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功能的影响-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

最新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功能的影响-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

ID:62133046

大小:3.23 MB

页数:36页

时间:2021-04-18

最新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功能的影响-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1页
最新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功能的影响-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2页
最新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功能的影响-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3页
最新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功能的影响-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4页
最新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功能的影响-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功能的影响-药学医学精品资料.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新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功能的影响-药学医学精品资料(1)房室结慢径区域消融后能够发生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变异性分析提示可能与心房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有关。但目前尚不清楚消融后迷走神经的调节功能如何发生改变。(2)房室结双径路究竟是功能上的纵向分离还是解剖学上的纵向分离目前尚不明确。迷走神经调节功能改变是否与双径路的形成相关目前尚不清楚。(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房颤发生率明显升高,慢径区域消融后不但根治了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也降低了房颤的发生率。其机制尚存争议。背景(1)慢径区域消融对心房局部迷走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2)迷走神经介导的房室传导曲线以

2、及慢径区域消融对其影响目的消融前后高位右房ERP缩短值无差异,提示消融未影响该部位迷走神经调节。结果(2)慢径区域消融对高位右心房不应期(ERP)的影响冠状窦远端,ERP缩短值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消融仅部分消除了该部位迷走神经的调节。提示冠状静脉窦远端可能受来自于冠状静脉窦口和肺静脉口部自主神经的双重调节。结果(3)慢径区域消融对冠状窦远端不应期(ERP)的影响冠状窦近端ERP缩短值显著降低,提示消融导致了该区域去迷走神经效应。结果(4)慢径区域消融对冠状窦近端不应期(ERP)的影响低位右房ERP缩短值显著降低,提示消融导致了该区域去迷

3、走神经效应。结果(5)慢径区域消融对低位右心房不应期(ERP)的影响高右房:迷走神经刺激下的VW较消融前无明显变化,提示消融未影响该部位迷走神经调节冠状窦远端:VW较消融前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消融仅部分消除了迷走神经的调节冠状窦近端和低位右房:VW较消融前明显下降,也提示消融导致了该部位去迷走神经效应结果(6)慢径区域消融对心房不同部位房颤易感窗口(VW)的影响P>0.05P<0.05P<0.05P=0.07结果(7)慢径区域消融对房室传导曲线的影响消融前:迷走神经刺激使房室传导时间明显延长(p<0.05),同时传导曲线显示出不连续的现象,提示

4、迷走神经刺激可以导致房室传导的纵向分离程度增加。消融后:消融未损伤基础状态下的房室传导,迷走神经刺激下的房室传导时间不再延长(p>0.05),同时传导曲线的不连续现象也消失,提示消融去除了迷走神经介导下房室传导的纵向分离现象。消融导致了慢径区域迷走神经的损伤结果(8)对照组消融组病理组织学的证据对高位右心房及窦房结区域的迷走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慢径区消融后的窦速并非由于支配窦房结的迷走神经直接受损所致,可能是各部位之间迷走神经调节失平衡的结果。对冠状静脉窦远端区域的迷走神经功能有部分影响。提示:冠状静脉窦远端可能受来自于冠状静脉窦口和肺静脉口部自主

5、神经的双重调节。导致冠状静脉窦近端及低位右心房局部区域去迷走神经效应。提示:慢径区域消融降低了该区域迷走神经介导性房颤的易感性,这可能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治疗后房颤发生率降低的机制之一。结论(1)慢径区域消融对心房迷走神经调节功能的影响:结论(2)慢径区域消融对迷走神经介导的房室传导曲线的影响:一定强度的迷走神经刺激能增加房室传导的纵向分离程度,导致房室传导曲线不连续。提示:迷走神经功能的改变可能参与了房室结双径路的形成。慢径区域消融能够消除迷走神经介导的房室传导曲线的改变。提示:慢径区域消融导致的房室结区域去迷走神经效应可能是其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

6、动过速的机制之一。谢谢!第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1/P21)太阳病病因:风寒袭表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定位)证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释疑:1.为何未提发热?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机理一致。或未发热。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状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二、太阳病分类太阳

7、中风证脉证提纲。(原文2/P22)太阳病中风证病因:风寒袭表证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脉(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释疑:“太阳病”有二种含义:太阳病脉证;病因概念-感受风寒之邪。为省文笔法。本条所列脉证,以汗出最重要。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起的汗出相提并论。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营阴失守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原文3/P23)太阳伤寒证病因:寒邪袭表证发热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必恶寒---不论发热

8、与否,必先见恶寒-----卫阳被遏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呕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