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ppt

最新《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ppt

ID:62261112

大小:4.02 MB

页数:142页

时间:2021-04-24

上传者:U-140648
最新《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1页
最新《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2页
最新《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3页
最新《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4页
最新《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最新《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教学讲义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生态环境规划》PPT课件 第一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 和方法一、生态规划的概念二、生态规划的主要任务三、生态规划的步骤四、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一、生态规划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者I.L.McHarg在《DesignWithNature》一书中指出生态规划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情况或多数无害条件下,对土地的某种可能用途进行的规划。日本一些学者则将生态规划定义为生态学的土地利用规划。李博等人提出,生态规划应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1.生态调查的内容(1)自然环境状况调查:自然环境状况调查主要侧重对规划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调查,包括:气候气象因素和地理特征因素;自然资源状况;生态功能状况;人类开发历史、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基础图件收集和编制,主要收集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和土壤侵蚀图等。(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包括社会结构情况和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等。(3)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包括空气、水体、土壤、声环境质量现状的监测和调查。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2.生态调查的方法生态调查的手段通常包括历史资料的收集、实地调查、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四类。收集历史资料,可以了解区域与城市的过去及其与现在的关系,还可以提供实地调查所不能得到的资料;在区域规划或城市规划中,实地调查往往是弥补历史资料的不足与不完善,或对遥感资料的校正;社会调查通过了解区域各阶层对发展的要求以及所关心的焦点问题,以便在规划过程中体现公众的愿望;遥感技术为迅速准确的获取空间资料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手段 (一)生态调查的内容与方法在生态资料收集过程中多采用网格法,即在筛选生态因子的基础上,按网格逐个进行生态状况的调查与登记,通过数据库和图形显示的方式将规划区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各种要素空间分布直观地表示出来。其具体工作方法为,采用1∶10000(较大区域为1∶50000)地形图为底图,依据一定原则将规划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网格一般为1km×lkm,有的也采用0.5km×0.5km(网格大小视具体情况而定),每个网格即为生态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单元。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1.因素叠加法又称地图重叠法。其基本步骤为,(1)根据规划目标,列出各种发展方案和措施,确定规划方案及措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表,建立关系矩阵;(2)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评价准则进行各因子对规划目标的适宜性评价和分级;(3)用不同的颜色将各因素对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绘制在地图上,形成单因素生态适宜评价图;(4)将各单一因素适宜性图叠加得到综合适宜性图;(5)由综合适宜性图上色调的深浅表示特定规划方案的适宜性等级,并由此制定规划方案。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2.线性组合与非线性组合法线性组合法是用一定的度量值来表示适宜性等级,并给每一因素视其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将每一因素的适宜性等级值乘以权重值,得到该因素的适宜性值。最后综合各因子的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即可得到综合适宜性值及其空间分布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3.生态适宜性等级划分单因素生态适宜性等级通常分为三级,即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或五级,即非常适宜、适宜、基本适宜、基本不适宜、不适宜,同时分别赋权值5、3、1或9、7、5、3、1,数值大小与该因素生态适宜性的大小成正比。 (二)生态适宜性分析非常适宜,指土地可持久地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不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生产力或效益;适宜,指土地有限性,当持久用于规划用途会出现中等程度不利,以至于破坏生态环境、降低效益;不适宜,指有严重的限制性,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对其影响是严重的,将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利用勉强合理。综合生态适宜性分级,通常根据综合生态适宜性值确定适宜性分级的上下限,结合单因素的生态适宜性分级标准进行分级。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干扰的适应能力。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利用信息技术对影响生态环境的组成因子按照一定的加权叠加规律进行模拟分析的一种方法,它基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对影响生态环境平衡的因素进行叠加分析,可动态的在一定范围内显示“如果这样”将会产生何种后果和“最好这样”的合适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内容包括水土流失评价和敏感集水区的确定等。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1.水土流失分析用于分析、评价规划区域潜在水土流失与现实水土流失状况的通用方程为:A=RK(LS)CP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2.敏感集水区分析敏感集水区评价的目的是基于规划区域水文及水资源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确定其与资源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关系,使规划区域内水循环过程得到维护。规划区域按其与河流、水体、水土流失、植被等的关系,划分成不同敏感性集水区。对人类活动及一定方式的土地利用十分敏感的区域划分为敏感集水区;而对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相对抗干扰能力强的区域划分为不敏感集水区。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3.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影响一个地区生态敏感性因素很多,通常选用影响开发建设较大的因子作为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生态因子,通过制定单因子生态敏感性标准及其权重对各单因子等级及其权重进行评估,通常用5、3、1或9、7、5、3、1表明其敏感性高低。然后用加权多因素分析公式进行单因子图加权叠加、聚类得出综合评价值,作为综合评价值分级标准,并由此判明不同区域的敏感性等级。 (三)生态敏感性分析3.生态敏感性等级划分对城市生态敏感性地带分级,一般按3级标准分:敏感地带(3.7<A<5);一般敏感性地带(2.3<B<3.7);基本不敏感地带(1<C<2.3)。对生态敏感、景观独特的地带,适宜保持原貌而成为保护区;对于生态不敏感、不适合动植物生长的地带,可以进行工业区或商业区的开发。 阅读材料之秦岭生态功能区环境规划一.秦岭概况秦岭山系横亘于我国中部,其主体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是大陆南北自然环境的天然分界,是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这里物种丰富,自然生态系统典型、完整、相对良好,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秦岭是我国暖温带北亚热带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秦岭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区。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地理位置与功能区范围秦岭生态功能区位于陕西省南部,东连豫鄂,西接甘陇,南望巴蜀,北瞰关中。大致位于东经105°30′—110°05′和北纬32°40′—34°35′间。秦岭生态功能区北部以秦岭北坡山脚线为界;南部以汉江北岸为界,不包括汉中、安康盆地,以盆地的北缘为界;东、西两侧以省界为界。总面积5.79万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土地面积的28%,涉及6市所辖的38个县(13个县区的全部及25个县区的一部分)、483个乡镇。该区域是秦岭山系的主体部分。 二.秦岭生态功能区划1.秦岭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秦岭生态功能区一级区划按照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秦岭生态功能区,属于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生态二级区,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林生态三级区。全国的生态三级区具有相对完整的生态服务功能。为了与全国生态环境区划相衔接,全国的生态三级区可作为各省的生态功能区划一级区,即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一级分区为秦岭山地整体,命名为秦巴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或秦岭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林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2)秦岭生态功能区三级区划秦岭功能保护区的三级区划,是把不同县(区)按照生态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现状完好程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归并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中心的保护区、重要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以及水土保持中心防治区、重要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突出重点,有利于规划措施的针对性。二.秦岭生态功能区划 2秦岭功能区的二级区划(1)按照高程区划结果根据秦岭山地生态环境的垂直分异,同样考虑区内气候的相似性、地貌单元的完整性、生态功能的一致性和生态问题的突出性,将秦岭生态功能区按照海拔高程划分为三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即2600米以上为I区,1500米—2600米之间为II区,1500米以下为III区。 三.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总体目标用大约1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对秦岭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良好的保护、恢复和重建,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促进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实现陕西秦岭地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规划支持系统以控制人为破坏活动为目的,以依法治区,建立完备的区域法律体系为手段,以恢复秦岭良好生态功能为主要任务,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集监控、监测和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支持系统,确保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各项规划指标落到实处,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建立管理机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建立一套技术领先,机动灵活,反应快捷,信息畅通,工作有效的基础网络体系。建立拥有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的监测监控体系。建立起秦岭生态功能区的管理法规和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快捷、敏锐、现代的宣教体系。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管理体系,实现社区共管。 4.生态旅游规划 5.重点工程项目及投资规划 第二节城市生态规划一、生态城市及其基本特征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城市及其基本特征1、生态城市概念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生态城市的最终目标是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创造人与自然环境互惠共生,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2、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为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推动可持续发展,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类共28项指标。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1.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用地—般可分为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市政设施用地、道路交通用地、绿化用地等,它们各自对环境质量有不同的要求,本身又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同时,应充分重视农业用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2.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城市人口对城市水环境、土地资源、能源、城市空间和环境容量具有较大的影响。截至2003年底,我国城市平均人口密度为847人/km2,北京和广州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4万/km2和1.3万/km2。而目前世界主要大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的人口密度最多也只有8500人/km2。制定适宜人口容量的规划将有助于降低单位国土面积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城市人口规划内容包括人口分布、密度、规模、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以及流动人口等基本情况。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3.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应从整体出发,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管理规划等。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4.生态功能分区规划生态功能分区规划是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特点,综合考虑地区生态要素的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及生态适宜度等,划分不同类型的单元,提出工业、生活居住、对外交通、仓储、公共建筑、园林绿化、游乐等功能区的划分以及大型生态工程布局的方案。充分发挥各地区生态要素的有利条件及其对功能分区的反馈作用,促使功能区生态要素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5.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园林绿地系统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调节小气候、丰富与美化城市景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生态规划应制定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选定各项绿地的用地范围,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 第三节生态产业园规划一、生态产业园概念二、生态产业园规划的内容三、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及构建四、生态产业系统分析 一、生态产业园概念生态产业园是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指导下,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的多种不同产业,按照物质循环、产业共生原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资源利用具有完整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和产业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求得多产业综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二、生态产业园规划的内容1.系统集成系统集成主要是在区域和企业层次上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循环与共享是通过具体的集成方案得以体现的。在系统集成方案中,将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工程方法,把最先进的工艺、最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融入到生态产业园区的规划中。系统集成包括物质集成、水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4个方面。 二、生态产业园规划的内容生态产业园区规划包括企业选择、系统集成、园区生态系统设计和非物质化等四部分(如图9-2所示)。在规划中,首先要对产业定位和现有企业进行详细了解,合理引入与原有企业存在潜在协同和共生关系的企业;同时,在区域和企业层次上进行系统集成以及园区的管理与服务体系的规划。 二、生态产业园规划的内容(1)物质集成:根据园区产业规划,确定企业间的上下游关系,并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生态产业链网的构建。(2)能量集成:生态产业园区内,在各企业寻求各自的能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园区内总能源的优化利用。另外,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减少能源消耗的主要途径一是能源的梯级利用,另一种是热电联产。 二、生态产业园规划的内容(3)水系统集成:水系统集成主要采用节水工艺、直接回用、再生回用、再生循环方式进行集成。由于下游企业使用的水质要求较低,因而可以采用上游企业的出水。在生态产业园设计时还应考虑建立具有收集和使用雨水的设施。(4)信息集成:信息集成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生态产业园区的各种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建立完善的信息库、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并进行有效的集成,充分发挥信息在园区内部、与外界交流以及对园区管理和长远发展规划中的作用。 二、生态产业园规划的内容2、管理与服务生态产业园区需要政府、园区、企业3个层次进行生态化管理。政府着眼于宏观方面进行战略管理、政策导向、法规建设和建立激励机制;园区管理则侧重协调生产企业和技术、产品、环境、经济等多个部门的关系,保证物质、能量和信息在区域范围内的最优流动,达到园区能源和原材料使用最小、废物产生量最小的目的;企业管理主要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按照废物交换关系优化原料—产品—废物的关系,保证高效、稳定的正常生产活动。 三、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及构建1.生态产业链的成员组成根据各企业的特点和其在生态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可将区内企业划分为物质生产者和技术生产者(生产者)、加工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生产者(分解者),由它们共同组成生态产业链和产业共生网络系统。 三、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及构建2.“关键种企业”的选定在生态产业链设计时,应用生态学的关键种理论,选定“关键种企业”作为生态产业园的主要种群,构筑企业共生体。“关键种企业”是那些使用和传输的物质最多、能量流动的规模最为庞大;带动和牵制着其他企业、行业的发展,居于中心地位,也是生态产业链的链核,对构筑企业共生体和生态产业园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的企业。 三、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及构建3.生态产业链的构建(1)物质循环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园、生态产业网络中的各成员之间的进行物质传递、供应、副产品交换建立物质循环生态产业链。如山东鲁北生态产业系统的磷铵—水泥—硫酸联产(PSC)产业链,磷矿粉与硫酸制取得到的磷酸与合成氨反应制得磷铵;副产品磷石膏送往水泥厂生产水泥;富含SO2的水泥窑气送往硫酸厂生产硫酸和液体SO2;硫酸送往磷铵厂完成PSC工艺的硫循环,液体SO2作制溴原料。 (2)能量梯级利用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园、生态产业网络成员依据能量的品质差异,进行“能量层叠”梯级利用,如热电联产、热电冷三联供。如河南商电铝业集团公司构筑的铝—电—热—化生态工业链,热电厂将生产的电力供给铝厂进行电解铝生产,剩余蒸汽供给化肥厂用于化肥生产,同时向市区居民供暖。三、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及构建 (3)水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园构筑水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循环利用、分级使用水资源,既可节约水资源,又可提高水的利用率。如朔州火电厂生态产业园水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充分利用神头泉的天然泉水生产纯水;所有企业产生的废水进入废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用于清洁、灌溉和工业循环。三、生态产业链的结构及构建 四、生态产业系统分析1.代谢分析代谢分析是针对所有进出生产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输出的平衡分析。该方法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建立物质结算表,估算物质流动与储存数量,描述其行动的路线和复杂的动力学机制,同时指出它们的物理的和化学的状态。通过这种分析,可以为公众或是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幅详细的物流图,并从中可以看出某一地区或企业所具有的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四、生态产业系统分析2.资源分析资源分析是针对某种具体物质在一个储库内或几个储库间流动开展的分析。资源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形态开展不同层次的分析,即元素分析、分子分析、物质分析、材料分析。其中元素分析是一种比较常用且简单的资源分析方法,元素分析是研究某种元素从一个储库到另一个储库的迁移速率。资源分析的结果可以为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评估现存的和潜在的各种环境危害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依据。 第四节生态规划案例——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一、科学城发展用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一)生态调查及评价因子选择(1)坡度:科学城地处丘陵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坡度是影响建设投资、开发强度的重要控制指标之一。(2)地基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主要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地基的构成有关。影响到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济性。 第四节生态规划案例——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3)土壤生产性:科学城用地多为农业用地,保护良田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土壤生产性是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的指标(4)植被多样性:植被多样性是自然引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它的存在与保护使城市居民对自然的感受加强,并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保护城市内多样的生物基因库和改善环境的重要场所。(5)土壤渗透性:充足的地下水源对维持本地水文平衡极为重要,在开发建设中应保护渗透性土壤,使之成为地下水回灌场地,顺应水循环过程。土壤渗透性也是地下水污染敏感性的间接指标。渗透性越大,地下水越易被污染。 第四节生态规划案例——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6)地表水:地表水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子。(7)居民点用地程度:居民点规模是影响开发投资、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规划中确定居民点保留或集中搬迁的依据。(8)景观价值:景观价值评价依据自然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人文评价主要考虑视频、视觉质量(悦目性)、独特性。自然评价主要考虑地貌、水系、植被三方面。综合人文评价与自然评价得出三类景观类型,一类为有丰富植被的山峰、河流,视觉条件好,有一定独特性;二类为自然条件较好,视觉质量一般,独特性中等;三类为其他区域。 (二)制定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编号生态因子属性分级评价值权重1坡度<5%50.155%~20%3>20%12地基承载力承载力大50.10承载力中3承载力小13土壤生产性生产力低50.10生产力中3生产力高14植被多样性旱地,无自然植被区50.15荒山灌木草丛区3自然密林,果林15土壤渗透性渗透性小50.10渗透性中3渗透性大16地表水小水塘及无水区50.10灌溉渠及大水塘3支流、溪流及其影响区17居民用地程度<5%50.125%~30%3>30%18景观价值人文、自然景观价值低50.18人文、自然景观价值中3人文、自然景观价值高1 (二)制定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对表9-1中的8个生态因素加权叠加得出科学城发展用地综合评价值Si在1.97~4.79之间变化,取1.97—2.69—3.15—3.55—3.95—4.79区段为综合适宜度分级标准。其中3.95<Si≤4.79为最适宜用地;3.55<Si≤3.95为适宜用地;3.15<Si≤3.55为基本适宜用地;2.69<Si≤3.15为不宜用地;1.97≤Si≤2.69为不可用地。对照科学城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可看出,最适宜用地为坡度<5%的区域。 (二)制定单因子生态适宜度分级标准及其权重科学城五类用地百分比分配为:最适宜用地(约6.736km2)占总用地的30.96%,适宜用地(约5.856km2)占总用地的26.91%,基本适宜用地(约4.540km2)占总用地的20.87%,不宜用地(约3.290km2)占总用地的15.12%,不可用地(约1.336km2)占总用地的6.14%。可以看出属于适宜用地范围的用地(前三者)占78.74%,说明科学城用地大部分是适宜开发的,适宜用地主要分布于科学城西部及中南部。 二、生态敏感性分析影响科学城开发建设较大的生态因子,其分级标准及权重见表9-2。编号生态因子评价标准分级敏感性评价值权重1土壤渗透性保证地下水回复、减少对地下水、土壤的污染渗透性高50.1渗透性中3渗透性低12植被多样性景观游憩、生物多样性、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密林、立体种植果园50.3一般果园、灌木草丛区3农地及其他13地表水景观游憩、野生生物生境、污染敏感性溪流及其影响区50.1大水塘、灌溉渠3其他14坡度水土流失、土壤侵蚀>20%50.25~20%3<5%15特殊价值生态保护、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娱乐价值价值高50.3价值中等3价值一般1 二、生态敏感性分析经单因素图加权叠加、聚类,得出综合评价值SE最大为4.4,最小为1.0,即在1.0~4.4间变化,取4.4—3.6—2.8—2.0—1.0为综合评价值分级标准,按此分级标准分为四类敏感区。其中3.6<SE≤4.4为最敏感区;2.8<SE≤3.6敏感区;2.0<SE≤2.8为低敏感区;1.0≤SE≤2.0为不敏感区。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区划。科学城不敏感区、低敏感区所占面积最大(各为总面积的49.03%和29.60%),而敏感区和最敏感区面积最小(各为总面积的16.85%和4.52%),说明科学城发展用地潜力较大。 三、科学城发展模式及用地选择为突出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不仅考虑科学城发展用地适宜度模型同时兼顾生态敏感性模型,二者相互对照、串联考虑,揭示如下发展模式:科学城用地范围内分布的生态最敏感区及部分生态敏感区必须保护为科学城的自然骨架,如建设自然公园或生态保护区;科学城用地内覆盖率较高且景观价值大的区域或生产力较高的果林区不适宜开发,或为生态农业区或开辟为生态经济果林观光区;科学城东部、中北部生态敏感性较高,不宜作高强度开发;科学城未来发展方向宜向东北部、南部发展;科学城土地利用、布局应顺应以上揭示的生态联系,才能保证科学城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用地选择中,首先控制生态敏感地段,确定不宜建设区域和“适宜用地”,合理安排土地开发顺序,避免开发活动对其的“过度消费”、“不当消费”,保证科学城发展环境。 习题1.何谓生态规划?生态规划与区域规划、环境规划有何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2.试举例简述生态规划的基本步骤与主要规划内容。3.简述生态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方法。4.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和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习题5.何谓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具有哪些特征?6.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目标和主要内容是什么?7.何谓生态产业园?试分析生态产业园与传统工业生产体系在对资源与能源利用方面的主要差异。8.举例说明生态产业园规划的原则和主要内容。9.为什么说生态产业园的建立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章问诊问诊: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一、问诊的意义1、问诊所掌握的资料是医生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辨证治疗的重要依据。如病史、症状、诊治经过等。 2、对于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因为病变早期,常无客观阳性体征。3、问诊可以掌握病人的思想动态,以便及时开导,利于诊断和治疗总之,问诊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二、问诊的方法1、选择安静适宜的环境,避免干扰和便于隐秘病情的获得。2、态度: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和蔼可亲,忌不良刺激。 3、必要时进行有目的地询问或作某些提示,但不能凭主观意愿去暗示套问病人。4、对危急病人应扼要询问,及时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详细问诊。5、抓住主要矛盾(主诉:病人就诊时最为痛苦的病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深入问诊,既突出重点,又了解全面。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一、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意义:(1)便于联系和随访,对病人诊治负责。(2)使医生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为诊断治疗提供一定依据。二、主诉含义:主诉即病人就诊时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如胃脘隐痛三天。 注意事项:(1)要善于归纳分析、抓住主要矛盾。(2)主诉所包含的症状只能是1-3个不能过多。(3)记录主诉,文字要求准确、简洁。三、现病史1、含义: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以及治疗经过。(一)发病情况:对辨别病因、病位、病性有重要作用。(举例)发病时间的新久; 发病的原因和诱因,初起症状及其性质、部位、程度等曾作何处理。(二)病变过程:了解邪正斗争情况及病变趋势。按时间顺序询问从起病到就诊时病情发展变化的主要情况。症状的性质、程度、部位有无明显变化,其变化有无规律性;何时何因症状好转或加重; 何时出现新病情,有无诱因。(三)诊治经过:为当前诊断治疗提供参考。初诊在何处就医?作过何种检查?结果如何?诊断为何病?作何治疗?结果如何?用药情况:药名、用量、用法、时间、效果、副作用等。(四)现在症状:内容较多,专章讨论。 四、既往史(一)既往健康状况可能与其现患疾病有一定的联系,可作为分析判断病情的依据。如:素体健状多实证;素体虚弱多虚证;素体阴虚易感温邪;素体阳虚易受寒湿。(二)既往患病情况既往病史,有的可能与现患病证有密切关系,故对诊断现患疾病有一定作用。 如:肝病传脾、哮证、中风、痫证、传染病等。五、个人生活史(一)生活经历出生地、居留地及经历地;劳动性质、经济状况等。(二)精神情志性格特征、当前精神状况及其与疾病的联系,有助于对病情的诊断。精神情志变化,可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 《医学入门.问证》“所处顺则性情和而气血易调,所处逆则气血拂郁”。(三)饮食起居饮食起居不当,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甚至引起疾病。素嗜肥甘多病痰湿;偏食辛辣多患热病;贪食生冷易患寒证;好逸恶劳易生痰湿;劳倦过度易损精气; 饮食无节易患胃病。(四)婚姻生育婚否,结婚年龄,爱人健康状况。妇女还要问经、带、胎、产情况。六、家族史包括询问病人的直系亲属,或血缘关系较近的旁系亲属,以及接触密切的人的健康和患病情况,或死亡原因。可帮助诊断传染病、遗传病。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问寒热指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感觉。寒,即怕冷;热即发热,体温高于正常,或体温正常而全身或局部有热的感觉,都称为发热。恶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不缓解。畏寒: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寒冷可缓解。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故寒热是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有重要依据。常见寒热症状有四个类型,即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一)恶寒发热1、含义: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2、病机:外邪袭表,与卫气相争。恶寒: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肌表失于温煦。风热袭表,卫阳被扰,肌表失于温煦。发热:风寒束表,玄府闭塞,卫阳失于宣发,郁而发热。风热袭表,与卫阳相争,两阳相加故热 3、多见于外感病的表证阶段。4、注意:外感表证,无论有否发热,但恶寒必有,故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5、类型: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表实证)发热重恶寒轻:风寒表证(表热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表虚证)(恶风:遇风觉冷,避之可缓。)寒热俱重:邪正俱盛 寒热俱轻:邪轻正衰寒重热轻:邪盛正衰(二)但寒不热1、含义:病觉怕冷而无发热。2、病机: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养,里虚寒证感受寒邪,阳气被遏,形体失于温养。3、表现:里实寒证:新病恶寒,四肢不温,或腹部冷痛,或咳喘痰鸣。里虚寒证:久病畏寒,得温可缓舌淡脉迟无力。 (三)但热不寒1、含义:病人只觉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2、病机:阳盛则热——里热亢盛阴虚则热——虚热内生3、类型:(1)壮热:高热持续不退,多因里热亢盛。 (2)潮热含义: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盛,有一定的规律,如潮夕之有时。A、阳明潮热:见于胃肠燥热内结。特点:常于申时即日哺(下午3-5点)之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兼见口渴冷饮,腹满硬痛,大便秘结。病机:阳明经气旺于日哺之时,加之胃肠热盛,邪正剧争。B、阴虚潮热:见于阴虚内热证。 特点:自觉夜间潮热,五心烦热、胃蒸发热,体温不高。病机:阴不制阳,相对阳盛。C、湿温潮热:常见于湿温病。特点:午后发热明显,并有身热不扬的感觉(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病机:湿邪遏制,热难透达,湿郁热蒸。 (3)微热:含义:发热不高,一般不超38°,或仅自觉发热,发病时间长.病机:阴虚内热.气虚发热:脾气虚弱,无力升发敷布阳气,阳气不得渲泄。情志不舒,气郁化火而郁热. (四)寒热往来:见于少阳病和疟疾。含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少阳病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相持不下,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特点:寒热往来,发无定时。疟疾病病机:病邪伏于半表半里,入与阴争则寒;出与阳争则热。邪正相离,邪气藏伏,不与营卫相争,则寒热休止。特点: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二、问汗汗: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出于体表为之汗。正常汗出的意义:调和营卫、滋润肌肤。问诊重点:有汗无汗,出汗的时间多少,部位及伴随症状。 (一)有汗无汗:外感风邪,外感热邪,风性开泄,热性升散,腠里疏松,故见汗出。卫阳素虚,肌表不固,则更易汗出。1、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表虚证风热外袭——腠理疏松 2、表证无汗:外感寒邪,寒性收敛,腠理致密,玄府闭塞。3、里热汗出:阳热过亢,迫津外泄。4、里证无汗:当汗出时而不出汗。见于久病里证患者,常因阳气不足,蒸化无力,或津血亏耗,生化乏源。 (二)特殊汗出1、自汗:日间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病机: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活动则更加耗伤阳气,因而汗出尤甚。2、盗汗:寐时汗出,醒则汗止。病机:阴虚内热,气阴两虚,多自汗、盗汗同时出现。寐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虚热蒸津外泄则汗出。醒后卫阳复归于表,肌表固密则汗止。 3、绝汗:病情危重,大汗不止。多导致或见于亡阴亡阳之证。4、战汗: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战汗为邪正相争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邪去正复;若汗出而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危候。 (三)局部汗出1、头汗含义:仅见头部或头项部汗出较多。病机: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蕴结。虚阳上越。2、半身汗出含义:身体一半出汗,另一半无汗。病机:病侧无汗,为风痰、瘀痰或风湿阻络。 3、手足心汗多:多因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熏蒸所致。4、心胸汗:多因心脾两虚,心肾不交所致。 三、问疼痛(一)问疼痛的性质1、胀痛特点:疼痛且有胀(支撑饱满感)的感觉。病机:气机郁滞(胸胁脘腹胀痛)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头目胀痛)2、刺痛:含义:疼痛如针刺之状。病机:瘀血阻滞。(胸胁脘腹常见) 3、走窜痛含义: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病机:气滞(胸胁脘腹多见)风湿痹阻(痹证多见)4、固定痛含义:痛处固定不移。病机:血瘀证,常与刺痛并见。寒湿着痹(肢体关节多见。) 5、冷痛含义:疼痛而有冷感而喜暖。病机:实证为寒邪阻络虚证为阳气不足,不能温运,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6、灼痛含义:疼痛有灼热之感,喜冷恶热。病机:火邪窜络,阴虚火旺,组织被灼。 7、绞痛含义:疼痛剧烈如刀绞。病机: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寒邪凝滞气机常见于真心痛——心脉痹阻结石阻塞——胁部小腹多见寒邪内侵——脘腹多见8、隐痛含义: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病机:精血不足,阳气虚弱,经脉运行滞涩(非阻滞不通,故痛不甚) 9、重痛含义:指疼痛并有沉重之感。病机:因湿邪困阻气机(见头部、四肢、腰部)肝阳上亢,气血上壅(头重痛)。10、掣痛(引痛、彻痛)含义:抽掣牵扯而痛,由一处而连及它处。病机:肝经有热,热灼筋脉,肝阴不足,筋脉失养,筋脉挛急。 11、空痛含义:疼痛有空虚之感。病机:气血精髓亏虚,脏腑经脉失养,气机不畅。(多见于头部或小腹部)辨虚实疼痛:实证疼痛:新病、痛剧、持续性、拒接。虚证疼痛:久病、痛轻、时痛时止,喜按。(二)问疼痛部位:参照疼痛性质的知识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除疼痛之外)(一)头晕含义:患者自觉头脑有晕旋之感,重者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站立不稳。 病机及兼症:肝火上炎:头晕而胀,烦燥易怒,舌红脉弦数。肝阳上亢:头晕胀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舌淡,脉细。痰浊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缠,胸闷呕恶,舌苔白腻。瘀血内阻:头晕刺痛,常有外伤史。 (二)胸闷含义: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病机:心、肺气机不畅,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痰湿内阻,肺气壅滞。 (三)心悸含义:经常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具体表现和病机:惊悸: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恐惧不安,多由外因所至。怔忡: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多由内因所引起。病机:心神或心脏病变。如虚火扰心,心阳气虚,水气凌心;心脉痹阻。 (四)胁胀含义:胁的一侧或二侧胀满不舒。病机:肝胆病,肝胆湿热,肝气郁结。(五)脘痞含义:患者自觉胃脘部胀闷不适。病机:脾胃病,饮食伤胃,脾胃虚弱,气滞不畅。 (六)腹胀含义: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病机:胃肠和脾病。实证:拒按,为食滞胃肠,实热内结,阻塞气机。虚证:喜按,为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气机不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聚于腹内。 (七)身重含义:身体有沉重酸困的感觉。病机:肺、脾多见。(1)风邪外袭,肺失宣降,通调水道,水泛肌肤而身重或水肿。(2)脾虚湿困,阳气被遏。(3)温热耗伤气阴,机体失养。 (八)麻木含义: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病机:气血亏虚肝风内动湿痰瘀血阻络 五、问耳目(一)问耳原理: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胆、三焦、经)分布于耳,耳为宗脉之所聚。1、耳鸣含义:自觉耳内鸣响,如闻蝉鸣,或如潮声,妨碍听觉。 病机:实证为肝胆火盛,上扰清窍。虚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或肾虚精亏,耳失所养。表现:实证——突发耳鸣,声大,按这鸣声不减。虚证——渐觉耳鸣,声音细小,按之鸣声减轻或停止。 2、耳聋(耳闭)含义: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病机:实证——肝胆火逆,上壅于耳,清窍失灵。虚证——精气虚衰,不能上充清窍。3、重听含义:听力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病机:实证:痰浊上蒙或风邪上扰骤发重听。虚证:肾之精气虚衰,耳窍失荣,渐至重听。 (二)问目原理:肝开窍于目,目为五脏六腑精气所注处。1、目痒含义:眼睑、目眦或目珠有痒感,轻者揉试自止,重者极痒难忍。病机:肝经风火上扰:目痒甚如虫行,畏光流泪有灼热感。血虚目失濡养:两目微痒而细缓。2、目痛含义:单目或双目疼痛。 病机:肝火上炎——实证:目痛难忍,烦躁易怒。风热外袭——实证:目赤肿痛,羞明眵多。阴虚火旺——虚证:目微赤微痛,时痛时止,并感干涩。 3、目眩(眼花)含义:视物旋转动荡,如坐舟车或眼前如有蚊蝇飞动之感。病机:实证:风火上扰或痰湿上蒙清窍。兼面赤头胀、头痛、头重。虚证:中气下陷,清阳不升—目窍失养肝肾不足,精亏血虚—目窃失养兼神疲、气短、耳鸣或头晕。 4、目昏、雀盲、歧视。目昏: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雀盲:白昼视力正常,每至黄昏则视物不清。歧视:视一物成二物而不清。共同病机: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目失充养。共同特点:视力减退。 六、问睡眠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阳经,阳气盛则醒;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眠。气血的盈亏及心肾功能亦与睡眠有关。(一)失眠(不寐或不得眠)含义: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时易惊醒或彻夜不眠。病机:心神被扰:痰热、食滞心神失养:营血亏虚,或阴虚火旺。 (二)嗜睡含义:不论昼夜,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入睡。病机:痰湿困阻,清阳不升。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注意与高热或中风昏睡区别,此属神昏的范围 七、问饮食口味主要了解津液的盈亏和输布功能是否正常、脾胃及有关脏腑功能的盛衰。(一)口渴与饮水口渴的发生机理:津液不足(化生不足,邪热灼伤、排出过多)津液输布障碍(肺、脾、肾、三焦有病)根据口渴的特点、饮水多少,兼夹症状来综合判断。 1、口不渴饮:津未伤,输布未正常。可见于常人或湿证寒证。2、口渴欲饮:口干微渴:温病初起,伤津轻。大渴喜冷饮:里实热证,邪热灼津,引水救。口渴多饮,但尿多、食多、消瘦:消渴病、为肾虚水不化津而不泄。渴喜热饮但饮不多:痰饮内停,水津不能上承。阳气虚弱,水津不能上承。 口渴而不多饮:热入营血,蒸腾营阴上承。若兼身热不扬,湿热内阻,津液气化障碍;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瘀血内阻,气化不利。渴饮作呕或饮后即吐:“水逆”证,饮停于胃,呕则伤津,饮水自救。 (二)食欲与食量1、食欲减退(纳呆、纳少、不欲食):即不思进食。病机:纳呆,而神疲倦怠,面萎黄淡,脉虚—脾胃虚弱。纳呆,头身困重,苔厚腻——为湿盛困脾或饮食停滞,脾胃运化不及。妊娠恶阻——冲脉气逆,胃失和降 2、厌食:含义: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病机:饮食停滞;肝胆湿热;妊娠恶阻,冲脉气逆。3、消谷善饥含义: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病机:胃火炽盛,腐熟太过胃强脾弱:兼便溏消渴病:食多消瘦。 4、饥不欲食含义:虽有饥饿感,但不欲进食,或进食不多。病机:胃阴不足,虚火灼胃。5、偏嗜食物:含义: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病机:虫积。 (三)口味1、口淡:自觉口中无味,舌上味觉减退。病机:脾胃气虚,或见于寒证。2、口苦:自觉口中有苦味。病机:肝胆火旺,胆气上逆。3、口甜:自觉口中有甜味。病机:脾胃湿热。 4、口酸:自觉口有酸味,甚则闻之有酸腐气味。病机:肝气犯胃5、口涩: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的感觉。病机:燥热伤津、气火上逆。6、口粘:口中有粘腻不爽之感。病机:脾胃湿热:粘腻而甜肝胆湿热:粘腻而苦。7、口咸:肾虚及寒水上泛。 八、问二便正常二便情况:大便:每日或隔日大便一次,排出畅,成形不燥,内无脓血,粘液和未消化的食物。小便:日间排尿3-5次,夜间0-1次,昼夜尿量约法1000-1800毫升,无异常排尿感觉。 问诊重点:性状、时间、量的多少、排便次数,排便时的感觉,以及兼有症状。原理:大便为大肠所司,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命门的温煦、肺气的肃降等有密切关系。小便由膀胱所司,与肾的气化、脾的转输、肺的肃降和三焦的通调等功能有关。 (一)大便1、便次异常(1)便秘含义: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便而艰涩不畅。病机:①肠道燥化太过——热结肠道肠失濡润滑津液亏少阴血不足②气虚传送无力——肠道气机滞塞或阳虚寒凝传导失司 (2)泄泻含义: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便如水样总病机:脾失健运,小肠清浊不分,水趋肠道实证泄泻:新病泻急。(寒湿、湿热、食积)虚证泄泻:病久泄缓。(脾虚、肾虚)。“五更泄”: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为命门火衰所致。 2、便质异常(1)完谷不化含义:大便中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病机:脾胃虚寒或命门火衰。(2)溏结不调含义:大便时干时稀。病机:肝郁脾虚,肝脾不调(3)脓血便含义: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病机:湿热积滞交阻于肠,脉络受损,气血瘀滞,化为脓血。 3、排便感异常(1)肛门灼热含义: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病机:大肠湿热下注。(2)里急后重含义: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病机:湿热内阻,肠道气滞。(痢疾) (3)排便不爽含义:排便不畅,有滞涩难尽之感。病机:湿热阻滞——肠道气滞。肝气犯脾——肠道气滞。伤食泄泻——肠道气滞。(4)滑泻失禁:含义:肛门有下坠之感,甚则脱肛。病机:脾虚气陷。 (二)小便异常1、尿量异常:(1)尿量增多:下焦虚寒,固摄无权或消渴。(2)尿量减少:津液亏耗、化源不足,肺脾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 2、尿次异常(1)小便频数含义:排尿次数增多,时欲小便。病机:下焦湿热,膀胱气化不利(尿频尿急尿痛下焦虚寒,膀胱失约(小便色清或失禁)(2)癃闭含义:癃——小便小畅,点滴而出。闭——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病机:湿热下注,气化不利。肾阳不足,阳不化水。瘀血、砂石阻塞尿道。 3、排尿感异常(1)小便涩痛:含义:小便排出不畅而痛,或伴急迫,灼热感。病机:湿热下注。见于淋证。(2)余沥不尽含义:排尿后小便点滴不禁。病机:肾气虚弱,肾关不固,开合失司。 (3)小便失禁:含义: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病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下焦虚寒,膀胱失煦,不能制约水液,中风入脏。(神昏尿自遗)。(4)遗尿含义:睡眠中小便自行排出。病机:肾气不足,膀胱失约。 九、问经带(一)月经月经生理:初潮:女子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周期:28天左右。或有二月一行者。行经时间:3-5天。色质量:色正红,不稀不稠,不夹血块,量适中(50-100毫升)绝经:女子49岁左右,月经停止。 1、经期异常(1)月经先期:含义:月经周期经常提前八、九天以上。病机:血热或阴虚火旺,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2)月经后期含义:月经周期经常错后八、九天以上。病机:气、营、血亏虚,血海不能按时满溢,气滞、寒凝,冲任受阻。 (3)经期错乱含义:月经或前或后,经期不定。病机:肝气郁滞,气机不调瘀血阻滞,血海蓄溢脾肾虚损,冲任不调2、经量异常(1)月经过多含义:经量较前明显增多,周期基本正常。病机:血热迫血气虚不能摄血瘀阻胞络、络伤血溢 (2)月经过少含义: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周期基本正常。病机:肾虚,血少,血海亏虚寒凝,血瘀、痰湿阻滞。 (3)崩漏含义:不在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止。势急量多为崩,势缓量少为漏。病机:热伤冲任,迫血妄行,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脾肾气虚,冲任不固。 (4)闭经含义:女子年逾18岁而月经未潮。月经曾来,中断三个月以上。(非妊娠病机:气滞血瘀,胞脉不通寒凝痰阻—胞脉不通气虚血亏血海空虚。 3、经色、质异常淡红质稀——血少不荣深红质稠——血热内炽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寒凝血瘀。4、痛经:经前或经期痛经:气滞或血瘀阻滞:胀痛、刺痛多。经期或经后痛经:气血两虚,胞脉失养:隐痛多。 (二)带下1、白带:量多质稀:脾肾阳虚,寒湿下注。2、黄带:色黄质粘臭秽;湿热下注。3、赤白带:白带混有血液,赤白杂见。肝经郁热——灼伤脉络湿热下注——灼伤脉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