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条形统计图_教案2.doc

复式条形统计图_教案2.doc

ID:62380224

大小:17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7

复式条形统计图_教案2.doc_第1页
复式条形统计图_教案2.doc_第2页
复式条形统计图_教案2.doc_第3页
复式条形统计图_教案2.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复式条形统计图_教案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读统计图【教学目标】1.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交流、讨论等认识特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2.认识特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用特殊复式条形统计图有效地表示较大的数据。3.体会用特殊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实际意义和作用,丰富实践经验。【教学重点】认识特殊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用特殊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难点】画图表示不是整格的数据。【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彩笔、统计图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预设一、创设情境教师谈话,由学生“天天长大”开始,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某个方面的变化来说明自

2、己在长大。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刚上学时和现在的身高。师:同学们,老师每天和你们一起上课都非常高兴,因为你们不但数学学习天天有进步,而且我还发现你们一天天在长大。你能用自己某个方面的变化来说明自己在长大吗?学生说,教师进行及时评价对话。如:生1:我的个子长高了。师:个子长高了,说明自己长大了。生2:我会洗衣服了。师:以前不舍干的活,现在全做了,也能说明自己长大了。生3:我以前穿的衣服,现在不能穿了。4/4师:以前的衣服小了,也是说明自己长高了。谁还记得自己6岁时有多高吗?9岁时呢?学生回答可能不准确,但

3、没关系。如果穿衣服的问题,学生没有说出,直接从第一名学生回答引出年龄及身高问题。二、读统计图1.教师谈话并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提出“这是一个什么统计图,表示的什么数据?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从0到100中间断开线的实际意义,明白100以上每1格表示2厘米。师:同学们各个年龄段有多高呢?西苑小学对他们学校6—12岁的同学进行了身高的调查,他们把调查的结果制成了统计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教材中的统计图。师:观察这个统计图,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统计图,表示的是什么数据,有什么

4、特点。学生可能回答:●这是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是西苑小学6—12岁学生的平均身高,单位是厘米。●这是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分别表示每个年龄男同学、女同学的平均身高。●红色代表男生的平均身1蓝色代表女生的平均身高。●第一个大格是0到100,以上的每个大格表示10,每个大有5个小格,每个小格表示2厘米。●第一个大格中间有一条弯的线条,说明这有没画出来的格,表示100,从第二个大格开始,每个格表示10.……2.提出“再观察统计图,看看从中能得到哪些数据信息”的问题,给学生充分读图、思考的时间。交流学生获得

5、的数据信息,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如果只说出第四种意见,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第一个大格表示100?师:当需要用统计图表示的数据较大时,技术人员常用这种方法制作统计图。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看看从中你能得到哪些数据信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从中发现隐藏的信息,然后再进行交流。4/4师:谁能把你了解到的数据信息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可能会分别说出每个年龄段平均的身高。如:●6岁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4厘米。●6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22厘米。●7岁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8厘

6、米。●在10岁和11岁的时候男生的平均身高与女生的一样高。●10岁时男、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11岁时男、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9厘米。11岁以前的数据,如果有说错的,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11岁时如果出现149厘米的意见,引导学生同时观察、讨论一下。3.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西苑小学不同年龄的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有何变化呢?试一试!学生可能会说:●在6岁、8岁和12岁时男生的平均身高超过了女生。●在7岁和9岁时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高。●10岁、1

7、1岁男生和女生平均身高一样,12岁的男生比女生高。……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有道理就可以。三、课堂练习练一练,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过的统计图有所不同,你能不能把这个图中的数据在下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呢?试一试吧!4/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可进行个别指导。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四、课堂总结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你学会了什么?自己表现好吗?学生思考并回

8、答。4/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