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研究.doc

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研究.doc

ID:61780191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3-20

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研究.doc_第1页
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研究.doc_第2页
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研究.doc_第3页
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研究.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研究摘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发展目标。依法治国是指要“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其中,“人民意志”是否可以理解为“法不外乎人情”呢?现实生活中,民法的应用十分常见,且相对灵活。尽管如此,因为情谊行为和法外空间的存在使法理需要容情,但这种容情必须要适度,否则法将不法,从而失去法律的威严。本文将以民法学为视角,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关键词:情谊行为;法外空间;民法;现实生活中国作为一个国民众多且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国家,不仅讲究礼仪的教化,而且特别注重对人情面

2、子的关照。这种关照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法治进程的推进,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衍生出丰富形式、遍布在“法外空间”的情谊行为。同时,处于“法外空间”的情谊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能会转化为受民法调整的民事法律事实,从而进入到“法内空间”。因此,需要民法在面对情谊行为时,既要保持谦抑的态度,又要通过相应手段来实现对情谊行为施惠者的宽容、鼓励及必要引导。一、情谊行为、“法外空间”及民法的界定4学海无涯(一)关于情谊行为。以民法学为视角,情谊行为是指情谊行为主导者为实现其与情谊行为接受者之间感情的建立、维持、增进而进行的相互关切、邀请等行为的总和[1-2]。这种单纯的情谊行为不

3、需要受到法律约束,且因为情谊行为产生的结果具有直接、无偿、利他的特点,这种纯粹的情谊行为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转化,因此,情谊行为是一个居于具体和抽象之间的动态类型式、开放式概念,具有纯粹的情谊行为和转化状态的情谊行为两个类别[3]。(二)关于民法。作为一个具有明文条例的法律概念,民法的意义包含实质和形式两个方面,实质意义指的是部门法的民法;形式上的民法指的是民法典,同时单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规中的民事法律规范也属于民法范畴。实质定义又可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狭义上来讲,由于我国立法采用的是民商合一制,而不是将商法独立为一个部门,因此,我国民法主要是指广义

4、上的民法,即实质上的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第1款的内容,民法的定义可以更妥当地表述为:我国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4]。概括地说,我国的民法具有国家强制(区别于道德等)性、法律规范性,以及民事调解性等特征。(三)关于“法外空间”。在上述民法定义及范围和界定的前提下,纯粹情谊行为与转换状态情谊行为在动态变换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法空间转化,即纯粹的情谊行为,比如,好意同乘、邀人饮酒、承诺帮助别人看管或保管物品,等等,不属于民法行为且不受民法过多监督,因此处于“法外空间”。但是,一旦纯粹的情谊行

5、为发生转变,比如,好意同乘的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邀人饮酒的过程中或结束后造成受邀饮酒者发生意外、承诺帮助别人看管或保管物品却发生了物品损坏或丢失问题等,这种情况下,经转化的情谊行为就成为民事法律事实,进入了“法内空间”[5]。概括地说,情谊行为与“法外空间”和“法内空间”只有一线之隔,情谊行为中的情谊合同、情谊无因管理、情谊侵权行为是纯粹的情谊行为的转化形态,并且均具有民事法律事实,因此,属于民法的调整领域。二、现实生活中的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及其影响4学海无涯为更加具体地探究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该部分将依照实际案例导入、分析与探讨、结

6、论与建议的流程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情谊行为、法外空间与民法及其影响。(一)好意同乘案例简介。1.案件经过。2016年6月,张某下班后搭乘同事高某的私家车从东营区前往东营港。因遇大雨天气,路面湿滑,高某驾驶的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生侧翻,致使张某受伤。经交警部门认定,高某承担事故发生的全部责任。张某将高某诉至法院,要求高某赔偿其各项损失共计7万余元。2.处理结果。庭审中,被告高某认为其私家车并非营运车辆,原告张某无偿搭乘不构成客运合同,是个人行为,对原告的受伤无过错或重大过失,不应承担侵权责任。法院审理认为,原告张某在未缴纳乘车费的情况下搭乘车辆,客观上构成好意同乘。被

7、告人高某虽然没有获得相应利益,但作为驾驶员应有保证乘车人生命、健康权不受侵害的法定责任。高某在湿滑道路上未降低车速,为躲避前方车辆撞上护栏发生侧翻,主观上具有过失,应对事故的发生承担全部责任。原告张某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其在乘车过程中佩戴了安全带,未尽到保护自身安全的义务,且因被告高某是用私家车搭乘原告张某,是社会提倡的好意同乘,应当酌情减轻被告的赔偿责任。最终法院认定,原告张某(免费搭乘人)的各项损失7万余元由被告高某(驾驶人)承担80%。(二)案例分析与探讨。好意同乘这种情谊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由这种情谊4学海无涯行为而产生的民事行为案件也不在少数。但目前

8、,我国对于好意同乘中出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