凉(触觉)息列索落(听觉)灰沉沉的天空(视秋秋雨觉)、凉雨咬、立、答(行缓慢悠闲的声调(声悲叹(神态)动

7、)调)闲人秋果淡绿微黄的颜色提问:驯鸽的描写使用了什么手法?找出其他类似用法。明确:以声衬静。雨声、蝉声、人声。(二)“情”与“景”的关系1.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写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挑选了五种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明确:和作者的情感有关。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苦闷、落寞、悲凉。提问:“情”与“景”构成了怎样的关系?明确:以情驭景,以景显情。2.提问:作者当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情?有没有深层的社会原因?(见预习提示,读!)讲解:黑暗的现实导致了郁达夫思想苦闷,于是他隐居杭州,隐逸山林。在这期间,他

8、提倡写“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清、静、悲凉成了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3.提问: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消极和颓废?3⋯⋯⋯⋯⋯⋯⋯⋯⋯⋯⋯⋯⋯⋯⋯⋯⋯⋯⋯⋯⋯⋯⋯名校名推荐⋯⋯⋯⋯⋯⋯⋯⋯⋯⋯⋯⋯⋯⋯⋯⋯⋯⋯⋯明确:不。文中歌颂了秋果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证明作者并非消极颓废。朗读第十二段,找出关键句。讲解:这段话说明到秋天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