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解读语言认知机制

诗歌意象解读语言认知机制

ID:6226908

大小:3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1-07

诗歌意象解读语言认知机制_第1页
诗歌意象解读语言认知机制_第2页
诗歌意象解读语言认知机制_第3页
诗歌意象解读语言认知机制_第4页
诗歌意象解读语言认知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歌意象解读语言认知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诗歌意象解读语言认知机制  摘要:诗歌作为语篇,在传递言、象、意时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认知语言学通常采用隐喻及概念整合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拟以一首乐府诗为例,采用CDS语篇分析法并结合概念整合理论阐述诗歌意象解读的认知机制,认为CDS语篇分析法未足够重视宏观认知语境的作用,对于诗歌意象解读还需应用概念整合理论,将宏观认知语境融入其中,两者相互补充,从而使诗歌的意象在读者的认知过程中得以再现。关键词:诗歌意象CDS概念整合宏观认知语境一、引言诗歌常通过写景状物或情景交融将言、象、意相整合,从而激发读者主观感受。传统诗歌研究多从修辞学角度

2、出发,关注诗歌的比喻和借代,诗歌的主流评论反映了评诗人相当主观的印象派感悟,诗歌理解似乎是无迹可寻(蓝纯,2005:184)。认知诗学认为诗歌的解释并非无的放矢,而是认知语境、读者知识和智力参与的结果。张东升(2003)根据Turner&Fauconnier提出的虚拟空间理论(counterfactual9space)来探讨诗歌中虚拟空间的认知作用和语用功能,认为虚拟空间能够传达诗人的意图,且有助于诗人和读者消除烦恼、解除悲伤,同时又能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抒发浪漫情怀等。王寅(2007)指出由于诗歌用词凝练、寓意浓缩、内涵深远,因此对其

3、理解需要动用较多的认知运作。王正元(2009)指出诗的理解是诗歌形式和意义整合的过程。对以景抒情或以物言志诗词的理解通过源域向目标域隐喻映射,并通过心智整合而获得。诚然,国内学者以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诗学成绩卓著,然而,诗歌分析的认知理据并未穷尽。本文拟以Langacker的CDS理论和Turner&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两者互补作用的剖析,来探讨诗歌意象解读的认知机制。二、CDS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一)CDS理论Langacker(2001)提出的CDS语篇分析法(CurrentDiscourseSpace),是

4、指话语交流过程的心智空间,其包括听说双方共建的言语事件本身、双方互动及对于即时语境(immediatecontext)的共识。心智空间是人类进行思考、产生感觉并接纳各种经历和关系的空间,是人类进行交谈和思考而构建的“概念集”(朱永生,2005:147)。所谓即时语境,是语篇自身所呈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心理情境。换言之,CDS是被激活语言成分的概念集,其基础是分句,一分句的信息变成语篇空间的一部分后,就成为识解后继分句之基,句句递进使语篇发展不断得以更新(贺学勤,2009:10)。如下图所示:9中间黑粗框表示当前心智视窗,也称为焦点框(foc

5、usframe)或零点框(zeroframe),信息正处于被加工和更新过程之中;其前为负框(minusframe),其后为正框(plusframe)。随着语篇信息在心智视窗中的不断输入,被加工过的焦点信息即成为已知信息,如此,连续的话语将不断被更新,随着语篇的发展,读者就会将负框中的信息不断插入当前零点框之中,经过整合储存进入记忆(王寅,2007:381)。(二)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由Turner&Fauconnier(1997)于专著MappinginThoughtandLangua

6、ge中提出,该书系统阐述了概念整合理论,并揭示了语言意义实时构建及四个心理空间(类指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映射过程的交互作用。对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理解,国内有不少学者做出了界定。如谌莉文(2007)指出概念整合就是一个输入空间的概念总是被联系到相关输入空间,一经整合就可以被用于朝任何一个方向的推理迁移。王文斌(2011)指出两个输入空间一旦发生直接、部分而有选择性的对应映射后,便会再被映射到合成空间而产生新显结构(emergentstructure)。(三)CDS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的互补性9CDS语篇分析的动态方法主要侧重于对语篇

7、本身语义的处理,即以言语事件中对于即时语境的共识为前提,语义在心智空间中层层递进。其突出语篇语言和概念结构的即时加工。然而,对于语篇的分析,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需要大量背景知识的补充,即对于宏观认知语境的把握。宏观认知语境主要包含社会制度、历史进程、文化价值观等等。因此,只有将即时语境下语义的动态递进过程结合读者对宏观认知语境的理解,才能让读者与作者形成互动,进而相对准确地理解语篇。诚然,Langacker(2001)在阐述言语事件中曾提到“共有知识”这个术语,其定义为CDS中包含的被认为是共有的及可获得的知识总体,但在后续阐述语篇动态

8、构建中却未进行深度剖析。本文提出的宏观认知语境类似于此概念。本文认为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宏观认知语境时时参与语篇分句与分句间的线性动态发展,产生新的概念结构,其已经超出了即时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