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教案(2010.11.21)

第八单元教案(2010.11.21)

ID:6857968

大小:97.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1-28

第八单元教案(2010.11.21)_第1页
第八单元教案(2010.11.21)_第2页
第八单元教案(2010.11.21)_第3页
第八单元教案(2010.11.21)_第4页
第八单元教案(2010.11.21)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八单元教案(2010.11.2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古诗大意。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体恤百姓的忧伤之情。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松、竹、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对象,纵观历史文坛,诗书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更是

2、其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的《墨竹图题诗》,并体会诗画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二、出示《墨竹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1)介绍作者。(2)介绍背景:这是一首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三、重点认知(一)整体感知、(1)学生自

3、读,感知。(2)范读。(听录音)(3)练读。a、学生自渎。(注意字音,语气,节拍等)b、指名读(大家评议)c、再读(小组合作,比一比谁读得好)(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自主学习(1)字:衙、斋、燮、号、寒放赈、救济、遂(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劳顿:劳累。思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质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三)合作探索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小组讨论交流,读懂

4、的地方小组内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一起讨论。)2、检查汇报(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3、介绍诗意。15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a、自练。b、小组内练讲。c、指名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请学生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5、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6、对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理解(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

5、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特,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了爱民之气节。)四、总结并进行拓展阅读。1、《墨竹图题诗》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2、让生阅读有关“竹”的诗句,认真体会“竹”在古代诗句中的蕴涵。唐代.杜甫《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宋.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竹。4、背

6、诵并默写古诗。板书设计:墨竹图题诗竹:人干:细中有强。特立独行叶:青翠欲滴爱民如子傲然树立课程资料:(扬州八怪简介)“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鱓、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方膺、李鱓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扬州

7、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成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教学反思:15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案《苍松怪石图题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苍松怪石图题诗》是第八单元“岁寒三友”中赞松的一首图题诗,为清朝著名诗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所作。此诗句子长短不一,语言优美、豪迈,内容隽永深刻,洒脱不羁。诗人借画中苍

8、劲挺拔、饱经风霜的松树和耸立在悬崖峭壁上的怪石这两个意象,表现了自己不屈不挠、耿直廉洁的铮铮男儿的性格。因为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图题诗的典范之作,语言平白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所以我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松树的国画作品,并请班上学画的同学也画一些松、竹、梅的国画张贴在教室里,将赏诗与观画有机结合。让学生以一名书画鉴赏家的身份走入书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怪石的样子和苍松挺劲的姿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