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时期

十七年文学时期

ID:64479040

大小:24.2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1-10-25

上传者:无敌小子
十七年文学时期_第1页
十七年文学时期_第2页
十七年文学时期_第3页
十七年文学时期_第4页
十七年文学时期_第5页
十七年文学时期_第6页
十七年文学时期_第7页
十七年文学时期_第8页
资源描述:

《十七年文学时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十七年文学时期(一)、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1、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①在十七年时期,左倾思潮还没有发展演变到极致,它还没有像文革那样给文艺造成全面的破坏性伤害,这样就使得五四新文学的一些传统和精神还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C?从现实的原因来看,小说和其他体裁比较,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它的创作需要长期的体验、构思和思考,因此受政治的干扰要比其他体裁少。2、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两个繁荣时期在体裁上,十七年时期的小说创作最兴盛的是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相对而言发展得比较薄弱。。150年代初期,以短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2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以长篇小说的丰收为标志。3、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1)从题材上看,选取革命斗争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广阔而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革命道路和建设历程。。1历史题材:a解放战争:长篇代表作: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代表作: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b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斗争:长篇代表作:孙犁《风云初记》、杨沫《青春之歌》、梁斌《红旗谱》、欧阳山《三家巷》;短篇代表作:王愿坚《七根火柴》、《党费》,孙犁《山地回忆》c抗美援朝战争:长篇代表作: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短篇代表作:路翎《洼地上的“战役”》@现实题材:a.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长篇代表作: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短篇代表作: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茹志鹃《静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西戎《赖大嫂》b.反映工业建设的作品:长篇小说:周立波《铁水奔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风破浪》;中篇小说: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c.干预现实,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帆蓬》d敢于突破禁区的作品: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高缨《达吉和她的父亲》。(2)从人物塑造上看,为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批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3)大胆地试验和开拓,从多方面探索文学表现的新领域,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4、十七年时期小说发展的教训①十七年时期,文学受政治的干扰比较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批判了一批不该批判的作家、作品。文学在主题、人物塑造、艺术手段等方面制定了一些不应有的公式。②十七年时期,文学界中篇小说的文体意识上还不强,作家和理论界对于中篇小说艺术技巧、文体形式上的研究和探索都不够充分。这些都影响了中篇小说艺术上的发展,也限制了本时期中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3就题材而言,范围狭窄,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得到特别的发展,其他题材则极度萧条。⑷在表现方法上,本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单一狭隘的特点。这自然严重影响了本时期小说创作艺术表现的丰富性,也限制了作家们对于生活的深层思考。。5普遍充斥着廉价的乐观主义气息。5、建国初期军事题材小说的特点®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而是全心全意地赞美 和歌颂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2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并支配了文学创作,产生了“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3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6、杜鹏程及其《保卫延安》《保卫延安》的意义:①作品选取了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著名的延安保卫战为题材,第一次在较大规模上全景式地描写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展示了历史的风貌。具有史诗般的特点。。2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但在历史事件、时间、地点、结局等方向力求做得真切、翔实,而且作者正视了战争的残酷性,写到了流血牺牲,再现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和消长。③在人物形象上,成功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李诚等英雄形象,同时,作品也塑造了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的形象。7、杨沫及其《青春之歌》《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带有“自叙传”的色彩。(1)《青春之歌》的思想价值:O建国后大部分小说都是以战争时代、农村生活和新生活为题材的,而《青春之歌》则是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工作和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2《青春之歌》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学生爱国运动为背景,通过林道静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成长过程,真实历史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描写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激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日益觉醒与分化,谱写了一曲革命青春的赞歌。®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进行探索,并给出了答案。(2)林道静形象的塑造及其典型意义:《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林道静的思想性格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林道静由反抗封建家庭的包办蜡姻而出走,到独立谋生的幻想破灭后投海自杀,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并相爱而同居,走着个人反抗的道路。这是她成长的第一个阶段。②林道静在感情上移恋卢嘉川以及她与余永泽的最终决裂,构成了林道静成长的第二个阶段,即中国革命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向往革命人生的阶段。这反映了由个人反抗走向革命斗争的过程。@林道静在革命斗争中,由革命青年逐渐成长为优秀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典型意义: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艰苦历程,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投身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才会有光明的前途,其生命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3)《青春之歌》的艺术特色:。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穿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②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典型性格,运用多方面对比手法,揭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善于运用人物肖像的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⑼浓郁的抒情笔调。8、柳青及其《创业史》(1)背景:《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2)O梁生宝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a.听党的话,对党对社会主义赤胆忠心,有明确的社会主义自觉性和坚定的革命精神。b.大公无私、胸怀开阔。c.勤劳谦逊、朴实。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画廊中不可多得的一个典型性很高的艺术形象,他具有双重的性格特点,既有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是一个动摇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之间的人物。(3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3)《创业史》的意义:O从题材选择和处理上看,作品选择了社会主义初建时 期最尖锐、最重大的题材一一农业合作化的建立与发展,并以此为基点,从纵横两个方面落笔,把现实和历史联系起来,对现实作了史诗性的概括,既体现了时代的广度,又挖掘到了历史的深度。②在人物塑造上,成功塑造了梁三老汉这个具有超越意义的人物典型。(4)艺术特点:。以写人物见长,以各种人物鲜明的性格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来结构全篇,吸引读者。②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深刻的心理刻画,以及哲理性的议论结合起来,是《创业史》又一显著特色。9、梁斌及其《红旗谱》(1)主要人物:朱老忠的形象意义:承上启下,是当代文学中一个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典型。朱老忠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由自发反抗走向有组织斗争的历史过程。(2)《红旗谱》的艺术成就:。1史诗气度-从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来看,《红旗谱》描写了农民革命斗争,他们的斗争道路、斗争方式,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2民族风格的探索--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借鉴了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创作技巧,故事性强,故事相对独立,语言朴实、生动、通俗化、口语化,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3)《红旗谱》的不足:对革命者性格缺乏丰富性展示。性格扁平化抽象化,缺乏对人物性格变化过程的描写,性格发展过于突兀。10、茹志鹃及其《百合花》(1)《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人性化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①作者摆脱了“英雄”概念的束缚,体现出了人性化的风格。。2小说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独到之处:善于通过侧面描写,心理活动以及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2)0在选材上,不正面描写生活的大波大澜,而是从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以小见大反映时代的面貌。(2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善于发掘普通人的心灵美。。3小说的情节比较单纯,故事性不强,但刻画人物的细节却很丰富。。4语言朴素清新,优美生动,富于抒情。11、王蒙及其《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1)如何评价《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口从小说在当时的客观效果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一篇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积极干预现实的小说。。2从小说的文本实际来看,《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同时也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现叙述人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12、宗璞及其《红豆》《红豆》的思想价值:《红豆》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达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青春之歌》和《红豆》的不同:。1作者各自不同的出身背景,为作品定下了不同的基调。前者洋溢着一种激情澎湃的气息,后者带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伤美。②同样是描写主人公性格的成长和转变,但二者却有明显不同。在杨沫那里,林道静的成长是自觉、坚定而又欣然的;而在宗璞那里,江玫的成长则是矛盾、痛苦而又惆怅的。(二)、十七年文学时期的诗歌1、总体评价:在纵向上,和现代文学30年诗歌创作相比较,成就不高;在横向上,和同时期的小说、戏剧比较,成就不高。2、诗人队伍:十七年时期,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努力探索着如 何表现新的生活,如郭沫若、臧克家、冯至、艾青、田间、何其芳、李季、阮章竞等;一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如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等。3、诗歌发展的几个时期:(1)50年代前期a.主要内容:歌颂新中国、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胜利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成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旋律。大量颂歌涌现,成为共和国诗坛上第一个澎湃的诗潮。如郭沫若的《新华颂》、胡风的《时间开始了》、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b.存在的问题:诗的题材、样式不够多样,很多诗作都是简单地配合政治运动、中心工作的;诗人对新生活的赞颂是热情乐观的,却不够深刻,对生活的困难和复杂矛盾一面缺乏深切把握;诗人的注意力大都转向对外部生活情景的描绘,对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的揭示出现明显的空白;不少诗人在创作时,有意无意地回避“自我”的加入,造成诗的艺术个性模糊的状况以及诗歌创作模式化。(2)短暂的活跃期(1956年)艾青《大西洋》、《南美洲的旅行》、《养花人的梦》,流沙河《草木篇》,公刘《禽兽篇》,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3)1957年—1966年:1958年的大跃进民歌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那个时代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给诗歌带来一些新的气息;但对民歌道路的过分强调,使诗的道路越走越窄,对所谓浪漫主义的强调,助长了诗歌虚夸不实的倾向。“大跃进”之后,诗歌作品数量繁多,但缺少应有的艺术个性。1958年到1959年,开展了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热烈讨论。1962年之后,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之后,诗歌发展道路越来越窄,对某种现成观念的阐释代替了对真实生活内容和感情世界的体验,片面强调诗要成为时代号角导致构思和形象上的雷同。诗的内容空泛、概念化,依靠所谓“豪言壮语”的渲染铺张,以至发展到伪造生活和感情,文化大革命是它的极致。1957年—1966年诗歌创作特点:诗歌创作整体是狂热的、浮夸的.O革命精神的抒发替代了现实变革的描绘,50年代诗歌的写实和叙事化倾向被扭转,诗的画面描写减少,抒情议论增多,革命的壮志豪情取代新生活的明丽图景而成为诗歌的首要构成因素。②歌唱阶级斗争成为诗歌的主旋律。⑶诗的意象、艺术手段等发生变化。4、十七年时期诗歌的成就:。1庞大的创作群体,构筑了一种阔大的诗风,形成了以力和崇高为主、兼具绮丽与美的独特审美风格。@十七年诗歌对群体和力的张扬,使诗突破了个人化的情思藩篱,达成了诗和时代的合流。5、十七年诗歌的教训:。1由于对文艺和政治关系认识上的错误,大量的行政干涉和简单、粗暴的政治批评,违背了诗歌的创作的艺术规律,破坏了艺术民主,束缚了诗人的头脑,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诗人的才华,这是十七年诗歌的突出教训。②诗歌本应有的真实性受到严重损害,来自生活现实和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是诗歌的生命,而十七年的诗歌却多以浮夸的狂热和虚假浪漫主义代替了真情实感的抒发。⑶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⑷诗歌体式的畸形化。⑹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5、政治抒情诗: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概念以及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是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政治抒情诗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的诗歌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对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享B小川、贺敬之是政治抒情诗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品有: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等。“政治抒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在50年代、60年代确立,形成了自己特别的诗学观念和审美规范:O强调诗歌的工具职责。②选材上直接选取重大的政治 事件。。追求“诗学和政治学的统一,诗人和战士的统一”,成了政治抒情诗人尊崇的信念。⑷一般都采取“宏大叙事”的表意策略。⑹为获取宣传鼓动的效果,经常使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段,重视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的音乐感、对偶、排比和华辞丽句的形式。6、郭小川的诗歌创作:(1)50年代中期(1955年到1956年),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致青年公民》的艺术特点:O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宣传鼓动的特点。诗人以政治宣传家的身影号召青年,迎合了读者的心声。(2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楼梯体的形式。③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2)50年代后期(1957年到1960年),是第二个阶段,郭小川进入到了他沉潜中的探索期。代表作品有:叙事诗《一个和八个》等以及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被称为“爱情三部曲”。(3)60年代前期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是郭小川在诗歌艺术上的探索时期。《林区三唱》(包括《祝酒歌》、《青松歌》、《大风雪歌》)、《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郭小川的诗歌创作进入成熟期:。1体现在思想上,不再为政治进行鼓动,而在历史和现实的循环交错中进行深刻的思索。如《甘蔗林一一青纱帐》。②体现在艺术上,不只采用自由体、楼梯体的诗歌形式,尝试了各种艺术形式,他创造了一种新诗体一一新辞赋体,还创造了一种小令连缀体,比如《林区三唱》。(4)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四个阶段。《团泊洼的秋天》(5)郭小川诗歌的特点:。1往往从现实社会重大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2呈现出浓烈的哲理倾向。。3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7、新辞赋体是诗人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有人称为“郭小川体”。此种诗体便于表达开阔的内容,抒发热情、豪迈、磅礴、雄奇的情感。它以长句为基本句式,适于写政治性较强或所谓浩浩荡荡的内容;为了长句化短,不因为句子长而失去诗的节奏感,往往用标点符号隔开,有时还加上感叹词;采取了楚辞、汉赋的铺张、排比、复沓、对偶等手法。在抒情方式上,铺张渲染,反复咏叹,取得了雄浑、热烈、色彩浓郁的艺术效果。代表诗作:《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等。8、楼梯体诗歌:楼梯式的抒情诗体最早是前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独特创造。郭小川和贺敬之在田间等解放区诗人已取得的创作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形式与韵律,将这种外来的抒情诗体最终改造成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主要艺术形态。在运用“楼梯式”的诗体进行创作方面,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较早作出了成功的试验,以跳跃的句式和鼓点般的节奏,表现了高昂的意志和饱满的热情,宜于朗诵和宣传鼓动,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楼梯式的政治抒情诗体也因此而引起了人们的讨论和注意。但是,真正表现了楼梯式的政治抒情诗体的成熟形态和鲜明持征的,是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和他以这种诗体创作的一系列其他作品。9、贺敬之的诗歌创作(1)一类是抒情短诗:如《回延安》、《桂林山水歌》、《三门峡歌》等。另一类是长篇政治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等。(2)总体艺术风格:。1贺敬之善于捕捉重大的政治命题,将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将政治议论抒情化,以情动人。②贺敬之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区贺敬之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 将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⑷在选材上,贺敬之总是以敏锐的目光去抓取时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三)、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散文1、1949年至50年代中期为散文创作的第一个时期:(1)创作主题:O是对“新时代”的歌颂,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代表作品:柳青《王家斌》、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是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杨朔的《鸭绿江南北》。(2)创作风格:颂歌的基调,理想主义的精神。2、1956至IJ1966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二个时期:(1)散文创作的第一次复兴:50年代中期,老舍的《养花》、杨朔的《香山红叶》、魏巍《我的老师》等等。(2)散文创作的第二次复兴:60年代初期(3)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1散文写作不再是一些作家偶尔涉及的样式,而形成了以此为专业的作家群。②出现了一批体现当时创作水准的作品,一批有影响的散文集也在此时出版。代表作品: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杨朔的《茶花赋》、《荔枝蜜》、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等。散文集:杨朔《东风第一枝》、秦牧的《花城》、吴伯箫的《北极星》等。。3因为存在着一个比较有利于散文生长的环境,所以散文创作的取材有了拓展。⑷在试图建立艺术个性的努力中,普遍重视从我国古典和“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艺术经验取得借鉴。3、十七年散文发展概述:。1抒情散文的两次高潮。2报告文学的涌动Q3杂文的沉浮为史传文学的生长。4、存在的问题:O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2“非我化”,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模式化”。5、杨朔及其散文(1)杨朔模式的含义大致包括两个方面:。1内容模式,涉及到题材,杨朔的散文绝大多数都是政治抒情,在他的代表作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突出政治。可以说,这是他的散文的内容模式。。2形式模式,涉及到体裁与创作方法。与内容相适应,杨朔散文的形式模式就是开头设悬念,中间善“转弯”,卒章显其“志”;利用“物一人一理”的三段式结构,大致是先布置一种景物,然后在这个场景中展开人物、故事,最后归结为一个政治道理。人、物、事都成了政治道理的注脚。所以,用开头设悬念,中间善“转弯”,卒章显其“志”的“物一人一理”三段式手法来表现政治内容,就是杨朔散文的模式。(2)杨朔散文创作特点:。1在散文的主题设置上,杨朔把表现“自我”置换成了表现“普通劳动者”开创了一种当代散文的“自我置换”模式。。2杨朔的作品总是截取生活中最光明向上的片段,推出最符合政治宣传口径的结论。(3讲究艺术构思的巧妙。。善于营造“诗的意境”。C5讲究艺术结构。O杨朔散文用语精练晓畅,勾画人物简洁生动,显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6、秦牧及其散文 (1)散文集《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等。在散文创作上,他主张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2)秦牧散文的独特风格:①知识性和思想性结合是秦牧散文的基本特色。②秦牧的散文形散而神聚,诸多材料处处紧扣中心,杂而不乱,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⑶秦牧的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妙语如珠间流露出浓厚的情趣性,运用抑扬顿挫的音节和一连串的排比构成了声情并茂的语言气势,营造出亲切的氛围。缺憾:比如一些知识性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围绕一个说理中心,过多地罗列材料,有时就会冗杂拖沓;以及强烈的政治意识,使一些作品说教意味浓重。7、刘白羽及其散文(1)《日出》、《灯火》、《长江三日》、《樱花漫记》散文集:《红玛瑙集》(2)独特风格:O注重题材的选择,热衷于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擅长景物的描写,并在这种情境中自然地抒发自己的诗情。@现实生活场景和战争年代记忆相交织的构思方式。⑷刘白羽散文的政治色彩比其他作家更为浓厚强烈。⑸刘白羽强调作家以全部心灵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斗争中去,强调与时代紧密结合,使其成为战斗生活的号角、壮丽生活的赞歌。。5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征。⑥在语言上,粗犷雄健、华美明快、善用铺排的句式来造成磅礴的气势,长于以绚丽的词汇来显示文采的焕发,留下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鲜明印记。缺憾:他执著地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把自己的散文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的思维模式,太多的豪言壮语和政治议论削弱了思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四)、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戏剧话剧、戏曲和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的三大主要剧体。A、戏曲(1)第一次戏曲变革:1949年到1957年间,变革的主要内容和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泊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2)第二次戏曲变革:1958年到1976年,这次变革的主要成就在于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成果:《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3)戏曲艺术的现代化改造的成就:。1出现了利用传统艺术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剧。。代表作品有:沪剧《罗汉钱》,吕剧《李二嫂改嫁》,豫剧《朝阳沟》。㊁产生了反映古代历史生活的新编历史剧。代表作:吴哈的京剧《海瑞罢官》,田汉的京剧《谢瑶环》,孟超的昆剧《李慧娘》。Q为传统戏曲的改编创出新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昆曲《十五贯》的成功改编。B、话居(1)50年代前期:话剧创作的题材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1以现实政治运动、工厂农村的斗争和生活情景为题材;代表作品有:杜印、刘相如、胡零创作的《在新事物面前》,夏衍的《考验》,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老舍的《龙须沟》、曹禺的《明朗的天》。㊁以革命历史和朝鲜战争为题材。胡可的《战斗里成长》。(2)1956年—1957年: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在北京举行。1956年春天,出现了“第四种剧本”的提法。这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成果。代表作品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等。第四种剧本的显著特征及成就表现在:①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 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2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地干预生活,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1)1958年—1966年:在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热潮,代表作品有: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郭沫若的《蔡文姬》等,。社会主义教育剧: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陈耘的《年青的一代》、丛深的《千万不要忘记》C、新歌剧(1)1945年问世的《白毛女》是我国新歌剧成型的标志。(2)代表当代新歌剧成就的是大型歌剧的创作,其主要内容:①反映民主革命,塑造一些英雄形象,代表作品有:《洪胡赤卫队》,《江姐》、《刘胡兰》等,以革命性著称。C?根据民间故事进行创作,如《刘三姐》,以浓郁地方特色著称。这些歌剧在社会产生了良好的教育作用,但是不能摆脱社会大趋势,成就不高,题材狭窄。(3)两种艺术倾向:。1《白毛女》式:在戏剧上倾向于话剧,歌唱、说白交替出现,音乐结构则采用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的结合。。2《草原之歌》式在戏剧结构和音乐结构方面都接近西洋歌剧,说白极少而力求音乐的完整性、形象性和戏剧性。(4)反右斗争后歌剧的兴盛原因:。1“反右”后作家们对历史剧的热衷。。2中苏交恶后对民族新歌剧的重视。特点:。1情节结构倾向戏曲,具有传奇色彩。。2歌唱、说白、表演并重。。3音乐大都以民歌或戏曲音调为基础。(5)田汉及其《关汉卿》《关汉卿》的艺术特色:。1戏中戏艺术构思。2话剧加唱C3悲剧的结尾。(6)老舍《茶馆》A、主题:老舍为《茶馆》确立了一个严肃而重大的主题:以埋葬三个时代来歌颂新时代。①揭示从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到解放前夕三个时代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这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使人们有认识旧社会的黑暗腐朽,进而去追求新的生活,热爱新的社会制度。B、艺术特色:O《茶馆》独特的艺术构思:a.使用了“反描法”。b.使用“侧面透露法”。c.采用了“人像展览式”。0《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3人物刻画的特点:a.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刻画人物b.在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人物c.精心选择人物的闪光点来刻画人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